黃河中游主要支流輸沙量變化及其對入海泥沙通量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0-11-18 07:07
近年來,黃河入海徑流量和輸沙量急劇減少,使黃河三角洲水沙供求的天然平衡關系遭到嚴重地破壞,引發(fā)了黃河三角洲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如黃河三角洲蝕退,海水入侵加劇,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黃河入海泥沙是塑造黃河三角洲的基礎,是維持三角洲穩(wěn)定的重要前提。作為主要產(chǎn)沙區(qū)的黃河中游(黃土高原區(qū)),其產(chǎn)沙量變化將直接影響黃河三角洲的發(fā)育演變過程。因此,研究黃河中游主要支流的輸沙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對于理解黃河入海水沙變異、黃河三角洲演化以及人類活動強烈影響背景下的陸海相互作用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本文以60年來(1950-2009)黃河中游7條主要支流(皇甫川、窟野河、無定河、延河、北洛河、涇河、渭河)及支流最終匯入黃河的控制水文站-潼關站逐年的水沙資料為依據(jù),分析各支流年均徑流量、輸沙量的變化趨勢。結(jié)果表明,黃河主要支流的年徑流量和年輸沙量均呈顯著的減少,與上世紀50-60年代相比,主要支流的輸沙量由13.5億噸/yr劇減至最近10年的3.4億噸/yr,減幅達75%。這是區(qū)域的氣候條件變化(降雨減少)及人類活動(包括水土保持的實施,沿途工農(nóng)業(yè)引水引沙,以及退耕還林等)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通過分析7條支流年際及階段性變化的率定曲線,發(fā)現(xiàn)北部4條支流(皇甫川、窟野河、無定河、延河)的擬合程度明顯高于南部3條支流(北洛河、涇河、渭河)。這與支流流域內(nèi)人類活動(如水土保持,植被覆蓋等)影響的空間差異有關。 以7條支流近40年(1950-1989)逐月的水沙資料為依據(jù),分析了年內(nèi)變化趨勢。研究表明這7條支流的徑流量在3-4月為小汛期,6-9月為主汛期,而泥沙的輸送主要集中在每年的7、8月份,具有典型的季節(jié)性。通過對支流季節(jié)性率定曲線的分析,表明相比枯季而言,洪季徑流量的微小變化將會引起輸沙量的較大變化,顯示了洪季徑流輸沙的放大效應。 通過對1950年以來黃河中游主要7支流、潼關、利津輸沙量的年際變化過程研究,結(jié)合干流關鍵控制站點的水文泥沙觀測資料,系統(tǒng)分析了中游主要支流輸沙量的變化過程、主要影響因素,進一步探討了中游泥沙減少對黃河入海泥沙通量變化的控制作用。結(jié)果表明,黃河中游主要支流輸沙量的急劇減少對黃河入海泥沙通量的變化具有決定性作用,是黃河入海泥沙通量銳減的關鍵原因;而80年代以來,下游引水、耗水的急劇增加,水庫調(diào)蓄(淤積)則加劇了入海泥沙通量的快速減少。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影響,黃河中游主要支流泥沙的急劇減少,下游人類活動的強烈影響共同導致了最近六十年來黃河入海泥沙通量的快速遞減,成為影響黃河三角洲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這對研究全球變化背景下大河流域-海岸帶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學位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P731.1
【部分圖文】:
這些研究大部分是以黃河干流各主要水文站年均或者月均水沙長時間系列的數(shù)據(jù)資料為依據(jù)開展的。實際上,黃河上、中、下游主要水文站年徑流量和輸沙量趨勢(圖1-2)表明,黃河約60%的徑流來自蘭州以上,河口鎮(zhèn)到三門峽區(qū)間,徑流量占花園口站的33%,但產(chǎn)沙量卻占全河沙量的90%,其中河口鎮(zhèn)到龍門占全河的60%,為集中產(chǎn)沙區(qū),突出表現(xiàn)了黃河水沙異源的特征。黃土高原區(qū)域由于其特殊的地貌環(huán)境和地質(zhì)特征,水土流失嚴重,同時由于人類活動比較集中,使得中游的主要支流成為黃河泥沙的關鍵來源[11]。中游7條主要支流(涇河、渭河、北洛河、延河、皇甫川、無定河和窟野河)多年平均(1950-2005)的入黃泥沙量為7.1億噸/yr,同期黃河潼關站的年均泥沙量為11.1億噸/yr(2009年黃河泥沙公報)
4圖 1- 2 黃河上、中、下游主要水文站年徑流量和輸沙量趨勢圖圖1-3 全球主要河流產(chǎn)沙量的變化趨勢(據(jù)Syvitski and Ketnner, 2011修改)
圖 2- 1 1950 年以來黃河利津站年徑流量與輸沙量變化1950 1955 1960 19 6 5 19 7 0 19 75 19 80 1985 1990 1995 200 0 200 5050100150200250300350小于500m3/s天數(shù)時間(年)圖 2- 2 1950 年以來黃河利津站徑流量小于 500m3/s 的天數(shù)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8454
【學位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P731.1
【部分圖文】:
這些研究大部分是以黃河干流各主要水文站年均或者月均水沙長時間系列的數(shù)據(jù)資料為依據(jù)開展的。實際上,黃河上、中、下游主要水文站年徑流量和輸沙量趨勢(圖1-2)表明,黃河約60%的徑流來自蘭州以上,河口鎮(zhèn)到三門峽區(qū)間,徑流量占花園口站的33%,但產(chǎn)沙量卻占全河沙量的90%,其中河口鎮(zhèn)到龍門占全河的60%,為集中產(chǎn)沙區(qū),突出表現(xiàn)了黃河水沙異源的特征。黃土高原區(qū)域由于其特殊的地貌環(huán)境和地質(zhì)特征,水土流失嚴重,同時由于人類活動比較集中,使得中游的主要支流成為黃河泥沙的關鍵來源[11]。中游7條主要支流(涇河、渭河、北洛河、延河、皇甫川、無定河和窟野河)多年平均(1950-2005)的入黃泥沙量為7.1億噸/yr,同期黃河潼關站的年均泥沙量為11.1億噸/yr(2009年黃河泥沙公報)
4圖 1- 2 黃河上、中、下游主要水文站年徑流量和輸沙量趨勢圖圖1-3 全球主要河流產(chǎn)沙量的變化趨勢(據(jù)Syvitski and Ketnner, 2011修改)
圖 2- 1 1950 年以來黃河利津站年徑流量與輸沙量變化1950 1955 1960 19 6 5 19 7 0 19 75 19 80 1985 1990 1995 200 0 200 5050100150200250300350小于500m3/s天數(shù)時間(年)圖 2- 2 1950 年以來黃河利津站徑流量小于 500m3/s 的天數(shù)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信忠保;余新曉;甘敬;王小平;李金海;;黃河中游河龍區(qū)間植被覆蓋變化與徑流輸沙關系研究[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2009年05期
2 劉勇勝;陳沈良;陳小英;何茺蔚;劉健;費敏;;黃河中下游泥沙通量變化規(guī)律[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06年04期
3 許炯心;無定河流域侵蝕產(chǎn)沙過程對水土保持措施的響應[J];地理學報;2004年06期
4 彭俊;陳沈良;;近60年黃河水沙變化過程及其對三角洲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9年11期
5 徐宗學;張楠;;黃河流域近50年降水變化趨勢分析[J];地理研究;2006年01期
6 楊新,延軍平,劉寶元;無定河年徑流量變化特征及人為驅(qū)動力分析[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06期
7 吳家兵,裴鐵璠;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坡改梯對其徑流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2年01期
8 吳世迎,石學法,劉焱光;黃河斷流對三角洲油氣開發(fā)環(huán)境的影響[J];海岸工程;2000年04期
9 高航;姚文藝;張曉華;;黃河上中游近期水沙變化分析[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10 陳吉余;中國河口海岸研究回顧與展望[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6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穆興民;黃土高原水土保持對河川徑流及土壤水文的影響[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8884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88845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