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Phone重力儀數(shù)據研究中國沿海海潮負荷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714.1
【圖文】:
圖 2-1 重力臺站分布圖在分析不同全球海潮模型改正之前,先了解中國沿海區(qū)域主要周日、半日潮波重力負荷振幅特征,各周日、半日潮波重力負荷振幅分布類似,但各潮波重力振幅值相差稍大。本文僅以 O1、K1、M2潮波振幅圖研究沿海重力負荷特征。從“陸態(tài)網”選擇的 7 個重力儀臺站在中國大陸近海岸線區(qū)域,沿途海岸線變化曲折,使得潮流相對較強且變化復雜。從圖 2-2、2-3 中的等值線表示了中國沿海區(qū)域周日潮波 O1、K1海潮負荷振幅的變化特征,在天津渤海區(qū)域、山東黃海海域及浙江東海區(qū)域的 O1、K1潮波振幅分布在 2.0-3.0μgal;在南海海域西沙群島范圍內達到 3.0-4.0μgal;在日本海海域重力負荷振幅呈現(xiàn)減小趨勢,分布在 0.5-1.5μgal。M2潮波相對于 O1、K1潮波受海潮負荷影響變更大且變化也更為復雜,從等值線劃分來看,在渤海海域的海潮負荷振幅跨度達到 2.0-6.0μgal,區(qū)域振幅差異很大;在山東和浙江的黃海海域振幅大致分布在 2.0-6.0 μgal,由北到南,呈現(xiàn)逐漸增加的趨勢;在浙江溫州東海海域內達到最大,振幅范圍為 6.0-8.0μgal;從浙江的東海海域到海南島的南海海域自北向南振幅逐漸遞
中國沿海O1潮波海潮負荷振幅圖(等值線表示用GOT4.7模型計算的海潮負荷)
中國沿海K1潮波海潮負荷振幅圖(等值線表示用GOT4.7模型計算的海潮負荷)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清超;孫和平;徐建橋;陳曉東;張苗苗;賀前錢;;南極中山與昭和站重力海潮負荷效應及背景噪聲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6年08期
2 楊錦玲;關玉梅;鐘繼茂;洪旭瑜;;廈門重力固體潮海潮負荷改正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6年03期
3 張勝凱;雷錦韜;李斐;;全球海潮模型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5年05期
4 徐建橋;周江存;陳曉東;孫和平;;武漢臺重力潮汐長期觀測結果[J];地球物理學報;2014年10期
5 徐建橋;陳曉東;周江存;孫和平;;拉薩重力潮汐變化特征[J];科學通報;2012年22期
6 韋進;李輝;劉子維;康開軒;郝洪濤;;武漢九峰地震臺超導重力儀觀測分析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2年06期
7 袁林果;丁曉利;孫和平;鐘萍;陳武;;利用GPS技術精密測定香港海潮負荷位移[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0年06期
8 徐建橋;周江存;羅少聰;孫和平;;武漢臺重力長期變化特征研究[J];科學通報;2008年05期
9 雷湘鄂;孫和平;許厚澤;石耀霖;;蘇門達臘大地震激發(fā)的地球自由振蕩及其譜線分裂的檢測與討論[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7年04期
10 周江存;孫和平;;海潮對衛(wèi)星重力場恢復的影響[J];地球物理學報;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徐偉民;陳石;盧紅艷;;基于Tsoft系統(tǒng)提取中國大陸重力臺站非潮汐分量的初步結果[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張曉彤;gPhone重力儀格值因子變化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震研究所;2014年
2 徐偉民;中國大陸連續(xù)重力數(shù)據非潮汐量的獲取與初步分析[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
3 陳曉東;武漢九峰臺超導重力儀固體潮觀測資料的預處理和分析結果[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本文編號:27563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756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