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海洋學論文 >

夏季低空越赤道氣流與ENSO及中國夏季降水關系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30 05:27
【摘要】: 利用1948~2002年NCEP/NCAR再分析風場、高度場和海溫資料,1951~2000年中國160站降水資料,分析了東半球夏季低空各支越赤道氣流與ENSO循環(huán)及中國夏季降水的關系及其年代際變化。結果表明: 東半球夏季低空有5個主要的越赤道氣流通道,分別位于45°E、90°E、105°E、125°E和150°E附近。 東半球夏季低空越赤道氣流強度的年際變化和ENSO循環(huán)密切相關,ElNif(?)o年夏季馬斯克林高壓減弱,導致索馬里越赤道氣流變?nèi),而澳大利亞高壓加強?05°E及其以東的越赤道氣流明顯加強,La Ni(?)a年則相反。夏季低空索馬里越赤道氣流較弱、105°E及其以東的越赤道氣流較強時,有利于赤道西太平洋異常西風的形成,異常西風向東傳播,有利于El Ni(?)o事件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發(fā)生。 夏季越赤道氣流與ENSO的年際關系具有年代際變化特征,索馬里越赤道氣流與ENSO的關系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變?nèi),?05°E及其以東的越赤道氣流與ENSO的關系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增強。赤道太平洋西風異常及Walker環(huán)流上升支的東移使得夏季越赤道氣流與ENSO的關系產(chǎn)生了明顯的年代際變化。 夏季低空90°E附近越赤道氣流與中國長江中下游及東北地區(qū)夏季降水有著密切的關系。夏季低空90°E附近越赤道氣流較強時,東亞夏季風較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北,EPA(東亞太平洋美洲)波列伸展緯度偏北,造成長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偏少,東北地區(qū)夏季降水偏多;夏季低空90°E附近越赤道氣流較弱時,情況則相反。 夏季低空90°E附近越赤道氣流與中國夏季降水的關系同樣具有年代際變化特征,,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后,夏季低空90°E附近越赤道氣流與中國長江中下游及東北地區(qū)夏季降水關系增強。夏季低空90°E附近越赤道氣流與東亞地區(qū)夏季500hPa高度的相關在1978年以后明顯增強,使得夏季低空90°E附近越赤道氣流與中國夏季降水的關系在1978年以后變得更為密切。
【圖文】:

越赤道氣流,太平洋SST,相關分布,東半球


圖4.1.1東半球夏季各支越赤道氣流強度與秋季印度一太平洋SSTA相關分布(陰影區(qū)為通過0.05顯著性檢驗的區(qū)域)a.40~50“E;b.85一95OE:e.100~110“E;d.120一130OE:e.145~155OE

越赤道氣流,索馬里,相關分布,顯著性檢驗


2夏季索馬里越赤道氣流與秋季SSTA相關分布圖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氣象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4
【分類號】:P7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智;;一種預測我國汛期降水統(tǒng)計模型的建立[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11年16期

2 孫密娜;管兆勇;張蓬勃;曹舒婭;;華北夏季降水異常與南太平洋夏季海表溫度變化主要模態(tài)的可能聯(lián)系[J];大氣科學學報;2011年03期

3 張沖;趙景波;;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對長江流域氣候的影響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1年03期

4 蔡瓊瓊;周天軍;吳波;李博;張麗霞;;東亞副熱帶西風急流及其年際變率的海氣耦合模式模擬[J];海洋學報(中文版);2011年04期

5 楊亞力;杜巖;陳海山;張永生;;ENSO事件對云南及臨近地區(qū)春末初夏降水的影響[J];大氣科學;2011年04期

6 陶亦為;孫照渤;李維京;李偉平;左金清;;ENSO與青藏高原積雪的關系及其對我國夏季降水異常的影響[J];氣象;2011年08期

7 張沖;趙景波;羅小慶;陳麗娟;;近60年ENSO事件與甘肅氣候災害相關性研究[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1年11期

8 岳陽;管兆勇;諶偉;;夏季105~125°E垂直經(jīng)圈環(huán)流變化特征及其與海溫的聯(lián)系[J];大氣科學學報;2011年04期

9 許映龍;;超強臺風鲇魚路徑北翹預報分析[J];氣象;2011年07期

10 張博;朱業(yè);趙濱;何金海;;亞洲和南半球大氣熱源(匯)對亞洲夏季風影響的數(shù)值試驗[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曹璐;孫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靜;;一種綜合監(jiān)測兩類不同分布類型ENSO事件指標的研究[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5氣候預測新方法和新技術[C];2011年

2 程正泉;丁裕國;;全球氣溫與ENSO耦合振蕩的初步分析[A];大氣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氣象學會第25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3 曹璐;孫丞虎;任福民;袁媛;江靜;;兩類ENSO事件監(jiān)測指標的研究[A];第八屆長三角氣象科技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李崇銀;穆明權;;ENSO本質(zhì)的進一步研究[A];大氣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氣象學會第25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5 張豐啟;崔晶;;ENSO暖位相向冷位相轉換過程中的海氣耦合研究[A];大氣科學發(fā)展戰(zhàn)略——中國氣象學會第25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6 陶利軍;胡永云;;年際尺度上ENSO對Hadley環(huán)流邊界的影響[A];第28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7第三屆研究生年會[C];2011年

7 楊海軍;;增暖氣候背景下的溫和ENSO[A];海峽兩岸氣象科學技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4年

8 余志豪;何卷雄;楊修群;;PDO和ENSO的變化特征及相互關系[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9 朱曉金;陳聯(lián)壽;;我國近海熱帶氣旋迅速加強活動特征及其與ENSO的關系[A];第27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災害天氣研究與預報分會場論文集[C];2010年

10 朱益民;楊修群;陳曉穎;;PDO對ENSO與中國夏季氣候異常關系的調(diào)制作用[A];推進氣象科技創(chuàng)新加快氣象事業(yè)發(fā)展——中國氣象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翟盤茂 趙宗慈;ENSO監(jiān)測和預測系統(tǒng)[N];中國氣象報;2001年

2 ;張祖強:從從容容才是真[N];科技日報;2003年

3 實習生 鄧茜 本報記者 游雪晴   ;張人禾:與時間賽跑   [N];科技日報;2004年

4 廣東 羅奕東;打造另類PCI128[N];電腦報;2002年

5 蘇振生;《汛期旱澇預測方法研究》出版發(fā)行[N];中國氣象報;2000年

6 馮樂;第三部分 地理環(huán)境 海洋環(huán)境(下)[N];山西科技報;2003年

7 李丹;學篤風正科研路[N];中國氣象報;2002年

8 ;冷暖驟變細評說[N];中國氣象報;2003年

9 李德水;天行有其道 地行有其常[N];重慶日報;2006年

10 冉瑞奎 王瑾;臺風,你為啥還不來?[N];中國氣象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宮婷婷;南半球環(huán)狀模與ENSO的關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周先春;ENSO海氣耦合模型的解析解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1年

3 康霖;北太平洋低緯度西邊界流的時空特征及其與ENSO循環(huán)的聯(lián)系[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4 王天順;日本海海平面年際變化及其對ENSO的響應[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左金清;AO/NAO與ENSO的聯(lián)系及其對中國氣候異常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1年

6 秦淑蓮;前期海溫和ENSO指標與棉鈴蟲發(fā)生的遙相關及長期災變預警[D];南京農(nóng)業(yè)大學;2003年

7 李軍;角動量守恒對經(jīng)圈環(huán)流建立和變異的影響[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大氣物理研究所);2007年

8 彭麗霞;南亞高壓氣候異常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8年

9 齊慶華;西太平洋暖池緯向變異規(guī)律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10 劉向文;澳洲北部越赤道氣流強弱變化的成因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兵;夏季低空越赤道氣流與ENSO及中國夏季降水關系的研究[D];南京氣象學院;2004年

2 肖鶯;印度洋偶極子與ENSO的關系以及對中國降水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8年

3 曹璐;兩類ENSO事件的監(jiān)測及大氣的響應[D];南京大學;2011年

4 張磊;ENSO非對稱的初步探討[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5 叢曉明;近40a青海高原主要氣象災害對ENSO的響應[D];青海師范大學;2012年

6 韋冬妮;西北太平洋臺風的氣候變化與ITCZ關系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7 王平;越赤道氣流、澳大利亞高壓對南海夏季風爆發(fā)的影響[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07年

8 楊丹寧;太平洋北美型遙相關(PNA)事件的變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年

9 張沖;1950年以來ENSO事件對我國氣候影響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10 李軼斐;北太平洋無風帶位置的變化及其對ENSO的響應[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64544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64544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e589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