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海洋學論文 >

考慮內潮耗散的南海潮波伴隨同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3-31 13:03
【摘要】:南海位于中國大陸南端,是溝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之一,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海地形變化劇烈,島礁眾多,使得南海的潮波系統(tǒng)非常復雜。南海潮能耗散較強,在深水處,,僅考慮底摩擦耗散不能充分體現(xiàn)潮能耗散的實際情況,還必須考慮表面潮向內潮轉換時的能量損失,即內潮耗散。 本文建立了南海潮波模式及其伴隨同化模式,在傳統(tǒng)二維潮波方程的基礎上加入了內潮耗散項,考慮了內潮耗散對南海潮波系統(tǒng)的影響。在前人工作基礎上,改進了內潮耗散參數(shù)化方案,并給出了內潮耗散項中地形效應參數(shù)的計算公式。 評估了全球大洋潮汐模式TPXO7.2、GOT00.2、NAO.99b和DTU10在南海的準確度。依據(jù)對比分析結果,選用DTU10模式來計算本研究的開邊界條件。 以63個驗潮站和24個TOPEX/Poseidon衛(wèi)星高度計軌道交叉點處的調和常數(shù)作為觀測值,利用伴隨同化方法來優(yōu)化模式中的底摩擦系數(shù)和內潮耗散系數(shù),使得模擬結果與觀測值更加接近。為了尋找最優(yōu)的優(yōu)化方案,設計了7組數(shù)值實驗。實驗1~7M2分潮模擬結果與觀測值的均方根偏差分別為29.78cm、24.08cm、12.64cm、12.56cm、10.19cm、10.63cm和10.15cm,可以看出實驗7先優(yōu)化內潮耗散系數(shù)再優(yōu)化底摩擦系數(shù)的模擬結果最優(yōu)。 確定了同化方案后,本文建立了1/8°和1/4°兩種水平分辨率的M2分潮的單分潮數(shù)值模式,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水平分辨率1/4°模式的計算時長大約為1/8°模式的1/5,而誤差僅略大?紤]到4個分潮耦合模擬需要積分時間更長,為了提高計算效率,采用分辨率為1/4°的模式進行最終的M2、S2、K1、O1四個分潮耦合同化模擬。對于1/4°模式而言,7個實驗方案中結果最優(yōu)的仍為實驗5、6和7,實驗7最優(yōu),其次是實驗5,與1/8°模式情況相同。 采用先優(yōu)化內潮耗散系數(shù)再優(yōu)化底摩擦系數(shù)的方案,對南海M2、S2、K1、O1分潮進行了耦合同化模擬。M2、S2、K1和O1分潮模擬值與觀測值的均方根偏差分別為12.35cm、6.47cm、9.79cm和8.21cm,模擬結果與觀測符合良好。基于該模擬結果,分析了南海M2、S2、K1、O1四個分潮的潮汐潮流特征,較好地體現(xiàn)了南海潮波的傳播規(guī)律。 基于四個分潮耦合同化模擬結果,分析了南海M2、S2、K1、O1四個分潮的潮能通量分布情況。四個分潮的潮能都由太平洋經呂宋海峽傳入,然后向西南方向傳播。S2分潮的潮能通量量級明顯小于另外三個分潮的潮能通量。不論對于半日分潮還是對于全日分潮來說,都是在呂宋海峽處的潮能通量最大。 基于四個分潮耦合同化模擬結果,還分析了南海的潮能耗散情況。南海的潮能耗散除了底摩擦造成的底摩擦耗散外,還通過表面潮向內潮轉換的方式來進行耗散,即內潮耗散。南海的底摩擦耗散主要發(fā)生在沿岸淺水區(qū)域,內潮耗散主要集中在呂宋海峽等深水區(qū),呂宋海峽處為最大。
【圖文】:

同潮圖,南海,分潮,正壓潮


S2、K1、O1主要分潮的潮汐潮流。Zu et al (2008)[27]通過將 T/P 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同化到正壓潮波模型中,模擬了南海 8 個主要分潮(M2、S2、K1、O1、N2、K2、P1和 Q1)。

地形圖,地形,水深,南海中央海盆


4 數(shù)值實驗4.1 計算海區(qū)及參數(shù)設置本文以南海為研究區(qū)域,南海地形如圖 4-1 所示。南海北部陸架區(qū)、北部灣、泰國灣及巽他陸架區(qū)水深較淺,大都在 200 m 以內,南海中央海盆水深較大,最深可達 5000 m 以上。計算區(qū)域范圍為 99°E~126°E、4°S~26°N,水平分辨率為1/8°,網格數(shù)為 217×241(圖 4-2)。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P73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暴景陽,晁定波,李建成;南中國海TOPEX/POSEIDON軌跡交叉點測高數(shù)據(jù)的潮汐調和分析[J];測繪學報;2000年01期

2 李俊德;梁楚進;金魏芳;周蓓鋒;丁濤;;南海東沙島西南大陸坡內潮特征[J];海洋學研究;2011年01期

3 汪一航;方國洪;魏澤勛;王永剛;王新怡;;基于衛(wèi)星高度計的全球大洋潮汐模式的準確度評估[J];地球科學進展;2010年04期

4 李大煒;李建成;金濤勇;胡敏章;;利用驗潮站資料評估全球海潮模型的精度[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2年04期

5 王永剛,方國洪,曹德明,魏澤勛,喬方利;渤、黃、東海潮汐的一種驗潮站資料同化數(shù)值模式[J];海洋科學進展;2004年03期

6 方國洪,李鴻雁,杜濤;內潮的一種分層三維數(shù)值模式[J];海洋科學集刊;1997年01期

7 沈育疆,胡定明,梅麗明,何國平;南海潮汐數(shù)值計算[J];海洋湖沼通報;1985年01期

8 ;TIDE AND TIDAL CURRENT CHARTS FOR THE MARGINAL SEAS ADJACENT TO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986年01期

9 苗春葆;陳海波;呂咸青;;An isopycnic-coordinate internal tide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to the South China Se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1年06期

10 丁文蘭;;南海潮汐和潮流的分布特征[J];海洋與湖沼;1986年06期



本文編號:260911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60911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f75eb***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