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地震動特性及相關譜研究
本文選題:海底地震動 + 彈性反應譜。 參考:《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16年01期
【摘要】:利用日本K-NET與美國SEMS臺網(wǎng)中海底強震記錄研究了海底地震動特性。通過分析水平反應譜、豎向與水平加速度反應譜的比譜和彈塑性反應譜,比較了海底與陸地地震動的區(qū)別。發(fā)現(xiàn)海底豎向地震動的峰值加速度明顯更低。在大于0.2s的周期段,海底水平地震動反應譜大于陸地譜值,而且海底譜具有更長的特征周期,并隨震中距增長而增大。此外,海底地震動的豎向與水平加速度反應比譜與陸地地震動的差異很大,在小于1s的中短周期段海底地震動的比譜明顯更小。根據(jù)不同的震級與震中距的真實地震動記錄,提出了中等地震下不同震中距海底地震動比譜的簡化設計方程。最后,比較了海底與陸地地震動的彈塑性反應譜,可知總體上海底與陸地的等延性強度折減系數(shù)譜差異不大。
[Abstract]:The seis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eabed are studied by using the strong seabed seismic records in K-NET and the SEMS network in the United States. By analyzing the horizontal response spectrum, the ratio spectrum of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um and the elastop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nd motion and the ground ground motion is compared. The sea floor seismic response spectrum is larger than the land spectrum, and the seabed spectrum has a longer characteristic period, and increases with the epicentral distance. In addition,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responses of the sea bottom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land ground motion, and the spectrum of the subsea ground motion in the medium and short period less than 1s is significantly smaller. According to the real seismic records of different magnitudes and epicentral distances, a simplified design equation of the seismic ratio spectrum of different epicentre to the seabed under moderate earthquakes is proposed. Finally, the elastoplastic response spectrum of the sea and land ground motions is compared. It is known that the difference of the equal ductility reduction coefficient spectrum of the whole Shanghai bottom and the land is not very different.
【作者單位】: 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大連海事大學道路與橋梁工程研究所;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11CB0136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178071、51008041) 教育部新世紀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NCET-12-0751) 遼寧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LJQ201305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費項目(3132015225)資助
【分類號】:P738.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辛禾;自行升沉的海底地震系統(tǒng)[J];石油機械;2004年04期
2 ;海底地震 損失有多大[J];世界知識;2007年02期
3 趙葉;近百年海底大地震[J];航海;2005年02期
4 李風杰;;海底地震觀測系統(tǒng)的發(fā)展概況[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1年09期
5 陳槞;;第一個海底地震臺建成[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4年01期
6 盧再華;張志宏;顧建農(nóng);;艦船海底地震波形成機理的理論分析[J];應用力學學報;2007年01期
7 張慶陽;;日本建成海底地震監(jiān)視系統(tǒng)[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80年05期
8 索洛維約夫;靳君達;;不平靜的海底生活[J];國際地震動態(tài);1991年12期
9 盧再華;張志宏;顧建農(nóng);;水壓場引起海底地震波的特征[J];海軍工程大學學報;2010年01期
10 Kiyoshi Suyehiro,Toshihiko Kanazawa,Masanao Shinohara,Eiichiro Araki,耿建華;海底地震學[J];地球科學進展;200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邵安民;張玉云;趙風文;;海底地震數(shù)據(jù)記錄器[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學術論文匯編·第四卷(油氣資源)[C];2003年
2 趙曦;王本龍;劉樺;;海底地震形式對水面波動特征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環(huán)境與工業(yè)流體力學會議論文集[C];2007年
3 趙根模;刁桂苓;楊港生;;黃海X型地震帶與海底地震的初步研究——地震集群分析方法[A];中國地震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4 朱鏡清;李金成;;海水對海底地震動的影響問題[A];中國地震學會第四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2年
5 陳璽;李麗青;邢濤;;利用坐標掃描方法求取OBS的精確位置[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八專題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劉川;揭示海底奧秘的地方[N];中國海洋報;2013年
2 劉春玲;長在海底的“眼睛”[N];科技日報;2008年
3 首席記者 任荃;迷你實驗室“蹲點”東海海底[N];文匯報;2009年
4 吳振利 丁巍偉;海洋二所完成南海中北部海底地震調(diào)查[N];中國海洋報;2006年
5 彭科峰;我科學家發(fā)現(xiàn)俯沖洋殼更易產(chǎn)生海底地震[N];中國海洋報;2014年
6 楊潔;美國欲建"海底信息高速公路[N];中國海洋報;2002年
7 本報記者 李荔;中國欲建首個海底觀測網(wǎng)[N];北京科技報;2011年
8 王建高;海底地震“CT機”看透百米海底構造[N];科技日報;2007年
9 記者 曾艷;海底地震未必引發(fā)海嘯[N];福州日報;2008年
10 本報記者 余建斌;中國完成第21航次大洋科考[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蘇天峗;海底多維綜合數(shù)據(jù)建模及可視化技術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0446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2044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