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外誘導高光譜成像的海洋溢油及乳化探測方法
本文選題:光譜學 + 海洋溢油; 參考:《光學學報》2016年01期
【摘要】:針對夜間溢油探測問題,提出了一種通過紫外(UV)LED誘導并基于高光譜波段差輻射指數(shù)的探測方法。通過高光譜成像儀,同步采集了紫外LED和鹵素燈兩種照明方式下的原油、乳化油和本底海水的高光譜圖像;33個波段(400~720 nm)輻射值構建了波段差指數(shù)作為溢油鑒別特征。特征優(yōu)化方面,通過增L減R法、Fisher法進行了有效波長的選擇,通過多維尺度分析、主成分分析(PCA)、獨立分量分析進行了波段特征提取,通過徑向基函數(shù)-支持向量機模型對結果進行識別。結果表明,基于紫外LED的高光譜波段差指數(shù)的溢油探測模式,比鹵素燈的波段均值識別率分別提高了6.01%和8.17%,因此紫外LED光源更適合夜間溢油及乳化的準確探測。并且,通過Fisher有效波長選擇和通過PCA得到的特征組合兩種方法識別效果相當,優(yōu)選的3波段特征的紫外識別率分別達到了85.89%和87.02%,12特征的溢油準確率均達到了100%,通過Fisher法提取的有效波長(400~420 nm),更適合于實際在線溢油探測。紫外誘導下高光譜的成像的海洋溢油鑒別模型,為夜間海洋溢油探測提供了一種快速鑒別方法。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oil spill detection at night, a detection method based on hyperspectral band difference radiation index (HSDI) induced by UV LED is proposed. The hyperspectral images of crude oil, emulsified oil and background seawater under two illumination modes, ultraviolet LED and halogen lamp, were simultaneously collected by hyperspectral imager. Based on the radiation values of 33 bands, the spectral difference index is used as th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of oil spill. In the aspect of feature optimization, the effective wavelength is selected by increasing L minus R method and Fisher method. Through multidimensional scale analysis,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band feature extraction i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are identified by radial basis function-support vector machine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ection rate of oil spill based on the hyperspectral difference index of ultraviolet LED is 6.01% and 8.17% higher than that of halogen lamp, respectively. Therefore, the ultraviolet LED light source is more suitable for the accurate detection of oil spills and emulsification at night. In addition, the effective wavelength selection by Fisher and the feature combination obtained by PCA are equivalent to each other. The UV recognition rates of the selected three band features are 85.89% and 87.02%, respectively, and the oil spill accuracy is 100. The effective wavelength extracted by Fisher method is 400 nm ~ 420nm, which is more suitable for on-line oil spill detection. Ultraviolet-induced hyperspectral imaging model of ocean oil spill identification provides a rapid 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nocturnal ocean oil spill detec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學院;青島農業(yè)大學理學與信息科學學院;中國石化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1201133) 青島市民生科技計劃(14-2-3-52-nsh)
【分類號】:X87;X5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濤;;美國海洋溢油事件的社會學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2 于占國;日本海洋溢油遷移與轉化研究概況——Ⅱ.海洋溢油的乳化[J];海洋環(huán)境科學;1988年03期
3 陳濤;;美國海洋溢油事件的社會學研究[J];中國海洋社會學研究;2013年00期
4 婁安剛,王學昌,于宜法,奚盤根,俞光耀;蒙特卡羅方法在海洋溢油擴展預測中的應用研究[J];海洋科學;2000年05期
5 張鐵鑄,何樹君;勝利油田海洋溢油回收裝置與回收方法研究[J];油氣田環(huán)境保護;2002年01期
6 楊紅;洪波;陳莎;;海洋溢油模型及其應用研究進展[J];海洋湖沼通報;2007年02期
7 韓彬;蔣鳳華;徐曉琴;楊黃浩;王小如;黎先春;;海洋溢油鑒別前處理技術比較研究[J];海岸工程;2008年04期
8 趙蓓;唐偉;;提高突發(fā)性海洋溢油事故應急水平對策淺析[J];海洋開發(fā)與管理;2008年01期
9 方四安;黃小仙;尹達一;徐沖;馮鑫;馮旗;;海洋溢油模擬目標的紫外反射特性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2010年03期
10 李大鳴;劉江川;吳丹;白玲;;渤海海洋溢油的數(shù)學模型[J];天津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建強;高振會;張愛君;張繼民;;海洋溢油生態(tài)損害評估技術導則編制的程序及內容探討[A];中國環(huán)境科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卷)[C];2006年
2 王春艷;欒小寧;張登英;李文;鄭榮兒;;基于濃度參量輔助熒光光譜海洋溢油油種鑒別技術[A];第五屆全國環(huán)境化學大會摘要集[C];2009年
3 段巖燕;黃鳳榮;高超;付玉慧;;海洋溢油衛(wèi)星監(jiān)測系統(tǒng)[A];2000年大連國際海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0年
4 閻殿武;;海洋溢油遙感影像信息提取研究[A];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青年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海洋湖沼科學青年學者論壇論文摘要集[C];2001年
5 陳濤;;美國海洋溢油事件的社會學研究[A];2012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暨第三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管理論文集[C];2012年
6 李棲筠;段巖燕;張崇耀;;中國沿海油污染衛(wèi)星監(jiān)測系統(tǒng)研究[A];第五屆全國水動力學學術會議暨第十五屆全國水動力學研討會文集[C];2001年
7 楊秀峰;劉謀斌;;波流環(huán)境下海洋溢油攔截的SPH數(shù)值模擬研究[A];中國力學大會——2013論文摘要集[C];2013年
8 孫健;黃小芳;彭仲仁;;基于SAR雷達回波信號的海洋溢油監(jiān)測方法研究[A];中國海洋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第14分會場海洋裝備與海洋開發(fā)保障技術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9 朱曉勤;;我國海洋溢油生態(tài)損害的法律救濟問題——以《海洋環(huán)境保護法》第90條第2款為中心[A];生態(tài)文明與環(huán)境資源法--2009年全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李棲筠;張永寧;丁倩;閻殿武;;海洋溢油波譜分析[A];2000年大連國際海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第一卷)[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李明春 通訊員 李一冬;海洋溢油鑒別與損害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召開學委會會議[N];中國海洋報;2008年
2 記者肖立;中國建設海洋溢油應急體系[N];中國化工報;2003年
3 本報記者 李明春 通訊員 劉向群;熱烈祝賀國家海洋局海洋溢油鑒別與損害評估技術重點實驗室成立[N];中國海洋報;2007年
4 環(huán)境保護部環(huán)境保護對外合作中心項目二處 黃金麗 唐艷冬;意大利分級管理應對海洋溢油[N];中國環(huán)境報;2013年
5 田東霖;必須科學評估海洋溢油生態(tài)損害[N];中國海洋報;2007年
6 記者 李青濱 通訊員 鄭立;海委會西太分會舉辦首次西太國家海洋溢油應急培訓班[N];中國海洋報;2009年
7 ;抓住契機推進我國環(huán)境法醫(yī)學發(fā)展[N];中國海洋報;2008年
8 劉向群;一項達國內領先水平 兩項達國際先進水平[N];中國海洋報;2010年
9 李明春;加強技術研究 追蹤海上溢油[N];中國海洋報;2007年
10 王秋蓉;執(zhí)著追求 永不止步[N];中國海洋報;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丹;渤海海洋溢油數(shù)學模型基本理論及應用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2 張秋艷;海洋溢油生態(tài)損害快速預評估模式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榮占東;海洋溢油模擬信息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4 張雯;我國海洋溢油生態(tài)損害賠償?shù)难芯縖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5 夏婷;我國海洋溢油污染責任保險賠償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4年
6 張楠;海洋溢油運動軌跡預測模型的研究與應用[D];大連海事大學;2014年
7 楊寅;基于NRDA的海洋溢油生態(tài)損害評估方法探討及案例分析[D];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1年
8 張樂;消油劑作用下海洋溢油的數(shù)值模擬[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9 趙曉溪;我國海洋溢油生態(tài)損害責任保險法律制度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10 胡冠華;基于合成孔徑雷達海洋溢油圖像的油膜提取和邊緣檢測[D];天津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8894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889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