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中層水模擬的改進
本文選題:垂直混合 切入點:慣性內波 出處:《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10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通過對北太平洋中層水模擬和分析的3種結果的比較:在稀疏網格的LICOM全球大洋環(huán)流模式中使用Canuto等的湍流混合方案(簡稱T方案)并添加范植松等提出的慣性內波破碎混合方案(簡稱F方案),在LICOM模式中使用T方案,以及WOA09資料的分析結果,證明在添加F方案的情況下,北太平洋中層水的模擬有較明顯的改進。慣性內波破碎混合可能是維持通風過程的重要機制之一,慣性頻率風場的強迫作用可能是海洋內部混合的外部作用源。在WOA09資料的分析結果與數值模擬結果中均顯示出北太平洋中層水的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這意味著除表層水和模態(tài)水之外,北太平洋中層水在氣候變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模擬結果分析表明,為獲得北太平洋中層水模擬的進一步改進,高分辨率的海洋模式和鋒面與羽流的參數化方案是必要的。
[Abstract]:This paper compares three results of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of middle water in the North Pacific: using Canuto et al.'s turbulent mixing scheme (T scheme) in the LICOM global oceanic circulation model with sparse grid and adding inertia proposed by Fan Zisong et al. The mixed scheme of internal wave breakup (F scheme for short) uses T scheme in LICOM mode.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WOA09 data show that the simulation of mid-level water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is obviously improved with the addition of F scheme. The inertial internal wave breaking and mixing may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to maintain the ventilation process. The forcing effect of the inertial frequency wind field may be the external source of ocean internal mixing. The results of WOA09 data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show that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mid-level water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is obvious. This means that, in addition to surface water and modal water, middle water in the North Pacific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mate change. High resolution ocean models and parameterized schemes for frontal and plume are necessary.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與大氣學院;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萊西氣象局;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1275084)資助~~
【分類號】:P73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培,歐陽天寶,俞慕耕;北太平洋風場特點[J];海洋預報;2002年02期
2 徐永福;趙亮;李陽春;;北太平洋對人為二氧化碳吸收的數值模擬[J];地球物理學報;2007年02期
3 祁麗燕;孫照渤;李忠賢;;北太平洋冬季次表層熱狀況及其與中國東部夏季氣候的關系[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4 金仲華;遠東風云中的北太平洋[J];世界知識;1934年01期
5 楊良華;北太平洋航線選擇[J];海洋預報;1986年04期
6 束家鑫;;什么是危險天氣?[J];科學大眾;1954年07期
7 丁葉風;任雪娟;韓博;;北太平洋風暴軸的氣候特征及其變化的初步研究[J];氣象科學;2006年03期
8 周波濤;趙平;崔絢;;亞洲-太平洋濤動變化與北太平洋海溫異常的聯系[J];科學通報;2010年01期
9 張立鳳;呂慶平;張永垂;;北太平洋渦旋振蕩研究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11年11期
10 黃勇;李崇銀;王穎;;東亞-北太平洋副熱帶海氣耦合模態(tài)及其對降水的影響[J];熱帶氣象學報;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趙亮;徐永福;;開邊界對北太平洋被動示蹤物模擬的影響[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文氣象分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潮汐及海平面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計算海洋物理專業(yè)委員會、山東(暨青島市)海洋湖沼學會2005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韓博;任雪娟;;北太平洋風暴軸的氣候態(tài)及異常分析[A];第三屆長三角氣象科技論壇論文集[C];2006年
3 任雪娟;楊修群;韓博;徐桂玉;;北太平洋風暴軸的變異特征及其與中緯度海氣耦合關系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4 向洋;任雪娟;;冬季北太平洋風暴軸異常特征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第二屆研究生年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5 李春;吳立新;;海洋-大氣對北太平洋動力強迫的響應:一個耦合觀點[A];“海洋動力過程與天氣、氣候變化”聯合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6 徐永福;;二氧化碳在北太平洋封存的有效性[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氣候變化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7 曲維政;黃菲;趙進平;李春;;太陽活動與北太平洋年代際濤動[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水文氣象分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潮汐及海平面專業(yè)委員會、中國海洋湖沼學會計算海洋物理專業(yè)委員會、山東(暨青島市)海洋湖沼學會2005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8 劉凱;祝從文;;冬季北太平洋海溫主模態(tài)在1990年前后調整及其成因初探[A];第31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S15 副熱帶氣象及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C];2014年
9 盧Y,
本文編號:15998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599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