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海洋學論文 >

臺灣地區(qū)弧-陸碰撞控制的海相前陸盆地

發(fā)布時間:2018-02-22 15:32

  本文關鍵詞: 盆地類型 弧陸碰撞 臺灣 前陸盆地 海相沉積 出處:《地學前緣》2017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依據(jù)現(xiàn)有的地震、鉆井和野外地質(zhì)資料,綜合前人關于臺灣地區(qū)板塊相互作用、區(qū)域大地構(gòu)造、巖漿活動、弧-陸碰撞過程、沉積盆地、層序地層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了臺灣地區(qū)弧-陸碰撞過程中的盆地特征及演化規(guī)律,認為約15 Ma以呂宋島弧帶為主的弧-陸碰撞對盆地樣式和盆地演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自東向西,分別形成海溝、溝-坡盆地、弧前盆地、弧內(nèi)盆地和弧后海相前陸盆地。弧后海相前陸盆地為臺灣碰撞帶最大的沉積體系,是前陸盆地發(fā)育的早期階段,之前還經(jīng)歷了陸緣斷陷盆地階段和被動大陸邊緣盆地階段。研究區(qū)沉積物從源到匯的搬運過程中,盆地的沉積與構(gòu)造之間的時間存在明顯滯后。9~6 Ma期間,呂宋島弧形成;晚上新世(3 Ma),臺灣海相前陸盆地的沉積環(huán)境、沉積相、物源等才發(fā)生顯著變化,沉積物源方向由被動大陸邊緣盆地期的向SE倒轉(zhuǎn)為向SW,盆地沉積與構(gòu)造運動之間滯后時間長達3~6 Ma,遠大于一般認為的0.1~1 Ma。沉積物沿年輕造山帶走向搬運、基底沉降導致近物源區(qū)粗碎屑物質(zhì)的沉積、整個搬運體系中沉積物的局部保存與釋放等因素可能是導致時間滯后的主要原因。
[Abstract]:Based on the existing seismic, drilling and field geological data, and synthesizing previous studies on plate interaction in Taiwan, regional geotectonics, magmatic activity, arc-land collision process, sedimentary basins, sequence stratigraphy, etc.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basin during the arc-continent collision in Taiwan are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rc-continent collision of about 15 Ma, dominated by the Luzon island arc bel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basin style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basin, from east to west. Trench, gully slope basin, forearc basin, intraarc basin and back-arc marine Foreland basin are formed respectively. The back-arc marine Foreland basin is the largest sedimentary system in Taiwan collision zone and is the early stage of Foreland basi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port process of sediments from source to sink in the study area, the time between sedimentation and structure of the basin was obviously delayed during the period of 6 Ma, and Luzon Island was arcuate;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rovenance of the marine Foreland basin in Taiwan changed significantly only in the late Pleistocene. The direction of sediment source changed from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basin to SW.The lag time between sedimentary and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basin was 3 ~ 6 Ma, which was much larger than that of 0.1 ~ 1 Ma. the sediment was transported along a young orogenic belt. The deposition of coarse clastic material in the near source area caused by the basement subsidence and the local preservation and release of sediment in the whole transport system may b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delay of time.
【作者單位】: 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中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部分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項目(41325009) 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項目 鰲山卓越科學家計劃(2015ASTP-0S10)
【分類號】:P736.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姚伯初,周昌范;臺灣海峽地區(qū)新生代的構(gòu)造演化[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1992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淑梅;吳珊;李三忠;武向峰;馮懷偉;王金鐸;;臺灣地區(qū)弧-陸碰撞控制的海相前陸盆地[J];地學前緣;2017年04期

2 周勐佳;吳自銀;馬勝中;尚繼宏;梁裕楊;周潔瓊;李守軍;趙荻能;;臺灣海峽晚更新世以來的高分辨率地震地層學研究[J];海洋學報;2016年09期

3 趙靜;梁前勇;張莉;鐘廣見;;臺灣海峽盆地西部坳陷油氣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勘探遠景評價[J];物探與化探;2015年04期

4 許江;趙紹華;李海東;胡毅;毛建利;房旭東;;閩南海岸帶淺層地震層序特征[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1年02期

5 劉振湖;王英民;王海榮;;臺灣海峽盆地的地質(zhì)構(gòu)造特征及演化[J];海洋地質(zhì)與第四紀地質(zhì);2006年05期

6 王海榮;王英民;劉振湖;黃奇志;鄧安雄;;前陸背景下的兩種正斷裂現(xiàn)象及其相互作用模式[J];地球科學進展;2006年06期

7 陳毅峰;陳宜瑜;何德奎;隋曉云;;臺灣海峽兩岸生物地理學現(xiàn)狀與展望[J];動物學雜志;2006年01期

8 葉銀燦,潘國富,彭阜南,李起彤;臺灣海峽隧道工程的若干工程地質(zhì)問題與選線方案探討[J];海洋科學;2002年06期

9 邢光福;臺灣:從粵東沿海逆時針旋轉(zhuǎn)而來的陸塊[J];火山地質(zhì)與礦產(chǎn);2000年03期

10 王國純;臺西盆地構(gòu)造單元劃分探討[J];中國海上油氣.地質(zhì);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疆;;前陸盆地研究現(xiàn)狀及主要進展[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3期

2 曹宣鐸,胡云緒;秦嶺加里東晚期—華力西早期復式前陸盆地[J];西北地質(zhì)科學;2000年02期

3 劉池洋,趙紅格,楊興科,王鋒;前陸盆地及其確定和研究[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2年04期

4 羅志立,李景明,李小軍,劉樹根,孫瑋;中國前陸盆地特征及含油氣遠景分析[J];中國石油勘探;2004年02期

5 劉樹根,羅志立,趙錫奎,徐國強,劉順,王國芝,徐國盛,雍自權(quán),李智武,孫瑋;試論中國西部陸內(nèi)俯沖型前陸盆地的基本特征[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zhì);2005年01期

6 張波,張進江,楊武玲,劉名利;我國中西部前陸盆地歸屬及其含油氣性評述[J];高校地質(zhì)學報;2005年01期

7 湯濟廣;梅廉夫;沈傳波;周鋒;;前陸盆地結(jié)構(gòu)單元與油氣成藏響應[J];新疆石油地質(zhì);2006年02期

8 李斌;宋巖;孟自芳;夏斌;李相博;;中國中部前陸盆地盆山耦合關系分析[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1期

9 宋巖;趙孟軍;李本亮;方世虎;;我國中西部前陸盆地油氣地質(zhì)特征及勘探戰(zhàn)略[J];中國工程科學;2010年05期

10 范曉麗;;前陸盆地研究現(xiàn)狀[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11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解國軍;金之鈞;;前陸盆地演化特征與油氣成藏規(guī)律[A];第四屆全國青年地質(zhì)工作者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9年

2 趙應成;魏東濤;袁劍英;陳啟林;張虎權(quán);陳濤;;西北地區(qū)前陸盆地油氣特征與勘探方向[A];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西北分院建院20周年論文專集[C];2005年

3 王鋒;劉池陽;姚亞明;趙紅格;;鄂爾多斯盆地西部陸內(nèi)前陸盆地晚期發(fā)育與油氣聚集[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康玉柱;;新疆前陸盆地特征與油氣分布[A];中國西部復雜油氣藏地質(zhì)與勘探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金之鈞;呂修祥;;塔西南前陸盆地油氣資源與勘探對策[A];石油大學(北京)盆地與油藏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成果選編(1993—2003)[C];2003年

6 趙孟軍;宋巖;秦勝飛;柳少波;洪峰;;中西部前陸盆地的多期成藏過程[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趙孟軍;宋巖;秦勝飛;柳少波;洪峰;傅國友;達江;;中國中西部四種組合類型前陸盆地成藏研究:Ⅱ.油氣成藏過程分析[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8 趙孟軍;宋巖;柳少波;秦勝飛;洪峰;傅國友;達江;;中國中西部四種組合類型前陸盆地成藏研究:Ⅰ.油氣成藏地質(zhì)條件分析[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9 范俊佳;琚宜文;;前陸盆地的類型、演化特征及油氣聚集規(guī)律[A];中國軟巖工程與深部災害控制研究進展——第四屆深部巖體力學與工程災害控制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百年校慶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10 顧家裕;;中國前陸盆地優(yōu)質(zhì)儲層成因分析-以庫車坳陷白堊系為例[A];2004第三屆油氣儲層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蔣文;中國前陸盆地油氣地質(zhì)理論及勘探實踐[N];科技日報;2005年

2 記者 宋杰 張玉濤;前陸盆地斷層相關褶皺理論應用前景廣闊[N];中國石油報;2005年

3 “十五”國家油氣科技攻關項目辦公室;天然氣田勘探開發(fā)研究為經(jīng)濟建設作貢獻[N];科技日報;2006年

4 ;獻身天然氣研究終不悔[N];中國石油報;2004年

5 朱建輝 江其勤;南美三區(qū)塊勘探評價項目啟動[N];中國石化報;2011年

6 記者 李占彬 通訊員 張君峰;三大領域獲得重大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3年

7 ;集團公司2003年十大科技進展[N];中國石油報;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張鳳奇;庫車前陸盆地流體動力特征、演化及在油氣成藏中的作用[D];西北大學;2011年

2 李海濱;下?lián)P子地區(qū)早古生代前陸盆地與油氣前景分析[D];南京大學;2013年

3 陳楊;川西晚三疊世前陸盆地的形成演化過程及油氣勘探意義[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4 李軍;庫車前陸盆地天然氣勘探測井配套新技術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邱開國;北美前陸盆地的構(gòu)造演化與沉積特征[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13年

2 李國永;中西部前陸盆地天然氣成藏地質(zhì)條件與動力機制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6年

3 劉杰;基于地震數(shù)據(jù)分析的龍門山前陸盆地海相地層構(gòu)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4 趙晨露;龍門山前陸盆地斷裂系統(tǒng)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5 李野;庫車前陸盆地斷裂控藏機理[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6 范小根;塔西南新生代前陸盆地東段的盆地結(jié)構(gòu)與沖斷帶變形規(guī)律[D];浙江大學;2014年

7 張娟;滇南蘭坪—思茅侏羅—白堊紀前陸盆地特征及盆山耦合探討[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8 劉江濤;中西部三種類型前陸盆地蓋層封閉性評價及對比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7年

9 顏照坤;龍門山與前陸盆地之間的剝蝕—沉積系統(tǒng)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10 田馨;四川前陸盆地上三疊統(tǒng)須四段儲層巖石學及成巖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52470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52470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cbc57***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