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灣表層海水油指紋特征參數(shù)研究
本文關鍵詞:碣石灣表層海水油指紋特征參數(shù)研究 出處:《海洋湖沼通報》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2012年5月份和9月份兩次采樣,研究了碣石灣表層海水油指紋特征參數(shù)的大小和差異。結果表明:5月份碣石灣表層海水正構烷烴呈單峰分布,主峰碳為n-C16,9月份海域海水正構烷烴呈雙峰型,前峰明顯高于后峰,5月份表層海水受到油類影響,9月份表層海水同時受到油類污染和陸生高等植物的影響。在碣石灣表層海水的甾烷和萜烷中,5月和9月份碣石灣表層海水17α(H),21β(H)-藿烷(C30)為主要成分,其次為17α(H),21β(H)-30-降藿烷(C29);膽甾烷(C27甾烷)和乙基膽甾烷(C29甾烷)的ααα占優(yōu),甲基膽甾烷(C28甾烷)含量相對較低。
[Abstract]:In May and September , the surface sea water 17 偽 ( H ) , 21 尾 ( H ) - hopane ( C30 ) was the main component , followed by 17 偽 ( H ) , 21 尾 ( H ) - 30 - norhopane ( C29 ) , cholanic alkane ( C27 sterane ) and ethyl cholanic alkane ( C29 sterane ) . The content of methyl cholanic alkane ( C28 sterane ) was relatively low .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環(huán)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海洋環(huán)境與生態(tài)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基金】:海洋公益性行業(yè)科研專項經(jīng)費(201205012)資助
【分類號】:X55;X834
【正文快照】: 引言海洋石油烴類中的正構烷烴、甾烷和萜烷等有機物作為溢油指紋鑒別的主要特征物質(zhì)得到廣泛應用[1-2],其特征參數(shù)比值及其組成分布可以反映和指示海洋環(huán)境中碳氫化合物的來源信息。因此,近年來得到許多學者的重視和研究,其中本實驗室也通過分析特征參數(shù)比值對青島海水浴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國琳;廈門近岸表層海水中銅、鉛和鋅的存在形態(tài)[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4年04期
2 杜樂樂;馬捷;王俊雄;;水上和水下提取次表層海水冷量的對比和分析[J];節(jié)能技術;2007年05期
3 杜樂樂;馬捷;王俊雄;;一種提取次表層海水冷量的新型換熱方案[J];太陽能學報;2008年09期
4 張際標;劉加飛;李雪英;陳春亮;盧仕嚴;孫省利;;大亞灣壩光海域表層海水和沉積物中酸可揮發(fā)性硫化物含量的分布和污染評價[J];應用海洋學學報;2013年02期
5 杜碧蘭,張建華,袁小軍;東海及其外緣海域表層海水溫度的譜分析[J];海洋預報服務;1984年01期
6 杜碧蘭,袁小軍;東海及外緣海域表層海水溫度場的分析與預報[J];海洋預報;1986年01期
7 許志峰,王明亮,郭鳳飛;巴士海峽和菲律賓海溝兩側表層海水中δ~(14)C[J];臺灣海峽;1993年02期
8 張龍軍,王彬宇,張經(jīng);東海冬、夏兩季表層海水的二氧化碳分壓[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年S1期
9 郭啟梅;;表層海水古溫度重建方法之比較[J];古生物學報;2013年03期
10 李俊,鄭佩如,楊逸萍,胡明輝;0010號臺風“碧利斯”對廈門港灣表層海水中溶解無機砷含量的影響[J];臺灣海峽;2002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吳永華;翦知nc;石學法;程振波;李小艷;石豐登;鞠小華;;菲律賓海北部19 ka BP以來表層及次表層海水古溫度變化[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張先勇;楊寶;刁曉平;周海龍;曹佳;;?跒潮韺雍K卸喹h(huán)芳烴(PAHs)的時空分布特征[A];十一五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研究回顧與展望——第四屆全國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3 楊寶;刁曉平;周海龍;張先勇;曹佳;謝嘉;杜俊俏;;海口灣表層海水中多環(huán)芳烴(PAHs)的時空分布特征[A];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與生態(tài)安全——第五屆全國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4 吳水平;王新紅;洪華生;;福建近岸表層海水中LAS和PCB的污染[A];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論壇2007暨第二屆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地球曾變暖過,北極是“熱帶”[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時迪;中國東部陸架海區(qū)海水中碳水化合物的時空變化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張艷萍;中國近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濃度分布與影響因素[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子成;北冰洋太平洋扇區(qū)海水DMS和DMSP分布及生物周轉研究[D];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5年
2 李江萍;中國東部陸架海域二甲基亞砜的分布、來源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3 王敬;中國東部陸架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和微生物消耗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4 吳冠偉;黃海、東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分布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魏西會;天然水體中過氧化氫的測定方法及其海洋生物地球化學行為[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6 尹士序;中國東海與黃海中揮發(fā)性鹵代烴的分析與分布[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7 王毅夢;黃、渤海溶解碳水化合物的濃度分布與影響因素[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8 宋美芹;黃海春、夏季節(jié)表層海水pCO_2控制機制的演變[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9 王敏;中國東部海域中二甲亞砜的時空分布及影響因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10 徐冠球;東海一氧化碳的分布、通量、微生物消耗以及光生產(chǎn)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37496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37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