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微藻溶血毒素化學結構研究進展
本文關鍵詞:海洋微藻溶血毒素化學結構研究進展 出處:《海洋環(huán)境科學》2016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海洋微藻產(chǎn)生的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s)對海洋生物影響極大,是造成魚類和貝類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國內(nèi)外對于溶血毒素的研究尚處在起步階段,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的成分非常復雜,對于毒素化學結構的分析是制約溶血毒素研究的關鍵因素。本文總結了已經(jīng)報道的溶血毒素的化學結構,共分為五類,即糖脂類(Glycolipids)、大環(huán)內(nèi)酯類(Macrolides)、長鏈多羥基多烯類(Long-chain polyenes)、聚醚類(Polyethers)以及卟啉類(Porphyrins)化合物,為深入研究溶血毒素性質(zhì)提供依據(jù)。
【作者單位】: 國家海洋環(huán)境監(jiān)測中心;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6099,41176086) 海洋公益性科研專項(201305010) 國家海洋局海洋赤潮災害立體監(jiān)測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MATHAB201605);國家海洋局近岸海域生態(tài)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201613)
【分類號】:X55
【正文快照】: 1溶血毒素簡介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s)是海洋微藻產(chǎn)生的一類次生代謝產(chǎn)物,能引起動物紅細胞膜破損,釋放出血紅蛋白。藻類產(chǎn)生的溶血毒素的危害很大,當溶血性藻類發(fā)生赤潮時,往往會造成赤潮海區(qū)內(nèi)生物的大量死亡。1997年秋至1998年春,我國東海及南海海域爆發(fā)大面積球形棕囊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志峰,戴迎春;副溶血弧菌的溶血毒素研究現(xiàn)況[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03年01期
2 張文;江天久;王銳;;海洋卡盾藻(香港株)溶血毒素的提取和分離[J];生態(tài)科學;2008年06期
3 傅永靜;周成旭;嚴小軍;;環(huán)境脅迫對微小卡羅藻溶血毒素分泌的影響[J];寧波大學學報(理工版);2009年02期
4 周成旭;傅永靜;陳清峰;嚴小軍;;微小卡羅藻溶血活性的生長期特征及其溶血毒素種類分析[J];海洋學報(中文版);2009年02期
5 崔偉民;楊維東;劉潔生;李宏業(yè);;米氏凱倫藻溶血毒素的溶血反應特征[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9年03期
6 劉潔生;彭喜春;楊維東;;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對兔紅細胞作用的AFM觀察[J];熱帶海洋學報;2007年02期
7 吳振龍,聶軍,鮑慧寧;副溶血弧菌直接溶血毒素65位色氨酸的突變[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2001年01期
8 何家菀,,陳明惠,何振榮;小定鞭藻毒素的分離與鑒定[J];水生生物學報;1996年01期
9 何家菀,施之新,張銀華,劉永定,江天久,尹伊偉,齊雨藻;一種棕囊藻的形態(tài)特征與毒素分析[J];海洋與湖沼;1999年02期
10 彭喜春,楊維東,劉潔生,彭志英,鄧瑞霞,江天久;實驗室培養(yǎng)球形棕囊藻溶血毒素的提取、分離及其生成特征[J];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2005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吳霓;江天久;;魚毒性海洋藻類海洋卡盾藻溶血毒素的高效液相分析[A];中國藻類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江濤;鐘艷;吳霓;江天久;;卵圓卡盾藻溶血毒素產(chǎn)毒的影響因素研究[A];中國藻類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1年
3 龍華;曾勇;;運動性氣單胞菌胞外溶血毒素和蛋白酶產(chǎn)生的研究[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崔偉民;米氏凱倫藻溶血毒素的生成及溶血特性研究[D];暨南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3134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aiyang/131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