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PS數(shù)據(jù)研究2015年尼泊爾Mw 7.8地震斷層滑動及應力變化分布
【圖文】:
站長期積累的觀測數(shù)據(jù),采用高精度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處理后可得到高精度時間序列產品,為大地測量學、地球動力學、地球物理學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圖1-1 中國大陸構造環(huán)境監(jiān)測網絡(陸態(tài)網)基準站站點分布圖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市西北方向約 80 km 的喜馬拉雅山中部發(fā)生強烈地震,矩震級為 Mw 7.8,震源深度約 15 km[4]。主震發(fā)生后,產生一系列的余震,最大余震發(fā)生在主震東南方向達 Mw 7.3[5]。此次地震發(fā)生在主喜馬拉雅推擠(Main HimalayanThrust,簡稱 MHT)斷裂上,受到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陸-陸擠壓碰撞
圖 1-2 尼泊爾地區(qū)主要斷層及歷史大地震分布同震形變地震發(fā)生后,,大量學者利用尼泊爾國內 GPS 連續(xù)觀測站,中國大陸構造環(huán)境監(jiān)網絡,地震應急觀測流動站數(shù)據(jù)計算了同震形變場,得到尼泊爾境內的 GPS 測站最位移將近 2 m,震中東北部 100 km-400 km 中國藏南地區(qū)觀測到毫米到厘米級的形變29 35]。數(shù)據(jù)顯示此次地震波及范圍較廣,距離震中 2000 km 內的 GPS 基準站均記錄了明顯的地震形變信號,由于相對震級較小,中國境內的微小地震并未顯著增加[29]美國地質勘探局(UnitedStatesGeologicalSurvey,簡稱 USGS)給出的地震震源制解顯示:該地震破裂斷層沿西北方向,走向、傾向、滑動角分別為290 /11 /108與喜馬拉雅逆沖斷裂帶淺部走向基本一致[8 35]。InSAR 與 GPS 聯(lián)合反演結果表明地同震位錯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 150 km 和傾向 70 km 的范圍內[34]。Sui Tung 等采InSAR 與 GPS 數(shù)據(jù),基于彈性分層模型和彈性均勻模型,計算了同震滑動分布,得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P315.7;P228.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凱;趙斌;張彩紅;杜瑞林;王琪;黃勇;張銳;喬學軍;;GPS和InSAR同震形變約束的尼泊爾M_W7.9和M_W7.3地震破裂滑動分布[J];地球物理學報;2016年06期
2 李瑜;劉靜;梁宏;張銳;師宏波;王鵬;李建勇;王坦;;全球定位系統(tǒng)測定的尼泊爾M_w7.8級地震同震位移[J];科學通報;2015年36期
3 單新建;張國宏;汪馳升;李彥川;屈春燕;宋小剛;庾露;劉云華;;基于InSAR和GPS觀測數(shù)據(jù)的尼泊爾地震發(fā)震斷層特征參數(shù)聯(lián)合反演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5年11期
4 趙斌;杜瑞林;張銳;譚凱;喬學軍;黃勇;張彩紅;;GPS測定的尼泊爾M_w7.9和M_w7.3級地震同震形變場[J];科學通報;2015年Z2期
5 方穎;張晶;江在森;邵志剛;曹建玲;;用跨斷層形變資料分析鮮水河斷裂西北段的運動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2015年05期
6 張勇;許力生;陳運泰;;2015年尼泊爾M_w7.9地震破裂過程:快速反演與初步聯(lián)合反演[J];地球物理學報;2015年05期
7 張貝;程惠紅;石耀霖;;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M_S8.1大地震的同震效應[J];地球物理學報;2015年05期
8 鄧明莉;孫和平;徐建橋;祝意青;;蘆山地震同震和震后地表形變及重力變化的理論模擬[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4年09期
9 許志琴;楊經綏;李文昌;李化啟;蔡志慧;閆臻;馬昌前;;青藏高原中的古特提斯體制與增生造山作用[J];巖石學報;2013年06期
10 單斌;李佳航;韓立波;房立華;楊嵩;金筆凱;鄭勇;熊熊;;2010年M_S7.1級玉樹地震同震庫侖應力變化以及對2011年M_S5.2級囊謙地震的影響[J];地球物理學報;201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徐克科;伍吉倉;;基于GNSS網主成分分析的斷層形變檢測與反演[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26:衛(wèi)星導航技術及其在地球科學應用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楊瑩輝;基于InSAR觀測同震地表形變場反演汶川地震斷層滑移[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2 張國宏;斷層滑動分布與震源破裂過程聯(lián)合反演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曉祥;中國陸態(tài)網GPS基準站坐標時間序列主成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7年
本文編號:26186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618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