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區(qū)域GPS網(wǎng)大氣降水量預測建模研究
本文選題:可降水量 + 大氣加權平均溫度 ; 參考:《計算機仿真》2017年01期
【摘要】:可降水量是降雨強度預報的必要參數(shù)之一,為提高可降水量的準確性,需對水汽轉(zhuǎn)換系數(shù)和天頂濕延遲精確計算。利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建立了區(qū)域大氣加權平均溫度模型,并利用IGS產(chǎn)品中精確的對流層天頂總延遲推算出天頂濕延遲,并建立了區(qū)域GPS網(wǎng)大氣降水量預測模型。用上述模型進行預測,相較于傳統(tǒng)的Bevis模型和對流層天頂濕延遲模型,得到更精確的水汽轉(zhuǎn)換系數(shù)和對流層濕延遲參數(shù)。實驗結(jié)果表明,改進模型提高了可降水量的預測準確性。
[Abstract]:Precipitable water is one of the necessary parameters for rainfall intensity predi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precipitable water, it is necessary to accurately calculate the water vapor conver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zenith wet delay. Based on the multivariat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a regional atmospheric weighted mean temperature model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ccurate tropospheric zenith total delay in IGS products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zenith wet delay, and a regional GPS network model for predicting atmospheric precipitation is establishe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evis model and the tropospheric zenith wet delay model, the water vapor conversion coefficient and the tropospheric wet delay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mproved model improves the accuracy of precipitation prediction.
【作者單位】: 電子科技大學電子科學技術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究蒲谢(ZYGX2015J108) 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基本項目(CEMEE2015K0303B)
【分類號】:P228.4;P4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李劍鋒;王永前;胡伍生;;地基GPS水汽反演中區(qū)域大氣加權平均溫度模型[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5年01期
2 丁海燕;李青春;鄭祚芳;楚艷麗;陳小雷;;利用北京GPS監(jiān)測網(wǎng)分析夏季暴雨的水汽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12年01期
3 白玉潔;;改進時間序列模型在降雨量預測中的應用研究[J];計算機仿真;2011年10期
4 王曉英;宋連春;戴仔強;曹云昌;;香港地區(qū)加權平均溫度特征分析[J];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5 王勇;楊彬云;劉嚴萍;胡小剛;柳林濤;許厚澤;;基于無線電探空的武漢大氣加權平均溫度模型研究[J];測繪科學;2010年02期
6 于勝杰;柳林濤;;水汽加權平均溫度回歸公式的驗證與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09年06期
7 呂弋培;殷海濤;黃丁發(fā);王續(xù)本;;成都地區(qū)大氣平均溫度建模及其在GPS/PWV計算中的應用研究[J];測繪科學;2008年04期
8 李建國,毛節(jié)泰,李成才,夏青;使用全球定位系統(tǒng)遙感水汽分布原理和中國東部地區(qū)加權“平均溫度”的回歸分析[J];氣象學報;1999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黎;田瑩;謝威;楊鶴;查達劍;孫敏;;基于探空資料的湖南地區(qū)加權平均溫度本地化模型研究[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7年03期
2 范進偉;郭承軍;;基于區(qū)域GPS網(wǎng)大氣降水量預測建模研究[J];計算機仿真;2017年01期
3 李秦政;陳鵬;陳憲冬;;幾種全球加權平均溫度模型的精度驗證與分析[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6年12期
4 李洪;馮永賢;姜浩;李鑫博;高采宏;;雅安市近五十年降雨量時間序列分析[J];四川林勘設計;2016年04期
5 方海泉;薛惠鋒;萬毅;王海寧;;關于國控監(jiān)測點的取用水量預測仿真研究[J];計算機仿真;2016年10期
6 羅楨;吳良才;;南昌地區(qū)地基GPS水汽反演中區(qū)域加權平均溫度模型[J];南昌大學學報(理科版);2016年03期
7 劉立龍;陳香萍;封海洋;黎峻宇;黃良珂;;新疆地區(qū)Emardson大氣水汽轉(zhuǎn)換系數(shù)的適用性分析[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6年05期
8 薛勝軍;張佩云;陳靜怡;;云平臺下基于半樸素貝葉斯的降雨量預測[J];系統(tǒng)仿真學報;2016年05期
9 丁星臣;徐淑琴;路豪杰;陳際旭;劉琦峰;;基于GA優(yōu)化AR-LSSVR組合模型在區(qū)域降雨量預測中的應用研究[J];節(jié)水灌溉;2016年05期
10 彭連會;張祥波;;基于ARIMA-RBF算法的月度降雨量預測研究[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fā)展;2016年02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龔紹琦;;中國區(qū)域大氣加權平均溫度的時空變化及模型[J];應用氣象學報;2013年03期
2 王江濤;鄧喀中;范洪冬;劉曉菲;李斌;;基于MODIS與GPS的D-InSAR大氣延遲改正量提取[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12年04期
3 單九生;鄒海波;劉熙明;吳瓊;;GPS/MET水汽反演中T_m模型的本地化研究[J];氣象與減災研究;2012年01期
4 王皓;李國平;;成都地基的GPS水汽監(jiān)測系統(tǒng)建設與應用[J];地球信息科學學報;2011年02期
5 王曉英;戴仔強;曹云昌;宋連春;;中國地區(qū)地基GPS加權平均溫度T_m統(tǒng)計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1年04期
6 陳敏;范水勇;仲躋芹;楚艷麗;鄭祚芳;張朝林;王迎春;;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可降水量資料在北京地區(qū)快速更新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的同化試驗[J];氣象學報;2010年04期
7 楊波;孫繼松;魏東;;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期間的中尺度天氣系統(tǒng)研究[J];應用氣象學報;2010年02期
8 王勇;楊彬云;劉嚴萍;胡小剛;柳林濤;許厚澤;;基于無線電探空的武漢大氣加權平均溫度模型研究[J];測繪科學;2010年02期
9 陳嬌娜;李國平;黃文詩;劉碧全;楊東;;華西秋雨天氣過程中GPS遙感水汽總量演變特征[J];應用氣象學報;2009年06期
10 李斌;孫即霖;楊曉霞;楊凡;孫桂平;;青島一次局地大暴雨的中尺度環(huán)流特征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學文;可降水量與地面水汽壓力的關系[J];氣象;2004年02期
2 王勇;柳林濤;郝曉光;丁克良;;準實時地基GPS可降水量的解算方案與可靠性研究[J];熱帶氣象學報;2007年02期
3 李帥;謝國輝;何清;李祥余;;阿勒泰地區(qū)降水量、可降水量及降水轉(zhuǎn)化率分析[J];冰川凍土;2008年04期
4 于勝杰;柳林濤;;無地面溫壓數(shù)據(jù)的可降水量研究[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8年05期
5 趙玲;安沙舟;楊蓮梅;馬玉芬;張廣興;;1976-2007年烏魯木齊可降水量及其降水轉(zhuǎn)化率[J];干旱區(qū)研究;2010年03期
6 胡Y,
本文編號:20261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zhicehuilunwen/20261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