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陽平原優(yōu)周崗遺址孢粉記錄的環(huán)境變化與人類活動
發(fā)布時間:2017-10-06 19:34
本文關鍵詞:澧陽平原優(yōu)周崗遺址孢粉記錄的環(huán)境變化與人類活動
更多相關文章: 環(huán)境變化 人類活動 孢粉分析 稻作農業(yè)
【摘要】:通過對澧陽平原優(yōu)周崗遺址剖面沉積樣品孢粉分析,重建了該區(qū)5500 a B.P.~4000 a B.P.氣候、水文、植被變化和人類活動歷史。結果表明:距今5500~5200年大溪文化晚期,氣候環(huán)境較為適宜;距今5200~4000年的屈家?guī)X—石家河文化時期,氣候暖濕程度先升高后降低,轉折點在4800 a B.P.左右。其中,距今4200~4000年的石家河文化晚期,氣候向干涼化發(fā)展。孢粉組合顯示優(yōu)周崗遺址周邊一直有濕潤生境存在,且在屈家?guī)X文化中晚期和石家河晚期出現濕生草本、蕨類孢子和藻類的明顯增加,反映兩次水文變化過程。優(yōu)周崗遺址大溪文化時期常綠和落葉闊葉林已遭破壞,稻作農業(yè)有一定發(fā)展,屈家?guī)X—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稻作規(guī)模擴展。然而石家河文化晚期,稻作農業(yè)規(guī)模明顯收縮,可能與區(qū)域文化衰落有一定關系。
【作者單位】: 臨沂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北京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關鍵詞】: 環(huán)境變化 人類活動 孢粉分析 稻作農業(yè)
【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013BAK08B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71228,41171006,4107213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1&ZD183)
【分類號】:Q914.5
【正文快照】: 1引言澧陽平原位于長江中游洞庭湖西北,是中國史前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地區(qū)?脊叛芯堪l(fā)現,澧陽平原有持續(xù)發(fā)展的新石器文化序列,史前文化曾一度繁榮,直到4000 a B.P.前后走向衰敗。植物考古研究在該區(qū)發(fā)現了時代較早的豐富稻作遺存[1],隨著研究的深入,認為最遲在5000 a B.P.前后包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德新;馬建華;許清海;谷蕾;陳彥芳;;開封市西郊地層“崇禎大旱”事件的孢粉記錄[J];地理研究;2015年11期
2 吳立;朱誠;李楓;馬春梅;李蘭;孟華平;劉輝;王曉翠;譚艷;宋友桂;;江漢平原鐘橋遺址地層揭示的史前洪水事件[J];地理學報;2015年07期
3 鄭秋鳳;張茂恒;李吉均;舒強;陳曄;蕭家儀;趙志軍;;大九湖鉆孔記錄的神農架地區(qū)中更新世晚期以來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J];地理研究;2014年06期
4 趙志軍;;中國古代農業(yè)的形成過程——浮選出土植物遺存證據[J];第四紀研究;2014年01期
5 郭媛媛;莫多聞;毛龍江;郭偉民;顧海濱;;澧陽平原巖板W逼拭嫻厙蚧卣饔敕緇慷妊芯縖J];地理科學;2013年03期
6 毛龍江;莫多聞;周昆叔;郭偉民;賈耀鋒;楊z齪,
本文編號:9846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984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