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zhì)論文 >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變形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9-16 13:20

  本文關鍵詞: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變形特征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 三軸試驗 直剪試驗 微觀結構 數(shù)值模擬


【摘要】:甘肅省天水市屬典型的山間河谷盆地型城市,受特殊地形地貌、地質(zhì)構造和地層巖性等控制和影響,黃土廣泛披覆于新近系泥巖之上,致使黃土-泥巖接觸型滑坡頻發(fā),造成了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這類滑坡的滑帶土是全風化泥巖和黃土的混合物,可見,滑帶土是滑坡形成過程中在滑動面上形成的一層結構性較差的土體,是滑坡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利用GDS三軸儀以及直剪儀對天水地區(qū)花南村滑坡、半山村滑坡和咀頭村滑坡三處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開展滑帶土力學特性探究,考慮滑帶土微觀結構變化,研究黃土-泥巖滑帶土體的變形特征。研究發(fā)現(xiàn):滑帶土中大量存在被粘土顆粒包裹的大顆粒,這些大顆粒在滑帶土變形過程中經(jīng)歷錯位、滑移等過程后,大顆粒進一步滑移受到粘土質(zhì)限制,導致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在宏觀上表現(xiàn)出應變硬化的典型特征。本文通過現(xiàn)場采取天水花南村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附近黃土和泥巖試樣,將滑帶上部黃土和下部泥巖按照1:1和3:7的比例進行混合,再對混合后的試樣進行不同密實度及不同含水量條件下的直接剪切試驗。試驗結果表明:當黃土和泥巖的混合比例為1:1時,重塑滑帶土的剪切強度指標值呈現(xiàn)顯著降低趨勢,表明滑坡易于形成;應力應變在含水量變低時呈現(xiàn)出典型的應變硬化特點,含水量增高時則呈現(xiàn)出硬化減小特點。同時進行了相同條件下的泥巖重塑樣直剪試驗,相同含水量和干密度條件下,泥巖試樣的抗剪強度值顯著高于黃土-泥巖混合樣強度值,說明該類滑坡滑動發(fā)生在黃土-泥巖接觸帶靠近上部黃土層位置;泥巖試樣的剪應力-剪切位移關系在含水量較低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應變軟化特點,應變軟化現(xiàn)象在含水量增大時減小。同時,本文基于滑帶土三軸試驗測試參數(shù),利用FLAC3D軟件對三處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影響下的坡體變形特征進行模擬,計算中選擇了坡肩、坡中及坡腳三個位置進行了位移和應力的計算。計算發(fā)現(xiàn),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在不考慮地震、降雨以及地下水活動的條件下,坡體中間位置變形較大,坡肩和坡腳處變形相對較小,表明坡體中部在滑坡監(jiān)測中需要作為重點對象進行監(jiān)測。計算結果與現(xiàn)場調(diào)查的實際情況相吻合,滑坡體中部以及坡腳位置出現(xiàn)的局部反傾現(xiàn)象,由滑坡中部洼地及滑坡坡腳陡坎發(fā)育形成。經(jīng)過現(xiàn)場調(diào)查與室內(nèi)試驗分析,發(fā)現(xiàn)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變形呈低速、緩動典型特征,此類滑坡中的新型滑坡復活性強,每次復活中產(chǎn)生的位移相對較小,變形過程中坡體后緣和坡腳處的位移相對較大,這與此類滑坡坡腳處剪出口位置滲水以及良好的臨空條件密切相關。
【關鍵詞】: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 三軸試驗 直剪試驗 微觀結構 數(shù)值模擬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42.22
【目錄】: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4
  • 第一章 緒論14-23
  • 1.1 選題依據(jù)14-16
  • 1.2 研究意義16-17
  • 1.3 研究現(xiàn)狀17-21
  • 1.3.1 滑帶土強度方面研究17-19
  • 1.3.2 滑帶土微觀結構方面研究19-20
  • 1.3.3 數(shù)值模擬方面研究20-21
  • 1.4 研究內(nèi)容、方法及技術路線21-23
  • 第二章 研究區(qū)滑坡概況23-36
  • 2.1 研究區(qū)交通位置23
  • 2.2 研究區(qū)地質(zhì)環(huán)境特征23-28
  • 2.2.1 地形地貌23-24
  • 2.2.2 地層巖性24-25
  • 2.2.3 地質(zhì)構造25-26
  • 2.2.4 水文地質(zhì)條件26-27
  • 2.2.5 新構造運動與地震27
  • 2.2.6 滑坡區(qū)植被27
  • 2.2.7 氣象條件27-28
  • 2.3 研究區(qū)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概況28-35
  • 2.3.1 滑坡基本特征28-31
  • 2.3.2 滑床特征31-32
  • 2.3.3 滑帶特征32-33
  • 2.3.4 滑體特征33-34
  • 2.3.5 滑坡側壁及后壁特征34
  • 2.3.6 前緣特征34-35
  • 2.4 本章小結35-36
  • 第三章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特征36-44
  • 3.1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宏觀特征36-39
  • 3.1.1 三類滑坡滑帶土基本特征36-37
  • 3.1.2 滑帶土基本物理性質(zhì)37-38
  • 3.1.3 滑帶土水理性質(zhì)38-39
  • 3.2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微觀特征39-43
  • 3.2.1 滑帶土微觀結構39-40
  • 3.2.2 滑帶土礦物成分分析40-43
  • 3.3 本章小結43-44
  • 第四章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變形特征試驗研究44-59
  • 4.1 試驗用滑帶土試樣基本性質(zhì)44-45
  • 4.2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三軸試驗45-48
  • 4.2.1 GDS三軸儀介紹45
  • 4.2.2 三軸試驗結果45-48
  • 4.3 黃土泥巖混合物直剪試驗48-52
  • 4.3.1 試驗儀器及試驗方案48-49
  • 4.3.2 直剪試驗結果49-52
  • 4.4 基于三軸試驗和直剪試驗的滑帶土變形特征分析52-58
  • 4.4.1 三軸試驗結果分析52-55
  • 4.4.2 直剪試驗結果分析55-57
  • 4.4.3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變形特征57-58
  • 4.5 本章小結58-59
  • 第五章 滑帶土力學特性對滑坡變形的影響分析59-65
  • 5.1 數(shù)值模擬參數(shù)選取59
  • 5.2 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數(shù)值模擬分析59-64
  • 5.3 本章小結64-65
  • 第六章 結論與展望65-67
  • 6.1 結論65-66
  • 6.2 展望66-67
  • 參考文獻67-73
  • 在學期間的研究成果73-74
  • 致謝7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毛新虎,趙法鎖,毛彥龍;黑河水庫大壩右壩肩滑體底滑帶結構特征分析[J];西安工程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2 晏鄂川,劉漢超,唐輝明;滑帶土動力學性質(zhì)試驗研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03年03期

3 田斌,戴會超,王世梅;滑帶土結構強度特征及其強度參數(shù)取值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4年17期

4 劉小麗,鄧建輝,李廣濤;滑帶土強度特性研究現(xiàn)狀[J];巖土力學;2004年11期

5 王世梅,劉德富,Г .Тер-Мартиросян,陳晶晶;某滑坡滑帶土蠕變特性試驗研究[J];人民長江;2005年07期

6 吳劍;羅先啟;程圣國;;滑帶在高速剪切條件下的固液兩相流問題[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年S2期

7 吳劍;羅先啟;程圣國;;滑帶在高速剪切條件下的固液兩相流問題[J];災害與防治工程;2006年02期

8 項偉;崔德山;劉莉;;離子土固化劑加固滑坡滑帶土的試驗研究[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zhì)大學學報);2007年03期

9 王志儉;殷坤龍;簡文星;張峰;;萬州安樂寺滑坡滑帶土松弛試驗研究[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8年05期

10 譚超;傅榮華;聶德新;;基于“重力壓密法”下的滑帶土強度參數(shù)取值分析[J];中國地質(zhì)災害與防治學報;2008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祥友;劉成渝;李玉生;官澤鴻;;滑坡滑帶土殘余內(nèi)摩擦角預測模型研究[A];第四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選集(二)[C];1992年

2 林鋒;丁秀美;楊松;;滑帶土強度對水的敏感性直剪試驗研究[A];第八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3 趙翔;康景文;蔣進;王義軍;;膨脹土地區(qū)某滑坡滑帶土強度指標確定方法的研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4 吳永鋒;;對滑帶力學參數(shù)的若干探討[A];新世紀巖石力學與工程的開拓和發(fā)展——中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5 張國明;曹曦;李樹武;;茨姑滑坡滑帶土參數(shù)選擇及穩(wěn)定性研究[A];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第四屆地質(zhì)及勘探專業(yè)委員會第二次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6 龍建輝;李同錄;李萍;;滑帶黃土的剪切蠕變實驗研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7 張玉成;楊光華;胡海英;喬有梁;姚捷;曾進群;;某滑坡體滑帶土抗剪強度試驗研究[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8 黃敏;劉小麗;李白;;滑帶土殘余抗剪強度與再生抗剪強度的關系探討[A];2011年全國工程地質(zhì)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何德海;汪益敏;;南嶺滑坡分析與治理[A];第五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文集[C];1996年

10 樊成意;梁收運;;土體SEM圖像處理中閾值的選取[A];第九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改善滑帶面力學參數(shù)巧妙治理滑坡[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吳劍;滑帶剪切過程的離散元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7年

2 李華斌;滑坡滑帶土微結構的定量研究及其應用[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1992年

3 劉動;基于滑帶土剪切強度特性的邊坡漸進性破壞研究[D];暨南大學;2014年

4 汪斌;庫水作用下滑坡流固耦合作用及變形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7年

5 王志儉;萬州區(qū)紅層巖土流變特性及近水平地層滑坡成因機理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8年

6 徐海清;離子土固化劑加固滑帶土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曉;滑帶土組成特征及其成因意義[D];蘭州大學;2010年

2 宋丙輝;滑坡滑帶土工程特性試驗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束騫;環(huán)剪試驗條件下近水平巖層滑坡滑帶土的力學行為特性試驗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4 高東;大光包巨型滑坡的滑帶特征及滑坡動力學響應機理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5 高揚;滑帶土蠕變特性試驗研究及其對滑坡穩(wěn)定性的影響[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劉偉;黃土—泥巖接觸面滑坡滑帶土變形特征研究[D];蘭州大學;2016年

7 周永昆;滑帶土的力學行為特性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8 張妮;泄流坡滑坡滑帶土地球化學與微觀結構特征[D];蘭州大學;2012年

9 李長圣;含礫滑帶土三軸剪切的精細數(shù)值模擬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10 胡顯明;不同剪切速率下碎石土滑坡滑帶土殘余強度特性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6328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86328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62a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