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興安嶺“晚古生代”地層的時代與物源:地質與碎屑鋯石U-Pb年代學證據(jù)
本文關鍵詞:小興安嶺“晚古生代”地層的時代與物源:地質與碎屑鋯石U-Pb年代學證據(jù)
更多相關文章: 小興安嶺 紅山組 黑龍宮組 碎屑鋯石 鋯石U-Pb年代學 物源
【摘要】:本文對出露于小興安嶺的"晚古生代"紅山組和黑龍宮組進行了碎屑鋯石LA-ICP-MS U-Pb定年,旨在準確限定紅山組和黑龍宮組的沉積時限,并揭示其物源組成。樣品中大多數(shù)鋯石呈自形—半自形,顯示典型的巖漿生長環(huán)帶或條痕狀吸收,暗示其巖漿成因。研究結果顯示,采自紅山組標準剖面泥板巖中的碎屑鋯石42個分析點產生以下年齡峰值:747、807、849、903、956、1 167和1 811 Ma,表明紅山組沉積于747 Ma之后;采自伊春地區(qū)黑龍宮組泥板巖中的碎屑鋯石97個分析點產生以下年齡峰值:700(發(fā)生Pb丟失)、805、902、1 764、2 446和2 467Ma,確定黑龍宮組沉積于805Ma之后。近年來在該地區(qū)"晚古生代"地層中碎屑鋯石的定年結果顯示普遍存在561 Ma年齡,鑒于紅山組和黑龍宮組中缺乏上述鋯石年齡組合,認為研究區(qū)的紅山組和黑龍宮組的形成時代分別為747~561 Ma和805~561 Ma,時代置于新元古代;趦山M碎屑鋯石的年齡頻數(shù)和區(qū)域地質年代學資料的對比分析,兩個地層單元中出現(xiàn)大量新元古代巖漿鋯石,證明研究區(qū)可能存在新元古代巖漿事件,巖漿產物為兩組地層提供物源;而中—古元古代碎屑鋯石的存在,同時暗示該區(qū)沉積時地表或地表淺部應存在更為古老的前寒武紀殘片。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地球科學學院;
【關鍵詞】: 小興安嶺 紅山組 黑龍宮組 碎屑鋯石 鋯石U-Pb年代學 物源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272075)~~
【分類號】:P597.3;P588.21
【正文快照】: 0引言小興安嶺—張廣才嶺位于興蒙造山帶的東段,該區(qū)在古生代時期經歷了微陸塊的拼合與古亞洲洋的演化[1-4]。這些微陸塊自東至西包括興凱地塊、佳木斯地塊、松嫩—張廣才嶺地塊、興安地塊和額爾古納地塊(圖1a)。近年來,對這些微陸塊上存在的前寒武紀地質體的研究取得了新的進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美君;許文良;孟恩;王楓;;內蒙古東北部額爾古納地區(qū)上護林-向陽盆地中生代火山巖LA-ICP-MS鋯石U-Pb年齡和地球化學特征[J];地質通報;2011年09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偉;許文良;王楓;孟恩;;滿洲里—額爾古納地區(qū)中生代花崗巖的鋯石U-Pb年代學與巖石組合:對區(qū)域構造演化的制約[J];高校地質學報;2012年01期
2 WANG Jianguo;HE Zhonghua;CHAO Lin;WU Qing;JIN Ling;;Petrogenesis of Early Cretaceous riebeckite granophyres in southern Da Hinggan Mts.[J];Global Geology;2013年01期
3 高福紅;王楓;許文良;楊揚;;小興安嶺“古元古代”東風山群的形成時代及其構造意義:鋯石U-Pb年代學證據(jù)[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3年02期
4 侯召碩;任云生;王晰;孫德有;茍軍;王天豪;;內蒙古額爾古納地區(qū)431鈾礦床地質特征與流體包裹體研究[J];地質與資源;2013年03期
5 秦濤;鄭常青;崔天日;李林川;錢程;陳會軍;;內蒙古扎蘭屯地區(qū)白音高老組火山巖地球化學、年代學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與資源;2014年02期
6 吳濤濤;趙東芳;邵軍;鮑慶中;王宏博;;內蒙古比利亞谷鉛鋅銀礦床地質地球化學特征及成因[J];中國地質;2014年04期
7 雷聰聰;李世超;劉正宏;徐仲元;張超;白新會;;延邊地區(qū)明南洞巖體的成因及構造背景:巖石地球化學、鋯石U-Pb年齡的制約[J];中國地質;2014年04期
8 司秋亮;崔天日;唐振;李偉;吳新偉;江斌;李林川;;大興安嶺中段柴河地區(qū)瑪尼吐組火山巖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巖石成因[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5年02期
9 陶傳忠;李佇民;王大千;沈鑫;張渝金;李斌;;烏蘭浩特地區(qū)瑪尼吐組火山巖LA-ICP-MS鋯石U-Pb定年及地球化學特征[J];地質與資源;2015年02期
10 馬玉波;邢樹文;張彤;邵積東;肖克炎;王海坡;關繼東;范建福;;內蒙古額爾古納地區(qū)比利亞谷大型鉛鋅銀礦床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意義[J];地質學報;2015年1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茍軍;滿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巖的時代、成因及構造背景[D];吉林大學;2013年
2 王建國;大興安嶺南部科右中旗堿性流紋巖的巖石成因及成礦意義[D];吉林大學;2014年
3 楊奇荻;大興安嶺及其鄰區(qū)花崗巖Nd同位素時空演變及地殼深部組成結構和生長意義[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戴圣潛,鄧晉福,吳宗絮,趙海玲,陳江峰,杜建國;大別造山帶燕山期造山作用的巖漿巖石學證據(jù)[J];中國地質;2003年02期
2 邵濟安,李獻華,張履橋,牟保磊,劉玉琳;南口-古崖居中生代雙峰式巖墻群形成機制的地球化學制約[J];地球化學;2001年06期
3 林強,葛文春,曹林,孫德有,林經國;大興安嶺中生代雙峰式火山巖的地球化學特征[J];地球化學;2003年03期
4 許文良,王冬艷,王清海,裴福萍,林景仟;華北地塊中東部中生代侵入雜巖中角閃石和黑云母的~(40)Ar/~(39)Ar定年:對巖石圈減薄時間的制約[J];地球化學;2004年03期
5 裴福萍;許文良;楊德彬;紀偉強;于洋;張興洲;;松遼盆地南部中生代火山巖:鋯石U-Pb年代學及其對基底性質的制約[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6 葛文春,李獻華,林強,孫德有,吳福元,尹成孝;呼倫湖早白堊世堿性流紋巖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意義[J];地質科學;2001年02期
7 林強,葛文春,孫德有,吳福元,元鐘寬,閔庚德,陳明植,李文遠,權致純,尹成孝;中國東北地區(qū)中生代火山巖的大地構造意義[J];地質科學;1998年02期
8 邵濟安,張履橋,魏春景,韓慶軍;北京南口中生代雙峰式巖墻群的組成及其特征[J];地質學報;2001年02期
9 張長厚,王根厚,王果勝,吳正文,張路鎖,孫衛(wèi)華;遼西地區(qū)燕山板內造山帶東段中生代逆沖推覆構造[J];地質學報;2002年01期
10 孫立新;趙鳳清;王惠初;谷永昌;冀世平;;燕山地區(qū)土城子組劃分、時代與盆地性質探討[J];地質學報;2007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多吉;溫春齊;郭建慈;范小平;李小文;;西藏4.1Ga碎屑鋯石年齡的發(fā)現(xiàn)[J];科學通報;2007年01期
2 徐勇航;陳堅;;臺灣海峽西岸閩江口和九龍江口沉積物中碎屑鋯石鈾-鉛定年及物源意義[J];海洋學報(中文版);2010年04期
3 何世平;李榮社;王超;張宏飛;計文化;于浦生;辜平陽;時超;;青藏高原北羌塘昌都地塊發(fā)現(xiàn)~4.0Ga碎屑鋯石[J];科學通報;2011年08期
4 馬收先;孟慶任;曲永強;;華北地塊北緣上石炭統(tǒng)—中三疊統(tǒng)碎屑鋯石研究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通報;2011年10期
5 袁偉;楊振宇;楊進輝;;河西走廊晚泥盆世地層中冥古宙碎屑鋯石的發(fā)現(xiàn)[J];巖石學報;2012年04期
6 謝靜;楊石嶺;丁仲禮;;黃土物源碎屑鋯石示蹤方法與應用[J];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12年06期
7 杜秋定;汪正江;王劍;卓皆文;謝尚克;鄧奇;楊菲;;湘中長安組碎屑鋯石LA-ICP-MS 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論評;2013年02期
8 王一劍;劉洪軍;周娟萍;渠洪杰;;東準噶爾卡姆斯特北海相火山-沉積巖碎屑鋯石LA-ICP-MS U-Pb年齡及地質意義[J];現(xiàn)代地質;2011年06期
9 谷叢楠;周志廣;張有寬;柳長峰;劉文燦;於煬森;;內蒙古白乃廟地區(qū)白音都西群的碎屑鋯石年齡及其構造意義[J];現(xiàn)代地質;2012年01期
10 辛玉蓮;聶立軍;周凱;邸新;;吉林中部晚二疊世紅山組碎屑鋯石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與資源;2011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靜;楊石嶺;丁仲禮;;黃土物源碎屑鋯石示蹤方法與應用[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新生代地質與環(huán)境研究室[C];2013年
2 李向輝;陳福坤;李秋立;郭敬輝;;膠東地區(qū)蓬萊群沉積巖碎屑鋯石年齡和物源[A];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和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3 朱濤;王洪亮;孫勇;徐學義;第五春榮;張紅;;鄂爾多斯盆地南緣銅川地區(qū)石盒子組碎屑鋯石年代譜系及其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4 李向輝;陳福坤;李秋立;郭敬輝;;膠東地區(qū)蓬萊群沉積巖碎屑鋯石年齡和物源[A];第八屆全國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資料集[C];2005年
5 楊德彬;許文良;徐義剛;王清海;裴福萍;;蘇北-遼南新元古界碎屑鋯石的物源——對郯廬斷裂帶構造屬性的制約[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張鳳;王中波;楊守業(yè);;碎屑鋯石粒徑大小與U-Pb年齡關系——以長江沉積物為例[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3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劉飛;車旭東;李高軍;;黃土碎屑鋯石U-Pb年齡物源示蹤研究新進展[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8 賈軍濤;鄭洪波;黃湘通;吳福元;楊守業(yè);王可;;長江三角洲奉賢孔(DY03)碎屑鋯石年代學及其對長江貫通的指示[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9 李忠;湯望新;彭守濤;徐建強;;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新生界碎屑鋯石的U-Pb年代學和沉積學記錄及其反映的盆山構造演化[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屆)學術論文匯編——巖石圈演化研究室[C];2013年
10 王俊;張素菁;呂洪波;張海春;王國龍;鐘孫霖;;青島嶗山埡口白堊紀海相地層碎屑鋯石U-Pb年齡[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記者 趙凡;西藏發(fā)現(xiàn)41億歲鋯石[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2 本報記者 張麗華 通訊員 司徒瑜;中國地科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進展評點[N];中國礦業(yè)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佘振兵;中上揚子上元古界—中生界碎屑鋯石年代學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7年
2 何夢穎;長江河流沉積物礦物學、地球化學和碎屑鋯石年代學物源示蹤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3 孟恩;黑龍江省東部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構造演化:碎屑鋯石與火山事件的制約[D];吉林大學;2011年
4 李明;中國東北現(xiàn)代河流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和Hf同位素研究及大陸生長與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5 趙芝;大興安嶺北部晚古生代巖漿作用及其構造意義[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雪;中國西南三江河流碎屑鋯石U-Pb年代學和Hf同位素研究及其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古遠;祁連北麓黑河河漫灘沉積物碎屑鋯石U-Pb年齡、Hf同位素組成及其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陳誠;內蒙古中部構造混雜巖帶基質碎屑鋯石年齡對比及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鄒波;滇西昌寧“無量山群”碎屑鋯石的年代學特征及意義[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5 王博;內蒙蘇尼特右旗地區(qū)古生代地層碎屑鋯石年齡及物源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6 楊現(xiàn)力;扎蘭屯淺變質巖系地質特征及碎屑鋯石年代學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肖志斌;中元古代揚子北緣神龍架地區(qū)沉積巖碎屑鋯石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8 徐文平;內蒙古達青牧場一帶二疊系碎屑鋯石年齡及其地質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9 段亮;南秦嶺與揚子地體西北緣志留—泥盆系碎屑鋯石物源分析及構造意義[D];西北大學;2010年
10 王節(jié)濤;江漢平原周老孔中碎屑鋯石LA-ICPMS定年及物源示蹤[D];中國地質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487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848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