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延氣2井區(qū)上古生界盒8-山2段儲層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評價
本文關鍵詞:鄂爾多斯延氣2井區(qū)上古生界盒8-山2段儲層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評價
更多相關文章: 鄂爾多斯 延氣2井區(qū) 山2段 盒8段 沉積相 巖石學特征 主控因素
【摘要】: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延氣2井區(qū)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其主力產層為二疊系下統(tǒng)的石盒子組和山西組,由于該區(qū)儲層的復雜性,在其認識方面還存在一些困擾勘探開發(fā)的問題。論文從薄片、巖心、測錄井、鉆完井等基礎地質資料入手,在延氣2井區(qū)盒8和山2段內,開展了地層精細劃分與對比,沉積相、儲層特征及儲層非均質性的研究,系統(tǒng)探討優(yōu)質儲層分布規(guī)律。通過研究,取得以下結論和認識:1、盒8段和山2段的地層總體上呈現(xiàn)為西傾的單斜構造,其傾角一般小于1。,地層發(fā)育較為穩(wěn)定,連續(xù)性較好,厚度上基本變化不大,只是在局部地方有增加和減少的變化,表明該區(qū)構造活動相對較弱。2、盒8、山2段為三角洲前緣亞相沉積,發(fā)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間灣兩個沉積微相,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沉積為主。盒8、山2段水下分流河道及分流間灣沉積具有一定繼承性;水下分流河道砂體垂向上呈現(xiàn)多個正粒序疊加,呈現(xiàn)南北相的展布特征,砂體之間發(fā)育分流間灣沉積。3、盒8和山2段儲層砂巖骨架碎屑以石英為主,為特低孔、特低滲致密砂巖儲層。盒8段儲層巖石主要為灰白色、灰色中—細粒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和巖屑砂巖;山2段儲層巖石主要為灰色中—粗粒石英砂巖、巖屑石英砂巖為主。成巖階段均以晚成巖A期為主,主要經歷了壓實、化學壓溶、膠結、微裂隙化和溶蝕等成巖作用?紫栋l(fā)育原生粒間孔、粒內溶孔、粒間溶蝕擴大孔、填隙物溶孔、粘土礦物晶間孔、構造縫等,以巖屑溶孔為主,喉道分布非均質性強。4、沉積環(huán)境控制儲層砂體的展布、巖石的碎屑組成和結構特征:盒8段和山2段分流河道沉積微相內孔隙度發(fā)育較高,兩者之間呈現(xiàn)高度的吻合性;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總體上水動力略強,形成的砂巖粒度相對較粗,石英的含量略多,砂巖泥質含量相對較少,分選較好。成巖作用控制儲層的孔隙類型和物性特征:溶蝕作用、微裂隙化作用和粘土礦物包殼的形成可以增加儲層孔滲,提高儲層質量,機械壓實作用、壓溶作用、石英次生加大、高嶺石、伊利石和碳酸鹽的形成為破壞儲層砂體孔滲的成巖作用。構造活動對本區(qū)儲層的貢獻較弱。5、將盒8和山2段的儲層分為優(yōu)質(I)、較好(II)、中等(Ⅲ)、較差(Ⅳ)四類,以II類和III類為主,孔隙度和氣層(含氣層)之間有較好的正相關性,孔隙度越大,含氣層段的總厚度也相應較大,天然氣產量高值區(qū)對應儲層相對優(yōu)質。分流河道沉積微相內孔隙度發(fā)育較高,并且天然氣產值較高,三者之間呈現(xiàn)高度的吻合性,進一步說明本區(qū)目的層段儲層砂巖質量和展布主要受沉積相態(tài)的控制。
【關鍵詞】:鄂爾多斯 延氣2井區(qū) 山2段 盒8段 沉積相 巖石學特征 主控因素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18.13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緒論8-13
- 1.1 研究目的及意義8-9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9-10
- 1.2.1 國外研究現(xiàn)狀9
- 1.2.2 國內研究現(xiàn)狀9-10
- 1.2.3 研究區(qū)研究現(xiàn)狀10
- 1.3 論文的研究內容10-11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11
- 1.5 完成工作量11-12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認識12-13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13-20
- 2.1 研究區(qū)域概況14-15
- 2.2 沉積盆地演化15-17
- 2.3 區(qū)域地層特征及生儲蓋組合17-20
- 第3章 地層對比與沉積相分析20-33
- 3.1 地層對比20-27
- 3.1.1 地層對比的依據(jù)及巖性特征20-23
- 3.1.2 地層橫向對比23-25
- 3.1.3 平面分布特征25-27
- 3.2 沉積相分析27-33
- 3.2.1 沉積相特征及劃分依據(jù)27-30
- 3.2.2 砂體展布特征30-33
- 第4章 儲層特征33-49
- 4.1 儲層巖性及成巖作用33-39
- 4.1.1 巖石類型33-36
- 4.1.2 成巖演化階段及成巖作用36-39
- 4.2 孔隙特征39-43
- 4.2.1 孔隙類型39-41
- 4.2.2 孔隙含量41-42
- 4.2.3 孔隙結構42-43
- 4.3 儲層物性特征43-49
- 4.3.1 盒8段孔隙度、滲透率分布規(guī)律44-46
- 4.3.2 山2段孔隙度、滲透率分布規(guī)律46-49
- 第5章 儲層主控因素與評價49-61
- 5.1 儲層主控因素49-54
- 5.1.1 沉積作用49-52
- 5.1.2 成巖作用對儲層發(fā)育的影響52-54
- 5.1.3 構造作用54
- 5.2 儲層級別分類54-57
- 5.2.1 儲層級別劃分及依據(jù)54-55
- 5.2.2 各層段不同儲層發(fā)育情況55-57
- 5.3 有利區(qū)帶評價57-61
- 5.3.1 孔滲參數(shù)與氣層厚度之間的關系57
- 5.3.2 含氣儲層垂相展布特征57-59
- 5.3.3 優(yōu)質儲層和氣層平面疊合特征59-61
- 第6章 結論61-63
- 致謝63-64
- 參考文獻64-6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桂麗黎;劉立;于志超;楊會東;于淼;吳凡;李福來;;高嶺石與片鈉鋁石成因聯(lián)系的巖石學證據(jù):以松遼盆地南部含片鈉鋁石砂巖為例[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5年15期
2 金吉能;潘仁芳;朱正平;張利萍;;致密砂巖氣層的彈性阻抗正演模擬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15年02期
3 王偉力;高海仁;楊麗萍;左靜;;鄂爾多斯盆地南東部山二段三亞段致密砂巖氣藏成藏主控因素[J];石油天然氣學報;2014年01期
4 付金華;李士祥;劉顯陽;;鄂爾多斯盆地石油勘探地質理論與實踐[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3年06期
5 趙靖舟;李軍;曹青;白玉彬;耳闖;王曉梅;肖暉;吳偉濤;;論致密大油氣田成藏模式[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3年05期
6 喬建新;鄧輝;劉池洋;趙紅格;王海然;;鄂爾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沉積-構造格局及物源分析[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年01期
7 鄒才能;陶士振;楊智;袁選俊;朱如凱;侯連華;賈進華;王嵐;吳松濤;白斌;高曉輝;楊春;;中國非常規(guī)油氣勘探與研究新進展[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2年04期
8 楊茜;付玲;;致密砂巖氣的成藏機理及勘探前景[J];斷塊油氣田;2012年03期
9 廖群山;胡華;林建平;劉中良;穆獻中;;四川盆地川中侏羅系致密儲層石油勘探前景[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1年06期
10 張曉峰;侯明才;陳安清;;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下石盒子組致密砂巖儲層特征及主控因素[J];天然氣工業(yè);2010年1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袁珍;鄂爾多斯盆地東南部上三疊統(tǒng)油氣儲層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王瑞飛;低滲砂巖儲層微觀特征及物性演化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朱立;延安氣田延氣2-延128井區(qū)上古生界致密砂巖氣測井解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王永煒;延氣2井區(qū)上古生界低滲致密砂巖氣藏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4年
3 黃國麗;延長油區(qū)延氣2井區(qū)山西組沉積微相與儲層地質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劉賢;鄂爾多斯盆地延長地區(qū)上古生界物源分析及意義[D];西北大學;2010年
5 馬強;鄂爾多斯盆地延長油區(qū)上古生界物源及沉積相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6 袁京素;鄂爾多斯盆地西緣下古生界成藏條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8259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82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