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北票中晚侏羅世髫髻山組木化石的古氣候、古環(huán)境和古生態(tài)意義
本文關鍵詞:遼西北票中晚侏羅世髫髻山組木化石的古氣候、古環(huán)境和古生態(tài)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遼西 髫髻山組 中晚侏羅世 木化石 古氣候 古環(huán)境 古生態(tài)
【摘要】:木化石在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古氣候、古環(huán)境和古生態(tài)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遼西北票地區(qū)中晚侏羅世髫髻山組保存有數(shù)量豐富、類型多樣且解剖構造保存完好的木化石;诒逼蹦净瘶淠灸贻、樹樁直徑等數(shù)據(jù)計算了木材早材與晚材的比率(E/L),并推算了松柏類樹木古樹高。通過已有測量的樹木年輪直徑,應用Niklas(1994)和Mosbrugger(1994)兩種方法恢復了化石森林中松柏類樹木的古樹高約為25m。推斷中晚侏羅世的裸子植物森林樹木生長的環(huán)境為以火山巖和湖相沉積為主,降水豐富。推斷髫髻山組屬于溫暖、濕潤、季節(jié)性明顯的亞熱帶到暖溫帶氣候,有利于植物的生長與發(fā)育。木化石木材組織中呈現(xiàn)的特殊解剖構造包括假輪、創(chuàng)傷樹脂道、年輪扭曲、蟲孔等,也能夠揭示遼西北票中晚侏羅世植物生長過程中的古氣候與古環(huán)境狀況。表明遼西北票地區(qū)中晚侏羅世古氣候雖然有利于植物生長,但生長期間受到了火山噴發(fā)、蟲害、大風、降溫等多種不利氣候變化的影響與干擾。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現(xiàn)代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沈陽師范大學古生物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沈陽地質調查中心;
【關鍵詞】: 遼西 髫髻山組 中晚侏羅世 木化石 古氣候 古環(huán)境 古生態(tài)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1402004、41302004、41272010、41572014、40972008) 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XDB18030502)資助
【分類號】:P532;Q914
【正文快照】: 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編號41402004、41302004、41272010、41572014、40972008)及中國科學院先導項目(XDB18030502)資助。木材化石是反映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古環(huán)境變化的重要證據(jù)和理想的氣候指標之一。木化石與葉化石和保存在沉積物中的其它植物器官化石相比,其分布較為廣泛,代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立平,,王東坡;松遼盆地白堊紀古氣候特征及其變化機制[J];巖相古地理;1994年01期
2 劉東生,丁仲禮,郭正堂;國際南北兩半球古氣候計劃簡介[J];地球科學進展;1995年05期
3 ;古氣候變化導致動物遷徒[J];大科技(科學之迷);2005年11期
4 袁林旺,周春林,劉澤純;古氣候變化吸引子維數(shù)對比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2002年03期
5 閆曉勇,張銘;6000年前中國古氣候的數(shù)值模擬[J];解放軍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6期
6 張世奇,孫耀庭,劉金華,魏垂高,孫杰;氣候變化對可容空間及層序發(fā)育的影響[J];海洋地質動態(tài);2005年02期
7 吳欣松;郭娟娟;黃永建;付建偉;;松遼盆地晚白堊世古氣候變化的測井替代指標[J];古地理學報;2011年01期
8 寇立群;;全球古氣候變化研究[J];價值工程;2012年19期
9 龐軍剛;云正文;;陸相沉積古氣候恢復研究進展[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13年20期
10 徐馨,朱明倫;鎮(zhèn)江地區(qū)15000年以來古植被與古氣候變化[J];地理學報;198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樹成;王志遠;易軼;姚檀棟;陳發(fā)虎;Richard Evershed;;分子化石記錄的第四紀古植被與古氣候信息[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2 孫玉兵;陳天虎;謝巧勤;;西峰剖面碳酸鹽含量的變化及其古氣候恢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伍婧;劉強;;晚冰期月亮湖炭屑記錄反映的古氣候演化[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屆)學術論文匯編——新生代地質與環(huán)境研究室[C];2014年
4 陳樂堯;;從昆明盆地滇池北緣第四紀孢粉組合討論古氣候特征[A];中國地質科學院成都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5)[C];1984年
5 劉現(xiàn)彬;夏敦勝;賈佳;;蘭州九州臺黃土磁性特征及其古氣候意義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吳錫浩;;鄭州附近高分辨率黃土地層與短時間尺度古氣候變化記錄[A];中國地質科學院“九五”科技成果匯編[C];2001年
7 強小科;安芷生;李華梅;常宏;宋友桂;;黃土高原北部紅黏土堆積的磁學性質及其古氣候意義[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廖光宇;;雅魯藏布江大拐彎地區(qū)直白古湖的發(fā)現(xiàn)及其意義[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9 劉強;李倩;旺羅;儲國強;;21kaB.P.以來大興安嶺中段月亮湖沉積物全巖有機碳同位素組成變化及其古氣候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10 李長安;張玉芬;;鄱陽湖區(qū)全新世以來古氣候古環(huán)境演化[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余波;全球古氣候觀測系統(tǒng)概述[N];中國氣象報;2002年
2 鄭見;氣候冷暖黃土知[N];中國礦業(yè)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高遠;晚更新世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湖泊藻類演化在古氣候古環(huán)境研究中的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2 楊桂芳;流域、古氣候、人類活動——機理、過程、指標體系及其方法論的探討[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劉冬雁;川西高原甘孜黃土記錄的早更新世晚期以來的古氣候變化[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4 李彬;巖溶區(qū)古氣候替代指標及桂林地區(qū)14萬年來古氣候變化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1999年
5 胡建芳;3萬年來南沙海區(qū)古氣候、古環(huán)境演變:分子有機地球化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1年
6 王冠民;古氣候變化對湖相高頻旋回泥巖和頁巖的沉積控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7 楊桂芳;蘭州三萬年以來古氣候演化與古環(huán)境重建[D];中國地質大學;2003年
8 付淑清;南海南部晚第四紀以來的古氣候古環(huán)境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9 魏子新;長江三角洲東部第四紀沉積環(huán)境演化:新構造運動、古氣候與海平面變化的耦合作用[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趙靜;松遼盆地晚白堊世早—中期孢粉、藻類及古氣候古湖泊條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怡璇;25-20 kaB.P.中祁連疏勒河地區(qū)鈣華沉積特征及其古氣候意義[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敖玉靜;江西九江紅土堆積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指示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宗嫻;日本海百年以來及4萬年以來不同時間尺度的沉積環(huán)境演化[D];南京大學;2016年
4 周勇;西北酒泉和六盤山盆地早白堊世古氣候[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5 卞學昌;山東省全新世古氣候變化序列及其與史前文化發(fā)展階段的相關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張小瑾;河套地區(qū)(內蒙古磴口)晚冰期以來古氣候演化初步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年
7 施美娟;彭陽剖面800Ka以來的古氣候變化研究[D];青島大學;2008年
8 王尹;南雄盆地晚白堊世—早古新世古氣候變化[D];南京大學;2012年
9 張妍;淮河源區(qū)第四紀古氣候變化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6年
10 易軼;分子化石在洞穴沉積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潛在的古氣候意義[D];中國地質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6951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695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