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導向薄互層解釋與儲層描述方法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31 13:37
本文基于薄層和薄互層數(shù)值模型,對薄層的地震反射特征進行基礎研究,以期能夠為薄儲層解釋提供依據(jù)。同時發(fā)現(xiàn)了薄互層整體地震反射和地層干涉的特殊規(guī)律—零值時間—具有精細刻畫薄互層的潛力。本文將薄層頂?shù)捉缑娣瓷洳ǜ缮嫘纬傻膹秃喜ǹ醋髟摫拥膶幼硬?層子波攜帶薄層整體的反射信息,使薄層解釋更具有地質意義。層子波振幅值為零時刻即為該薄層的零值時間。對薄互層地震記錄作連續(xù)時間切片時,由于子波干涉作用不同深度的薄層橫向展布形態(tài)出現(xiàn)在同一時間切片上。而某薄層零值時間對應的時間切片上該薄層橫向展布形態(tài)消失。利用這一現(xiàn)象可以確定該薄層零值時間的分布。由于零值時間與薄層的中心位置時間深度和厚度有對應關系,因此可以僅利用薄互層地震記錄實現(xiàn)對薄層的刻畫。確定零值時間不需要對整體地震記錄進行復雜的處理,是對薄互層地質信息的直接利用。利用真實地質信息指導薄層解釋,地質導向意義明確。相對于常規(guī)地震解釋只關注縱向地震道的變化,零值時間考慮了空間方向上時間切片的變化特征,利用地震記錄的橫向分辨率彌補縱向分辨率的不足。相對于普通的時間切片,零值時間切片減少了某一薄層的干擾,能夠更清晰地展示其他薄層的橫向展布形態(tài)。綜合對比不同...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薄砂層復合波形成過程示意圖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9-接的對應關系,也就是說,不能通過復合波的波峰(或波谷)直接確定反射界面的位置。復合波的形態(tài)接近地震子波90°相位旋轉后的形態(tài),這也直觀地印證了公式(2.3)得到的“復合波的相位是地震子波相位的90°旋轉”的結論。并且復合波有三處振幅值為零的點(如圖2.1c紅點所示),結合公式(2.2)可知,中心振幅值為零點的時間位置對應薄層的中心位置時間深度。2.2雙砂層一維模型分析實際薄儲層在縱向上多為砂泥巖薄互層疊置。為使分析更加直觀清晰,首先以兩個薄砂層為例進行薄層反射波干涉分析。假設圍巖為泥巖,地層中發(fā)育砂—泥—砂三個等厚薄層,其厚度均為5米,泥巖速度為4000米/秒,砂巖速度為4400米/秒,兩個砂層的中心位置從上至下分別位于136ms和141ms處。使用主頻為30Hz零相位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記錄,圖2.2顯示的是薄互層復合波形成的過程。(a)(b)(c)(d)(e)圖2.2雙砂層復合波形成過程示意圖(a)上方砂層頂反射;(b)上方砂層底反射;(c)下方砂層頂反射;(d)下方砂層底反射;(e)雙砂層復合波Fig.2.2Syntheticseismogramofthetwosandlayers(a)Topreflectionofthesandlayerabove;(b)Bottomreflectionofthesandlayerabove;(c)Topreflectionofthesandlayerbelow;(d)Bottomreflectionofthesandlayerbelow;(e)Composedwaveformofthetwosandlayers圖2.2a顯示的是上方砂層頂界面產生的反射波。圖2.2b顯示的是上方砂層底界面產生的反射波。圖2.2c顯示的是下方砂層頂界面產生的反射波。圖2.2d顯示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11-(a)(b)(c)圖2.3雙砂層復合波形成過程和層子波零值時間示意圖。(a)上方砂層層子波(零值時間顯示為空心點);(b)下方砂層層子波(零值時間顯示為實心點);(c)雙砂層復合波Fig.2.3Syntheticseismogramofthetwosandlayersandtheirzero-valuetime(a)Thelayerwaveletofthesandlayerabove(thezero-valuetimeisshownashollowdot);(b)Thelayerwaveletofthesandlayerbelow(thezero-valuetimeisshownasfilleddot);(c)Composedwaveformofthetwosandlayers與單砂層一維模型情況一致。在雙砂層模型中,各砂層層子波分別存在三個振幅值為零的點。位于中間的振幅值為零點恰好對應各自砂層的中心位置時間深度。對于上方砂層,在119ms、136ms和153ms處,層子波振幅值為零,此時薄互層地震記錄中不含有上方砂層的反射能量。對于下方砂層,在124ms、141ms和158ms處,層子波振幅值為零,此時薄互層地震記錄中不含有下方砂層的反射能量?芍趯幼硬ㄕ穹禐榱愕臅r刻,對應薄層的反射能量在薄互層地震記錄中消失。不妨稱這種某薄層反射能量在薄互層復合波中消失的時刻為該薄層的零值時間。本試驗采用零相位雷克子波,中間零值時間對應薄層中心位置時間深度。薄層零值時間具有周期性。盡管兩個薄層空間位置不同,但零值時間周期均為17ms。后文將進一步分析這種周期性與薄層厚度的關系。2.3三砂層一維模型分析設計含有三個薄砂層的模型,來進一步說明多套薄互層疊置時復合波的情況。假設圍巖為泥巖,薄砂層和之間的泥巖夾層厚度均為5米。模型參數(shù)與雙砂層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薄層和薄互層疊后地震解釋關鍵技術綜述[J]. 張軍華,王慶峰,張曉輝,李俊霖,侯靜,劉楊. 石油物探. 2017(04)
[2]地震沉積學在中國:回顧和展望[J]. 曾洪流. 沉積學報. 2011(03)
[3]基于模型的薄互層地震屬性分析及其應用[J]. 李國發(fā),岳英,國春香,李皓. 石油物探. 2011(02)
[4]基于三維模型的薄互層振幅屬性實驗研究[J]. 李國發(fā),岳英,熊金良,翟桐立,國春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01)
[5]譜分解調諧體技術在薄儲層定量預測中的應用[J]. 魏志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03)
[6]薄互層反射系數(shù)序列時~頻特征研究[J]. 賀錫雷,黃德濟,賀振華.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 2009(03)
[7]密度和速度隨機分布共網格模型的重力與地震聯(lián)合反演[J]. 于鵬,戴明剛,王家林,吳健生. 地球物理學報. 2008(03)
[8]時頻域高分辨地震層序識別[J]. 陳學華,賀振華,黃德濟.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8(01)
[9]地層切片技術在C80工區(qū)的應用[J]. 孫運強,廉桂輝,張陳慧. 內蒙古石油化工. 2007(10)
[10]對地震切片解釋中一些問題的分析[J]. 錢榮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04)
本文編號:3560354
【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薄砂層復合波形成過程示意圖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9-接的對應關系,也就是說,不能通過復合波的波峰(或波谷)直接確定反射界面的位置。復合波的形態(tài)接近地震子波90°相位旋轉后的形態(tài),這也直觀地印證了公式(2.3)得到的“復合波的相位是地震子波相位的90°旋轉”的結論。并且復合波有三處振幅值為零的點(如圖2.1c紅點所示),結合公式(2.2)可知,中心振幅值為零點的時間位置對應薄層的中心位置時間深度。2.2雙砂層一維模型分析實際薄儲層在縱向上多為砂泥巖薄互層疊置。為使分析更加直觀清晰,首先以兩個薄砂層為例進行薄層反射波干涉分析。假設圍巖為泥巖,地層中發(fā)育砂—泥—砂三個等厚薄層,其厚度均為5米,泥巖速度為4000米/秒,砂巖速度為4400米/秒,兩個砂層的中心位置從上至下分別位于136ms和141ms處。使用主頻為30Hz零相位雷克子波合成地震記錄,圖2.2顯示的是薄互層復合波形成的過程。(a)(b)(c)(d)(e)圖2.2雙砂層復合波形成過程示意圖(a)上方砂層頂反射;(b)上方砂層底反射;(c)下方砂層頂反射;(d)下方砂層底反射;(e)雙砂層復合波Fig.2.2Syntheticseismogramofthetwosandlayers(a)Topreflectionofthesandlayerabove;(b)Bottomreflectionofthesandlayerabove;(c)Topreflectionofthesandlayerbelow;(d)Bottomreflectionofthesandlayerbelow;(e)Composedwaveformofthetwosandlayers圖2.2a顯示的是上方砂層頂界面產生的反射波。圖2.2b顯示的是上方砂層底界面產生的反射波。圖2.2c顯示的是下方砂層頂界面產生的反射波。圖2.2d顯示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碩士學位論文-11-(a)(b)(c)圖2.3雙砂層復合波形成過程和層子波零值時間示意圖。(a)上方砂層層子波(零值時間顯示為空心點);(b)下方砂層層子波(零值時間顯示為實心點);(c)雙砂層復合波Fig.2.3Syntheticseismogramofthetwosandlayersandtheirzero-valuetime(a)Thelayerwaveletofthesandlayerabove(thezero-valuetimeisshownashollowdot);(b)Thelayerwaveletofthesandlayerbelow(thezero-valuetimeisshownasfilleddot);(c)Composedwaveformofthetwosandlayers與單砂層一維模型情況一致。在雙砂層模型中,各砂層層子波分別存在三個振幅值為零的點。位于中間的振幅值為零點恰好對應各自砂層的中心位置時間深度。對于上方砂層,在119ms、136ms和153ms處,層子波振幅值為零,此時薄互層地震記錄中不含有上方砂層的反射能量。對于下方砂層,在124ms、141ms和158ms處,層子波振幅值為零,此時薄互層地震記錄中不含有下方砂層的反射能量?芍趯幼硬ㄕ穹禐榱愕臅r刻,對應薄層的反射能量在薄互層地震記錄中消失。不妨稱這種某薄層反射能量在薄互層復合波中消失的時刻為該薄層的零值時間。本試驗采用零相位雷克子波,中間零值時間對應薄層中心位置時間深度。薄層零值時間具有周期性。盡管兩個薄層空間位置不同,但零值時間周期均為17ms。后文將進一步分析這種周期性與薄層厚度的關系。2.3三砂層一維模型分析設計含有三個薄砂層的模型,來進一步說明多套薄互層疊置時復合波的情況。假設圍巖為泥巖,薄砂層和之間的泥巖夾層厚度均為5米。模型參數(shù)與雙砂層一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薄層和薄互層疊后地震解釋關鍵技術綜述[J]. 張軍華,王慶峰,張曉輝,李俊霖,侯靜,劉楊. 石油物探. 2017(04)
[2]地震沉積學在中國:回顧和展望[J]. 曾洪流. 沉積學報. 2011(03)
[3]基于模型的薄互層地震屬性分析及其應用[J]. 李國發(fā),岳英,國春香,李皓. 石油物探. 2011(02)
[4]基于三維模型的薄互層振幅屬性實驗研究[J]. 李國發(fā),岳英,熊金良,翟桐立,國春香.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11(01)
[5]譜分解調諧體技術在薄儲層定量預測中的應用[J]. 魏志平.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9(03)
[6]薄互層反射系數(shù)序列時~頻特征研究[J]. 賀錫雷,黃德濟,賀振華. 物探化探計算技術. 2009(03)
[7]密度和速度隨機分布共網格模型的重力與地震聯(lián)合反演[J]. 于鵬,戴明剛,王家林,吳健生. 地球物理學報. 2008(03)
[8]時頻域高分辨地震層序識別[J]. 陳學華,賀振華,黃德濟.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2008(01)
[9]地層切片技術在C80工區(qū)的應用[J]. 孫運強,廉桂輝,張陳慧. 內蒙古石油化工. 2007(10)
[10]對地震切片解釋中一些問題的分析[J]. 錢榮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2007(04)
本文編號:356035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560354.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