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大興安嶺中段中生代火山巖成因及地球動力學機制

發(fā)布時間:2021-11-02 22:52
  大興安嶺地處中亞造山帶東部,位于古亞洲洋構造域、蒙古-鄂霍茨克洋構造域和古太平洋構造域之間,經歷了眾多微陸塊復雜的拼合歷史和多次洋-陸轉換過程,在微陸塊閉合后的中生代時期又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巖漿-成礦作用,從而成為我國獨特的火山巖帶。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大興安嶺火山巖成因和地球動力學演化機制等一直以來作為地質學家的研究熱點,然而這些問題仍有較大爭論。大興安嶺中段的中生代火山巖地層出露相對完整,侵入巖也遍及各個時期,因此是研究大興安嶺中生代巖漿事件、巖石成因和其地球動力學機制的理想場所。本文通過大興安嶺中段中生代火山巖鋯石LA-ICP-MS U-Pb年代學、全巖主量、微量元素和鋯石Hf同位素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來探討大興安嶺中段中生代火山作用期次、巖石成因和構造域對該區(qū)影響時限,另通過統(tǒng)計Hf-Nd同位素來揭示大興安嶺地區(qū)地殼增生的歷史。大興安嶺中段中生代火山作用期次可分為三期:晚三疊世(235-225 Ma)、晚侏羅世-早白堊世(155-115 Ma),巖漿作用高峰出現(xiàn)在早白堊世中期(125 Ma)。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巖漿作用沒有明顯的間斷期,應為火山噴發(fā)作用不... 

【文章來源】:吉林大學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7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背景與選題依據(jù)
        1.1.1 火山巖研究現(xiàn)狀
        1.1.2 中亞造山帶東部研究現(xiàn)狀與問題
        1.1.3 大興安嶺中生代火山巖研究現(xiàn)狀與問題
    1.2 研究思路及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2.1 研究思路
        1.2.2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2.3 本論文依托的科研項目
    1.3 實物工作量
第2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
    2.1 主要大地構造與構造單元劃分
        2.1.1 東北地區(qū)大地構造
        2.1.2 大興安嶺構造單元劃分
    2.2 研究區(qū)地質概況
        2.2.1 區(qū)域地層
        2.2.2 研究區(qū)侵入巖
第3章 中生代火山巖地質-巖石學特征
    3.1 哈達陶勒蓋組
    3.2 滿克頭鄂博組
    3.3 瑪尼吐組
    3.4 白音高老組
    3.5 梅勒圖組
    3.6 小結
第4章 中生代火山巖漿作用期次
    4.1 鋯石U-Pb定年方法
    4.2 定年結果
        4.2.1 哈達陶勒蓋組
        4.2.2 滿克頭鄂博組
        4.2.3 瑪尼吐組
        4.2.4 白音高老組
        4.2.5 梅勒圖組
    4.3 火山巖年代學格架
        4.3.1 哈達陶勒蓋組
        4.3.2 滿克頭鄂博組
        4.3.3 瑪尼吐組
        4.3.4 白音高老組
        4.3.5 梅勒圖組
    4.4 地層劃分歸屬
    4.5 小結
第5章 中生代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與巖石成因
    5.1 分析方法
        5.1.1 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5.1.2 鋯石Hf同位素分析
    5.2 地球化學特征
        5.2.1 晚三疊世火山巖
        5.2.2 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巖
    5.3 中生代火山巖的成因
        5.3.1 晚三疊世
        5.3.2 晚侏羅世-早白堊世火山巖
    5.4 大興安嶺中段的地殼增生
    5.5 小結
第6章 中生代巖漿作用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6.1 三大構造域演化概況
        6.1.1 古亞洲洋構造域
        6.1.2 蒙古-鄂霍茨克洋構造域
        6.1.3 古太平洋構造域
    6.2 中生代巖漿作用的地球動力學機制
        6.2.1 早-中三疊世
        6.2.2 晚三疊世
        6.2.3 早-中侏羅世
        6.2.4 晚侏羅世-早白堊世
    6.3 小結
第7章 結論
    7.1 結論
    7.2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及在學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俯沖帶形成機制的可檢驗假說和檢驗方案[J]. 牛耀齡,沈芳宇,陳艷虹,龔紅梅.  地學前緣. 2018(06)
[2]內蒙古烏蘭浩特古元古代變質巖系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地質意義[J]. 程招勛,汪巖,錢程,楊曉平,李中會,劉洪偉,肖林.  地質通報. 2018(09)
[3]松遼盆地巖石圈減薄的深部動力學過程[J]. 韓江濤,郭振宇,劉文玉,侯賀晟,劉國興,韓松,劉立家,王天琪.  地球物理學報. 2018(06)
[4]Subduction history of the Paleo-Pacific slab beneath Eurasian continent: Mesozoic-Paleogene magmatic records in Northeast Asia[J]. Jie TANG,Wenliang XU,Feng WANG,Wenchun GE.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8(05)
[5]Subduction and retreating of the western Pacific plate resulted in lithospheric mantle replacement and coupled basin-mountain respond in the North China Craton[J]. Jianping ZHENG,Hongkun DAI.  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8(04)
[6]吉林紅旗嶺鎂鐵-超鎂鐵質巖體地球化學特征及其巖石成因意義[J]. 李愛,王建,宋樾,劉建國,薛勝超.  地質學報. 2018(02)
[7]高分異花崗巖的識別與研究[J]. 吳福元,劉小馳,紀偉強,王佳敏,楊雷.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7(07)
[8]大興安嶺中段索倫地區(qū)瑪尼吐組火山巖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構造背景[J]. 杜岳丹,和鐘鏵,隋振民,譚皓元,任子慧.  世界地質. 2017(02)
[9]黑龍江龍江盆地中侏羅統(tǒng)萬寶組時代確定新證據(jù)及其地質意義[J]. 張渝金,吳新偉,張超,郭威,楊雅軍,孫革.  地學前緣. 2018(01)
[10]大興安嶺中段索倫地區(qū)白音高老組火山巖鋯石U-Pb年齡、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J]. 譚皓元,和鐘鏵,陳飛,杜岳丹,任子慧.  地質通報. 2017(05)

博士論文
[1]琿春南部中生代侵入巖的時代、成因及構造背景[D]. 楊東光.吉林大學 2018
[2]興安地塊中生代火成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蒙古—鄂霍茨克構造體系演化的制約[D]. 李宇.吉林大學 2018
[3]興安地塊晚古生代—早中生代侵入巖的成因及其地質意義[D]. 于倩.吉林大學 2017
[4]額爾古納地塊中生代火成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對蒙古—鄂霍茨克縫合帶構造演化的制約[D]. 唐杰.吉林大學 2016
[5]大興安嶺中部柴河—蘑菇氣地區(qū)晚中生代巖漿作用及其構造背景[D]. 施璐.吉林大學 2015
[6]大興安嶺北段古生代構造—巖漿演化[D]. 馮志強.吉林大學 2015
[7]大興安嶺南部科右中旗堿性流紋巖的巖石成因及成礦意義[D]. 王建國.吉林大學 2014
[8]大興安嶺及其鄰區(qū)花崗巖Nd同位素時空演變及地殼深部組成結構和生長意義[D]. 楊奇荻.中國地質科學院 2014
[9]滿洲里南部中生代火山巖的時代、成因及構造背景[D]. 茍軍.吉林大學 2013
[10]華北板塊北緣東段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火成巖的年代學與地球化學研究[D]. 曹花花.吉林大學 2013

碩士論文
[1]內蒙古扎蘭屯西部早白堊世侵入巖年代學、巖石地球化學及構造背景[D]. 李林川.吉林大學 2017
[2]大興安嶺西北部上護林盆地早白堊世火山巖:地球化學特征與巖石成因[D]. 毛安琦.吉林大學 2017
[3]大興安嶺南段東、西坡瑪尼吐組火山巖對比研究[D]. 杜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4
[4]大興安嶺浩饒山地區(qū)晚侏羅世瑪尼吐組堆積序列與構造屬性探討[D]. 于文佳.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4
[5]滿洲里南部燕山晚期花崗巖地球化學特征及巖石成因[D]. 王天豪.吉林大學 2014
[6]大興安嶺中段哈多河地區(qū)駱駝脖子巖體形成時代及其構造背景研究[D]. 高源.吉林大學 2014
[7]內蒙古科右中旗地區(qū)梅勒圖組火山巖特征及意義[D]. 金玲.吉林大學 2014
[8]大興安嶺中段五岔溝一帶中生代白音高老組火山巖特征及其構造背景[D]. 方紅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10
[9]漠河盆地構造特征演化與成盆動力學研究[D]. 李春雷.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7



本文編號:3472526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472526.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6ef8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