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濟南4.1級地震序列重定位及其發(fā)震構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1-01 17:05
利用山東省地震臺網(wǎng)和流動臺網(wǎng)的觀測數(shù)據(jù),采用雙差定位方法對2020年2月18日山東濟南4.1級地震序列進行了重定位,并結合震源機制解對發(fā)震構造進行分析。結果表明,重定位后的地震序列呈NW向分布,地震由淺部到深部破裂,破裂方式呈不對稱的雙側破裂,震源深度優(yōu)勢范圍為3~5 km。震源機制解顯示地震序列的P軸方位角近EW向,T軸優(yōu)勢方位近SN向,與區(qū)域構造應力場一致。綜合重定位后地震展布方向、深部構造形態(tài)、震源機制解特征,推測地震活動可能為區(qū)域構造應力作用下長清斷裂及次級派生斷裂活動的結果。
【文章來源】:華北地震科學. 2020,38(02)
【文章頁數(shù)】:6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14年新疆于田MS7.3級地震序列重定位[J]. 房立華,吳建平,王未來,楊婷,王長在. 地球物理學報. 2015(03)
[2]山東及鄰區(qū)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與活動構造的關系[J]. 李霞,劉希強,李亞軍,董曉娜,張慧峰. 中國地震. 2012(04)
[3]伸展作用序列及其深部背景:以晚中生代以來魯西隆起和濟陽坳陷為例[J]. 李理,鐘大賚,楊長春,時秀朋,胡秋媛,趙利,孫鈺皓,劉卉. 地學前緣. 2012(05)
[4]2010年玉樹MS7.1地震及其余震的雙差定位研究[J]. 王未來,吳建平,房立華,王長在.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2(07)
[5]江蘇及鄰區(qū)地震重新定位和構造特征分析[J]. 黃耘,李清河,張元生,孫業(yè)君,沈紅會,金淑梅. 地球物理學報. 2008(01)
[6]華北地區(qū)地殼P波三維速度結構[J]. 魏文博,葉高峰,金勝,鄧明,景建恩.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7(04)
[7]首都圈地震活動構造成因的小震精定位分析[J]. 李樂,陳棋福,陳颙.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7(01)
[8]川西地區(qū)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動構造意義[J]. 朱艾斕,徐錫偉,周永勝,尹京苑,甘衛(wèi)軍,陳桂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05(03)
[9]中國大陸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構造含義[J]. 張國民,李麗,馬宏生,汪素云,張曉東. 科學通報. 2002(09)
[10]聊城-榮城地殼二維速度結構——初探“泰山震”之謎[J]. 張碧秀,湯永安,夏鐵軍,崔桂梅. 中國地震. 1996(02)
本文編號:3470472
【文章來源】:華北地震科學. 2020,38(02)
【文章頁數(shù)】:6 頁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2014年新疆于田MS7.3級地震序列重定位[J]. 房立華,吳建平,王未來,楊婷,王長在. 地球物理學報. 2015(03)
[2]山東及鄰區(qū)地震的重新定位及其與活動構造的關系[J]. 李霞,劉希強,李亞軍,董曉娜,張慧峰. 中國地震. 2012(04)
[3]伸展作用序列及其深部背景:以晚中生代以來魯西隆起和濟陽坳陷為例[J]. 李理,鐘大賚,楊長春,時秀朋,胡秋媛,趙利,孫鈺皓,劉卉. 地學前緣. 2012(05)
[4]2010年玉樹MS7.1地震及其余震的雙差定位研究[J]. 王未來,吳建平,房立華,王長在.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2(07)
[5]江蘇及鄰區(qū)地震重新定位和構造特征分析[J]. 黃耘,李清河,張元生,孫業(yè)君,沈紅會,金淑梅. 地球物理學報. 2008(01)
[6]華北地區(qū)地殼P波三維速度結構[J]. 魏文博,葉高峰,金勝,鄧明,景建恩. 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 2007(04)
[7]首都圈地震活動構造成因的小震精定位分析[J]. 李樂,陳棋福,陳颙. 地球物理學進展. 2007(01)
[8]川西地區(qū)小震重新定位及其活動構造意義[J]. 朱艾斕,徐錫偉,周永勝,尹京苑,甘衛(wèi)軍,陳桂華. 地球物理學報. 2005(03)
[9]中國大陸地震震源深度及其構造含義[J]. 張國民,李麗,馬宏生,汪素云,張曉東. 科學通報. 2002(09)
[10]聊城-榮城地殼二維速度結構——初探“泰山震”之謎[J]. 張碧秀,湯永安,夏鐵軍,崔桂梅. 中國地震. 1996(02)
本文編號:347047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470472.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