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蟠島野人洞景區(qū)某危巖體地質災害風險分析與防治對策
發(fā)布時間:2021-08-20 17:17
我國山地旅游資源豐富。隨著山地旅游資源的快速發(fā)展,山地旅游區(qū)地質災害頻發(fā)。以浙江省蛇蟠島國家礦山公園野人洞景區(qū)某危巖體為例,在進行現場工程地質調查的基礎上,根據2016年度該景區(qū)統計的客游量計算得出該研究區(qū)屬于發(fā)生地質災害高風險區(qū)的結論,并提出了"可綠化的加錨鋼筋混凝土板與漿砌塊石混合體"的防治對策。這對于其它山地景區(qū)的同類問題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文章來源】: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 2020,31(01)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圖1 位于游路東南側的陡坡頂上的危巖體及
另外,還因該陡坡在旅游開發(fā)初期修筑坡下游路而采用不當藥量爆破,結果導致了該邊坡的下部發(fā)生了塌方,并形成了圖2所示的東南側坡面的“內凹”現象,從而加大了發(fā)生該陡坡向東南側游路倒塌并引發(fā)地質災害的風險。從留在該陡坡東南側的古石宕(見圖3)看,該陡坡是由于古人采石形成的。問題在于,在該危巖體的東南側下方是一條僅寬約2 m的游路。它是游人返回野人洞景區(qū)出口的必經之路(圖3、圖4)。因危巖體已滑移了10 mm,故它必定下滑崩塌。如果位于滑動面上下的危巖體發(fā)生下滑時,有人恰巧通過該段很窄的游路,那么將危及游人生命?梢栽O想,此時此地發(fā)生地質災害的風險相當之高。
從留在該陡坡東南側的古石宕(見圖3)看,該陡坡是由于古人采石形成的。問題在于,在該危巖體的東南側下方是一條僅寬約2 m的游路。它是游人返回野人洞景區(qū)出口的必經之路(圖3、圖4)。因危巖體已滑移了10 mm,故它必定下滑崩塌。如果位于滑動面上下的危巖體發(fā)生下滑時,有人恰巧通過該段很窄的游路,那么將危及游人生命?梢栽O想,此時此地發(fā)生地質災害的風險相當之高。圖4 研究區(qū)平面分布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單體危巖崩塌災害危險性評價——以貴州威寧縣新發(fā)鄉(xiāng)樊家?guī)r為例[J]. 武中鵬,劉宏,董秀群,鄧凱倫.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9(02)
[2]開展生態(tài)化地質災害防治勢在必行[J]. 許強.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18(02)
[3]工程地質領域的3個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以此紀念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研究室60周年[J]. 楊志法,李麗慧,黃北秀,孫亞麗. 工程地質學報. 2018(01)
[4]四川羅家青杠嶺崩塌風險的定量評價研究[J]. 韓振華,陳鑫,王學良,趙婷婷,周劍,張路青. 工程地質學報. 2017(02)
[5]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分析研究與趨勢預測[J]. 關鳳峻,沈偉志.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7(01)
[6]山地旅游規(guī)劃工程地質方法及其應用前景分析[J]. 楊志法,尚彥軍,李麗慧,傅燕,黎筱筱,何萬通. 工程地質學報. 2014(04)
[7]攔石墻的落石緩沖結構的設計[J]. 劉亞軍,張艷春. 西部探礦工程. 2011(10)
[8]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 李峰,婁方旭. 今日科苑. 2010(12)
[9]單體危巖崩塌災害風險評價方法——以四川省丹巴縣危巖崩塌體為例[J]. 許強,陳偉. 地質通報. 2009(08)
本文編號:3353903
【文章來源】: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 2020,31(01)
【文章頁數】:6 頁
【部分圖文】:
圖1 位于游路東南側的陡坡頂上的危巖體及
另外,還因該陡坡在旅游開發(fā)初期修筑坡下游路而采用不當藥量爆破,結果導致了該邊坡的下部發(fā)生了塌方,并形成了圖2所示的東南側坡面的“內凹”現象,從而加大了發(fā)生該陡坡向東南側游路倒塌并引發(fā)地質災害的風險。從留在該陡坡東南側的古石宕(見圖3)看,該陡坡是由于古人采石形成的。問題在于,在該危巖體的東南側下方是一條僅寬約2 m的游路。它是游人返回野人洞景區(qū)出口的必經之路(圖3、圖4)。因危巖體已滑移了10 mm,故它必定下滑崩塌。如果位于滑動面上下的危巖體發(fā)生下滑時,有人恰巧通過該段很窄的游路,那么將危及游人生命?梢栽O想,此時此地發(fā)生地質災害的風險相當之高。
從留在該陡坡東南側的古石宕(見圖3)看,該陡坡是由于古人采石形成的。問題在于,在該危巖體的東南側下方是一條僅寬約2 m的游路。它是游人返回野人洞景區(qū)出口的必經之路(圖3、圖4)。因危巖體已滑移了10 mm,故它必定下滑崩塌。如果位于滑動面上下的危巖體發(fā)生下滑時,有人恰巧通過該段很窄的游路,那么將危及游人生命?梢栽O想,此時此地發(fā)生地質災害的風險相當之高。圖4 研究區(qū)平面分布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單體危巖崩塌災害危險性評價——以貴州威寧縣新發(fā)鄉(xiāng)樊家?guī)r為例[J]. 武中鵬,劉宏,董秀群,鄧凱倫.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9(02)
[2]開展生態(tài)化地質災害防治勢在必行[J]. 許強. 水文地質工程地質. 2018(02)
[3]工程地質領域的3個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以此紀念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質水文地質研究室60周年[J]. 楊志法,李麗慧,黃北秀,孫亞麗. 工程地質學報. 2018(01)
[4]四川羅家青杠嶺崩塌風險的定量評價研究[J]. 韓振華,陳鑫,王學良,趙婷婷,周劍,張路青. 工程地質學報. 2017(02)
[5]全國地質災害防治分析研究與趨勢預測[J]. 關鳳峻,沈偉志.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2017(01)
[6]山地旅游規(guī)劃工程地質方法及其應用前景分析[J]. 楊志法,尚彥軍,李麗慧,傅燕,黎筱筱,何萬通. 工程地質學報. 2014(04)
[7]攔石墻的落石緩沖結構的設計[J]. 劉亞軍,張艷春. 西部探礦工程. 2011(10)
[8]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 李峰,婁方旭. 今日科苑. 2010(12)
[9]單體危巖崩塌災害風險評價方法——以四川省丹巴縣危巖崩塌體為例[J]. 許強,陳偉. 地質通報. 2009(08)
本文編號:33539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35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