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斷層構造巖三維微觀結構特征初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2-16 23:13
巖石內部成分和結構反映其形成過程的環(huán)境條件。本文利用高分辨率X射線微觀層析成像(微觀CT)技術,對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斷層構造巖(以斷層角礫巖、碎裂巖為主)進行三維成像觀測和定量分析,嘗試從微觀角度給出該地區(qū)斷裂活動特征的解釋。研究珠三角地區(qū)8個斷層構造巖的樣品,除一個樣品中僅以孔隙狀態(tài)呈現(xiàn)外,樣品中均可見明顯裂隙;樣品孔隙度范圍在1.4%到13.4%;大量樣品中可見代表高密度礦物成分的白色影像,其體積占比范圍從0.7%到15.6%;裂隙和白色影像具有很好的相關性。對裂縫大小、延伸方向和延伸尺度等參數(shù)進行定量分析,并提取了裂隙體積和裂隙長度的分形維數(shù)。樣品內部,不同尺度的微裂隙的優(yōu)勢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定向樣品還表明,微米CT樣品中裂縫的優(yōu)勢方位與宏觀斷裂的主要活動方位具有一致性。背散射電子成像及能譜分析表明,斷層角礫巖的基質以石英為主,白色影像為鐵氧化物,可能是流體在孔隙、裂隙中流動所逐步沉淀形成。斷層角礫巖的微觀結構顯示其形成的力學屬性為拉張環(huán)境,至少經(jīng)歷了巖石破碎、流水作用形成含鐵礦物沉淀、膠結,以及后期的進一步破碎三個發(fā)展階段。
【文章來源】:CT理論與應用研究. 2020,29(03)
【文章頁數(shù)】:16 頁
【部分圖文】:
3 電子背散射試驗打點定位
1 微裂縫走向分布直方圖
分別統(tǒng)計裂縫等效半徑和裂縫長度的分形維數(shù),蓮臺山LTS樣品及橫門HM樣品結果見圖12。蓮臺山LTS樣品以體像素表達的裂縫大小分形維數(shù)為2.32,相關系數(shù)為0.99;以長度表達的裂隙大小分形維數(shù)為1.87,相關系數(shù)為0.97。橫門HM樣品以體像素表達的裂縫體積分形維數(shù)為1.97,相關系數(shù)為0.99;以長度表達的裂隙大小分形維數(shù)為1.65,相關系數(shù)為0.98。連臺山樣品的裂縫分形維數(shù)明顯大于橫門樣品值。2.3 掃描電鏡分析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頁巖儲層微觀裂縫三維精細表征方法[J]. 戚超,王曉琦,王威,劉潔,妥進才,劉可禹. 石油學報. 2018(10)
[2]巖石三維微觀結構定量研究方案與應用實例[J]. 王威,蔡雨娜,劉潔. 地學前緣. 2019(04)
[3]華南大陸邊緣新生代構造地貌演化機制研究[J]. 邱燕,陳國能. 地學前緣. 2011(01)
[4]珠江三角洲的新構造運動及其與三角洲演化的關系[J]. 姚衍桃,詹文歡,劉再峰,張志強,詹美珍. 華南地震. 2008(01)
[5]廣州地區(qū)深部斷裂系統(tǒng)的重磁資料解釋[J]. 任鎮(zhèn)寰,黃劍濤,廖桂金,何曉靈,劉天佑,喬計花,魏偉,劉大為. 華南地震. 2007(04)
[6]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垂直構造運動速率[J]. 陳偉光,趙紅梅,常郁,盧邦華. 地震地質. 2001(04)
[7]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斷裂第四紀活動新知[J]. 宋方敏,汪一鵬,李傳友,陳偉光,趙紅梅. 地震地質. 2001(04)
[8]廣州瘦狗嶺斷裂帶的變形期次[J]. 鄒和平,丘元禧,莊文明,邵榮松. 中國區(qū)域地質. 2001(01)
[9]秦嶺造山帶的造山過程及其動力學特征[J]. 張國偉,孟慶任,于在平,孫勇,周鼎武,郭安林.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6(03)
[10]珠江三角洲斷裂構造最新活動性研究[J]. 陳國能,張珂,陳華富,賀細坤. 華南地震. 1995(03)
本文編號:3037068
【文章來源】:CT理論與應用研究. 2020,29(03)
【文章頁數(shù)】:16 頁
【部分圖文】:
3 電子背散射試驗打點定位
1 微裂縫走向分布直方圖
分別統(tǒng)計裂縫等效半徑和裂縫長度的分形維數(shù),蓮臺山LTS樣品及橫門HM樣品結果見圖12。蓮臺山LTS樣品以體像素表達的裂縫大小分形維數(shù)為2.32,相關系數(shù)為0.99;以長度表達的裂隙大小分形維數(shù)為1.87,相關系數(shù)為0.97。橫門HM樣品以體像素表達的裂縫體積分形維數(shù)為1.97,相關系數(shù)為0.99;以長度表達的裂隙大小分形維數(shù)為1.65,相關系數(shù)為0.98。連臺山樣品的裂縫分形維數(shù)明顯大于橫門樣品值。2.3 掃描電鏡分析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頁巖儲層微觀裂縫三維精細表征方法[J]. 戚超,王曉琦,王威,劉潔,妥進才,劉可禹. 石油學報. 2018(10)
[2]巖石三維微觀結構定量研究方案與應用實例[J]. 王威,蔡雨娜,劉潔. 地學前緣. 2019(04)
[3]華南大陸邊緣新生代構造地貌演化機制研究[J]. 邱燕,陳國能. 地學前緣. 2011(01)
[4]珠江三角洲的新構造運動及其與三角洲演化的關系[J]. 姚衍桃,詹文歡,劉再峰,張志強,詹美珍. 華南地震. 2008(01)
[5]廣州地區(qū)深部斷裂系統(tǒng)的重磁資料解釋[J]. 任鎮(zhèn)寰,黃劍濤,廖桂金,何曉靈,劉天佑,喬計花,魏偉,劉大為. 華南地震. 2007(04)
[6]珠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垂直構造運動速率[J]. 陳偉光,趙紅梅,常郁,盧邦華. 地震地質. 2001(04)
[7]珠江三角洲五桂山南麓斷裂第四紀活動新知[J]. 宋方敏,汪一鵬,李傳友,陳偉光,趙紅梅. 地震地質. 2001(04)
[8]廣州瘦狗嶺斷裂帶的變形期次[J]. 鄒和平,丘元禧,莊文明,邵榮松. 中國區(qū)域地質. 2001(01)
[9]秦嶺造山帶的造山過程及其動力學特征[J]. 張國偉,孟慶任,于在平,孫勇,周鼎武,郭安林. 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 1996(03)
[10]珠江三角洲斷裂構造最新活動性研究[J]. 陳國能,張珂,陳華富,賀細坤. 華南地震. 1995(03)
本文編號:30370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037068.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