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內含物的類型及成因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11-22 05:06
石英是自然界最常見的礦物,晶瑩剔透的寶石級石英—水晶內部通常含有豐富多樣的包裹體,水晶中的包裹體包含豐富的地球化學信息,所以對水晶中包裹體的研究非常有意義。本文通過寶石顯微鏡下觀察、流體包裹體巖相學觀察、流體包裹體的測溫、流體包裹體的激光拉曼光譜分析、金紅石固體包裹體的電子探針以及流體包裹體的地球化學特征分析,對水晶中流體包裹體的形成機理以及水晶礦床的成因進行了初步的探討。所得的成果和結論如下:發(fā)晶和綠幽靈中主要發(fā)育氣液兩相包裹體、含CO_2包裹體和純CO_2包裹體,包裹體大小多為10~50μm。激光拉曼實驗發(fā)現(xiàn),水晶中的固態(tài)包裹體特征峰出現(xiàn)在609cm-1、696cm-1和679cm-1,分別對應為金紅石和綠泥石,流體包裹體成分主要為H_2O和CO_2,未檢測出H_2S和CH_4氣體,說明形成于高氧逸度環(huán)境。巖相學研究顯示,發(fā)晶中存在兩期流體作用,綠幽靈中存在三期流體作用。流體包裹體顯微測溫數(shù)據(jù)顯示,發(fā)晶中的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區(qū)間為130~190℃,綠幽靈中的流體包裹體均一溫度區(qū)間為165~315℃。由顯微測溫實驗獲得的包裹體冰點值計算得出,發(fā)晶中流體包裹體鹽度區(qū)間為15~21%,屬于高鹽度流體;綠幽靈中流體包裹體鹽度區(qū)間為2~15%,鹽度范圍較廣,說明流體成分較為復雜。發(fā)晶樣品中的氣相成分主要是H_2O;液相成分的陽離子主要以Na+為主,成礦流體的體系為高鹽度的H_2O-NaCl體系;綠幽靈樣品中W型包裹體的氣相成分主要為H_2O,C型包裹體的氣相成分主要為CO_2,液相成分的陽離子主要以Na+為主,成礦流體的體系為低鹽度的H_2O-CO_2-NaCl體系。通過電子探針對水晶中金紅石進行微量元素的測定,得到的Nb、Cr含量指示金紅石的源區(qū)為變質的泥質巖。根據(jù)水晶樣品中的均一溫度,發(fā)晶中包含兩期流體,綠幽靈中包含三期流體。由不同期次的流體包裹體推測,綠幽靈結晶過程中,早期的成礦流體為高溫流體,由于不混溶流體的沸騰作用,造成氣液相的分離,并促使CO_2和H_2O分離,從而形成W型和C型兩類不同流體包裹體,第二期成礦流體為中等溫度流體,均含有大量的CO_2;發(fā)晶結晶過程中先后有兩期鹽水溶液流體進入體系。水晶結晶完全后,由于構造運動使得晶體出現(xiàn)晶格缺陷,流體進入其中并產生一系列次生期的特征。樣品水晶礦床為中-低溫低壓高鹽度熱液型水晶礦床,其形成與多期次的成礦流體密切聯(lián)系。
【學位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P619.281
【部分圖文】:
7圖 2-1 水晶晶體結構圖注:a.視線平行于 c 軸觀察;b.視線垂直于 c 軸觀察在晶體形態(tài)上,常呈柱狀晶體,柱面上發(fā)育有橫紋及多邊形蝕象。通常觀察到的單形主要為六方柱、菱面體、三方雙錐及三方偏方面體。六方柱
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組成六方柱的柱面上常聚橫紋。當水晶兩端菱面體發(fā)育同雙錐狀。水晶根據(jù)結構單元左旋、右旋、的不同有左形(圖 2-2),區(qū)別在于 x 面和 s 面的位置(圖中藍色區(qū)域分是 m 面):x 面位于它下方的立面也就是 m 面的左上方
圖 2-3 水晶中特殊的光學效應注:a.星光效應;b.貓眼效應;c.暈彩效應(三)力學特性水晶的摩式硬度為 7,密度為 2.65(+0.03,-0.02)g/cm3,無解理,具貝殼狀斷口。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94173
【學位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7
【中圖分類】:P619.281
【部分圖文】:
7圖 2-1 水晶晶體結構圖注:a.視線平行于 c 軸觀察;b.視線垂直于 c 軸觀察在晶體形態(tài)上,常呈柱狀晶體,柱面上發(fā)育有橫紋及多邊形蝕象。通常觀察到的單形主要為六方柱、菱面體、三方雙錐及三方偏方面體。六方柱
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組成六方柱的柱面上常聚橫紋。當水晶兩端菱面體發(fā)育同雙錐狀。水晶根據(jù)結構單元左旋、右旋、的不同有左形(圖 2-2),區(qū)別在于 x 面和 s 面的位置(圖中藍色區(qū)域分是 m 面):x 面位于它下方的立面也就是 m 面的左上方
圖 2-3 水晶中特殊的光學效應注:a.星光效應;b.貓眼效應;c.暈彩效應(三)力學特性水晶的摩式硬度為 7,密度為 2.65(+0.03,-0.02)g/cm3,無解理,具貝殼狀斷口。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秋立;楊亞楠;石永紅;林偉;;榴輝巖中金紅石U-Pb定年:對大陸碰撞造山帶形成和演化的制約[J];科學通報;2013年23期
2 李秋立;楊蔚;劉宇;唐國強;郝佳龍;張建超;胡森;趙旭晁;陳雅麗;儲雪蕾;王英;蔣云;張愛鋮;徐偉彪;林楊挺;李獻華;;離子探針微區(qū)分析技術及其在地球科學中的應用進展[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3年03期
3 柴建平;姜宏遠;呂秀蓮;;“草莓”水晶包裹體特征研究[J];西部資源;2012年02期
4 周紅英;李惠民;;U-Pb同位素定年技術及其地質應用潛力[J];地質調查與研究;2011年01期
5 高曉英;鄭永飛;;金紅石Zr和鋯石Ti含量地質溫度計[J];巖石學報;2011年02期
6 肖益林;黃建;劉磊;李東永;;金紅石:重要的地球化學“信息庫”[J];巖石學報;2011年02期
7 劉勁松;馬昌前;王世明;陳玲;李民;;麻江古油藏原生水晶中固體瀝青包裹體的發(fā)現(xiàn)及地質意義[J];地質科技情報;2009年06期
8 鄭大中;鄭若鋒;;蘇北東海水晶礦床的形成機理初探[J];地質學刊;2009年03期
9 王清海;許文良;裴福萍;楊德彬;于洋;;金紅石中鋯含量溫度計及其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特征——來自徐淮地區(qū)中生代侵入雜巖中榴輝巖類包體的信息[J];巖石學報;2009年09期
10 孫金鳳;楊進輝;;含U副礦物的原位微區(qū)U-Pb定年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9年04期
本文編號:28941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89417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