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東昆侖月牙沙地區(qū)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構造演變特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21 18:52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位于研究區(qū)東昆中(微)地塊(復合巖漿弧)與東昆南古生代增生楔雜巖帶中間,加里東期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基本已經封閉,后經海西期、印支期構造作用疊加改造形成的構造帶。本文綜合利用區(qū)域地、物、化遙等資料,采用數字填圖技術,開展1:5萬區(qū)域地質調查,詳細調查構造、巖性及礦化地質體特征,在地質填圖基礎上,并結合構造地質學,巖石學等多學科對該構造混雜巖帶形成發(fā)展演化歷史及其動力學機制進行了詳細研究。并取取得以下認識:1.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基質為達坂溝群石英片巖和千枚巖,巖塊主要為碳酸鹽巖、鎂鐵質、超鎂鐵質組成,其規(guī)模大小不一,不均勻分布基質中2.初步劃分了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構造單元,總結了構造變形特征,探討了構造演化史。3.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南北寬度7-11km,其中發(fā)育多條韌性剪切帶和部分大的斷裂,其總體走向320°,斷面傾向北東,局部南西傾角多在55°—85°。在晉寧構造運動時期在強烈的北東-南西向伸展應力作用下形成昆中斷裂,古陸裂解致使柴達木地塊北部邊緣發(fā)生斷陷形成了裂谷帶,從而經歷了后期的不同時代的地質體的混雜堆積和復雜的構造作用的變質變形。由于強烈的構造混雜作用,整個巖系顯示出長距離無序,而短距離部分有序相互拼貼,無序疊置的非史密斯地層特點,帶內可劃分為主要由強烈韌性變形的變質基性巖(已退變質變?yōu)榫G片巖及其蛇紋巖類)、糜棱巖化石英片巖、含炭(粉砂質)千枚巖、片狀灰?guī)r等各類成分組成的糜棱巖等組成的構造基質成分。由微小的透鏡狀輝長巖和蛇紋巖等基性巖等組成巖塊成分。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P61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1.1.1 構造混雜巖研究現狀
1.2 選題依據
1.3 研究區(qū)范圍與工作條件
1.4 以往工作程度
1.4.1 以往地質工作情況
1.4.2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5 本次工作的目的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區(qū)域構造背景
2.2 構造單元劃分和特征
2.2.1 構造單元劃分
2.2.2 構造單元特征
2.3 區(qū)域地層
2.4 區(qū)域巖漿巖
2.4.1 侵入巖概況
2.4.2 火山巖概況
第3章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巖石地層組成、形成時代、地球化學特征及形成環(huán)境
3.1 鐵鎂質、超鐵鎂質基性變質構造巖
3.1.1 野外特征及巖石組合
3.1.2 巖石學特征
3.1.3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3.1.4 時代討論
3.1.5 構造環(huán)境分析
3.2 基質-志留系中上統(tǒng)達坂溝群
3.2.1 野外特征及巖石組合
3.2.2 巖石學特征
3.2.3 同位素年代學
3.2.4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3.2.5 巖石成因及原巖恢復
3.2.6 構造環(huán)境分析
第4章 東昆中(微)地塊構造演化特征
4.1 地質構造格架
4.2 主要構造變形及特征
4.3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構造及變形特征
4.3.1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地質概述
4.3.2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地層構造總體特征
4.3.3 朝陽溝斷裂構造特征
4.3.4 構造斷裂帶面理、線理、運動方向和斷層帶交切特征
4.3.5 朝陽溝溝混雜巖變形特征
第5章 地質構造發(fā)展史
5.1 古元古代古陸核形成階段
5.2 中新元古代大陸裂解與超大陸匯聚階段
5.3 早古生代統(tǒng)一古陸階段
5.4 泥盆系-二疊系洋陸轉換階段
5.5 中生代陸內演化階段
第6章 結論及存在問題
6.1 結論
6.1.1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中巖石及地層時代
6.1.2 構造
6.1.3 變質巖研究
6.1.4 礦產研究成果
6.2 存在問題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93445
【學位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P612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緒論
1.1 研究現狀及存在問題
1.1.1 構造混雜巖研究現狀
1.2 選題依據
1.3 研究區(qū)范圍與工作條件
1.4 以往工作程度
1.4.1 以往地質工作情況
1.4.2 以往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5 本次工作的目的
1.6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區(qū)域地質背景
2.1 區(qū)域構造背景
2.2 構造單元劃分和特征
2.2.1 構造單元劃分
2.2.2 構造單元特征
2.3 區(qū)域地層
2.4 區(qū)域巖漿巖
2.4.1 侵入巖概況
2.4.2 火山巖概況
第3章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巖石地層組成、形成時代、地球化學特征及形成環(huán)境
3.1 鐵鎂質、超鐵鎂質基性變質構造巖
3.1.1 野外特征及巖石組合
3.1.2 巖石學特征
3.1.3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3.1.4 時代討論
3.1.5 構造環(huán)境分析
3.2 基質-志留系中上統(tǒng)達坂溝群
3.2.1 野外特征及巖石組合
3.2.2 巖石學特征
3.2.3 同位素年代學
3.2.4 巖石地球化學特征
3.2.5 巖石成因及原巖恢復
3.2.6 構造環(huán)境分析
第4章 東昆中(微)地塊構造演化特征
4.1 地質構造格架
4.2 主要構造變形及特征
4.3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構造及變形特征
4.3.1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地質概述
4.3.2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地層構造總體特征
4.3.3 朝陽溝斷裂構造特征
4.3.4 構造斷裂帶面理、線理、運動方向和斷層帶交切特征
4.3.5 朝陽溝溝混雜巖變形特征
第5章 地質構造發(fā)展史
5.1 古元古代古陸核形成階段
5.2 中新元古代大陸裂解與超大陸匯聚階段
5.3 早古生代統(tǒng)一古陸階段
5.4 泥盆系-二疊系洋陸轉換階段
5.5 中生代陸內演化階段
第6章 結論及存在問題
6.1 結論
6.1.1 朝陽溝構造混雜巖帶中巖石及地層時代
6.1.2 構造
6.1.3 變質巖研究
6.1.4 礦產研究成果
6.2 存在問題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進;鄧晉福;肖慶輝;陸松年;潘桂棠;張智勇;馮艷芳;;蛇綠巖研究的最新進展[J];地質通報;2012年01期
2 史仁燈;;蛇綠巖研究進展、存在問題及思考[J];地質論評;2005年06期
3 張世濤,馮慶來;區(qū)域地質調查中對沉積混雜巖的識別與工作方法[J];地質通報;2000年04期
4 王國燦,張?zhí)炱?梁斌,陳能松,朱云海,朱杰,拜永山;東昆侖造山帶東段昆中復合蛇綠混雜巖帶及“東昆中斷裂帶”地質涵義[J];地球科學;1999年02期
5 潘裕生,周偉明,許榮華,王東安,張玉泉,謝應雯,陳挺恩,羅輝;昆侖山早古生代地質特征與演化[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1996年04期
6 張旗;蛇綠巖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巖石學報;1995年S1期
7 李曙光;;蛇綠巖生成構造環(huán)境的Ba-Th-Nb-La判別圖[J];巖石學報;1993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小兵;東昆侖(東段)東昆中構造混雜巖帶構造變形及構造演化特征[D];長安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博;東昆中構造帶(東段)蛇綠巖與島弧型侵入巖地質特征及構造屬性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89344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89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