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爾突刺東緣沖斷帶構造形成機制:物理模擬及討論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范小根;程曉敢;陳漢林;王聰;王春陽;;塔西南新生代前陸盆地東段盆山結構與沖斷帶變形特征[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5年02期
2 龔艷萍;尹宏偉;汪新;梁瀚;;西昆侖山前柯東構造帶變形特征、機制及物理模擬[J];石油實驗地質;2014年03期
3 程曉敢;黃智斌;陳漢林;杜治利;李康;師駿;;西昆侖山前沖斷帶斷裂特征及構造單元劃分[J];巖石學報;2012年08期
4 劉棟梁;李海兵;潘家偉;CHEVALIER Marie-Luce;裴軍令;孫知明;司家亮;許偉;;帕米爾東北緣-西昆侖的構造地貌及其構造意義[J];巖石學報;2011年11期
5 陳杰;李濤;李文巧;袁兆德;;帕米爾構造結及鄰區(qū)的晚新生代構造與現(xiàn)今變形[J];地震地質;2011年02期
6 程曉敢;雷剛林;陳漢林;杜治利;廖林;羅俊成;師駿;;西昆侖山前甫沙—克里陽地區(qū)新生代變形特征及油氣控制作用[J];石油學報;2011年01期
7 張瑋;漆家福;雷剛林;杜治利;朱斗星;;塔西南坳陷西昆侖山前沖斷帶的收縮構造變形模式[J];新疆石油地質;2010年06期
8 廖林;程曉敢;王步清;陳漢林;羅俊成;師駿;;塔里木盆地西南緣中生代沉積古環(huán)境恢復[J];地質學報;2010年08期
9 劉函;王國燦;曹凱;孟艷寧;王岸;張克信;;西昆侖及鄰區(qū)區(qū)域構造演化的碎屑鋯石裂變徑跡年齡記錄[J];地學前緣;2010年03期
10 黎敦朋;趙越;劉健;潘燕兵;裴軍令;何哲峰;;青藏高原西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研究[J];地質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梁瀚;西昆侖山前東段新生代褶皺沖斷帶構造特征與變形機制[D];浙江大學;2013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珍云;尹宏偉;張濤;范小平;;帕米爾突刺東緣沖斷帶構造形成機制:物理模擬及討論[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7年04期
2 高榮;夏愛國;;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M_S6.7地震序列應力降變化特征[J];內陸地震;2017年02期
3 聶曉紅;王瓊;吳傳勇;向元;高榮;郭寅;劉萍;;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序列特征及后續(xù)趨勢分析[J];內陸地震;2017年02期
4 張琳琳;聶曉紅;高朝軍;魏蕓蕓;;2016年11月25日阿克陶M_S6.7地震前后庫侖應力變化分析[J];內陸地震;2017年02期
5 尼魯帕爾·買買吐孫;王海濤;劉月;唐蘭蘭;魏蕓蕓;溫少妍;阿衣仙姑·買買提;;阿克陶M_S6.7地震前LURR異常演化特征分析[J];內陸地震;2017年02期
6 柳政甫;李秋根;王宗起;湯好書;陳衍景;朱杰;肖兵;;西昆侖慕士塔格巖體鋯石U-Pb和黑云母~(40)Ar-~(39)Ar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17年03期
7 吳傳勇;李金;劉建明;胡偉華;吳國棟;常想德;姚遠;向志勇;;新疆皮山M_S6.5地震——發(fā)生在西昆侖山前的一次褶皺地震[J];地震地質;2017年02期
8 徐錫偉;吳熙彥;于貴華;譚錫斌;李康;;中國大陸高震級地震危險區(qū)判定的地震地質學標志及其應用[J];地震地質;2017年02期
9 李欽;劉健;;塔里木盆地腹地瑪扎塔格地區(qū)新近紀砂巖組分和重礦物組合特征及物源分析[J];地質力學學報;2017年02期
10 劉浪濤;陳杰;李濤;;帕米爾-天山匯聚帶前陸盆地重礦物組合分析及構造意義[J];新疆地質;2016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王聰;西昆侖山鐵克里克地區(qū)新生代構造隆升及沉積響應[D];浙江大學;2015年
2 王哲;帕米爾突剌東緣晚新生代構造格架與演化[D];浙江大學;2014年
3 李康;帕米爾東北緣晚新生代構造與沉積演化[D];浙江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梁瀚;汪新;陳偉;王宇;;西昆侖山前和田-柯克亞擠壓構造帶新生代變形時序及其地質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4年01期
2 程曉敢;黃智斌;陳漢林;杜治利;李康;師駿;;西昆侖山前沖斷帶斷裂特征及構造單元劃分[J];巖石學報;2012年08期
3 梁瀚;杜治利;王宇;王易斌;;西昆侖山前東段新生代褶皺沖斷帶及其錐形楔機制[J];地質科學;2012年03期
4 邢厚松;李君;孫海云;王海;楊青;邵麗艷;楊東;楊慎;;塔里木盆地塔西南與庫車山前帶油氣成藏差異性研究及勘探建議[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2年01期
5 雷剛林;廖林;師俊;杜治利;羅俊成;程曉敢;陳漢林;;西昆侖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隆升活動的沉積記錄:來自塔西南棋北3井沉積物重礦物的證據(jù)[J];地質學報;2011年08期
6 李濤;陳杰;肖偉鵬;Burbank D W;Thompson J;楊曉東;;西南天山前緣烏拉根背斜南翼逆斷層的發(fā)現(xiàn)及其地質意義[J];地震地質;2011年02期
7 肖偉鵬;陳杰;李濤;李文巧;Thompson J;;帕米爾北緣木什背斜第四紀滑脫褶皺作用與北翼逆斷裂的生長[J];地震地質;2011年02期
8 李文巧;陳杰;袁兆德;黃明達;李濤;余松;楊曉東;;帕米爾高原1895年塔什庫爾干地震地表多段同震破裂與發(fā)震構造[J];地震地質;2011年02期
9 李濤;陳杰;肖偉鵬;Burbank D W;黃明達;Thompson J;;利用變形河流階地限定帕米爾北緣木什背斜的縮短、隆升和側向擴展[J];地震地質;2011年02期
10 張瑋;漆家福;雷剛林;魏巍;曾詳洲;;塔西南拗陷甫沙構造帶結構模型及形成機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潘家偉;西昆侖構造地貌與阿什庫勒地區(qū)活動構造研究[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1年
2 吳磊;阿爾金斷裂中段新生代活動過程及盆地響應[D];浙江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萬程;走滑運動與調整斷層[J];中國煤田地質;1995年03期
2 PaulTappcnnier ,朱湘元;東亞新生代走滑擠壓運動的幅度和結果[J];地球物理學進展;1989年02期
3 周玉泉;探索走滑變形開拓找油新區(qū)[J];中國地質;1990年07期
4 張永北;龍陵—瑞麗走滑體系中段自相似結構與熱液成礦定位[J];地質學報;1999年04期
5 張智慧;劉靜;許強;文力;孫杰;邢秀成;胡古月;劉延樂;;逆沖斷裂的視走滑位移分析及其在5·12汶川大地震同震破裂調查中的應用[J];地質學報;2008年12期
6 張明振;付瑾平;印興耀;;樁海地區(qū)的走滑和擠壓構造特征[J];油氣地質與采收率;2006年02期
7 劉和甫,夏義平,殷進垠,尚培樂;走滑造山帶與盆地耦合機制[J];地學前緣;1999年03期
8 安天下;;松遼盆地梨樹斷陷小寬斷層走滑位移量恢復研究[J];內蒙古石油化工;2014年11期
9 張亞敏,劉池洋,王婧韞,諶衛(wèi)東,王正斌;M盆地走滑特征與油氣富集規(guī)律[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3期
10 許敏;走滑盆地形成機制及沉積特征[J];世界地質;199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張進江;;印度與歐亞大陸匯聚過程中走滑體系的活動歷史及其地質意義[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周永勝;李建國;王繩祖;;巖石圈下層塑性流動控制上層走滑剪切伸展的物理模擬[A];中國地震學會第七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8年
3 鄭大海;;走滑變形盆地構造特征及其含油氣性特點[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戚學祥;大型韌性走滑作用與祁連加里東造山帶的形成[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3年
2 陳虹;揚子地塊周緣中生代構造變形與演化[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任健;渤海海域走滑雙重構造發(fā)育特征及成因機制[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5年
2 趙英利;敦—密斷裂左行走滑三維有限元模擬[D];吉林大學;2007年
3 陳靜;水系位錯對紅河斷裂帶右旋走滑運動的響應[D];浙江大學;2013年
4 任瑞軍;郯廬走滑與濰北凹陷發(fā)育特征[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5 王鳳林;晚新生代龍門山走滑前陸盆地的沉積特征與演化過程[D];成都理工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6282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62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