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阿拉特山地區(qū)構造特征及成因機制模擬
[Abstract]:The Hararat Mountain area is a part of the Piedmont thrust belt in the northwest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and its structural deformation is complex. In order to study the process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its genetic mechanism in Hashan area, 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eismic data an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patterns,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 West, middle and east. The whol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the western segment is dominated by nappe superimposition, the middle seg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thrust superimposition, and the eastern seg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thrust fold.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process mainly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early Permian extensional rift, middle-late Permian-Triassic strong thrust nappe, Jurassic-Cretaceous weak compressional thrust and Cenozoic uplift and strike-slip adjustment. By means of physical simulation, 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ypical sections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Hashan area i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mpression rate and strength are the main factors to determine the superimposition degree of strata in different sections of Hashan area,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lastic strata controls the ord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slip faults and thrust faults in different sections. The length of plastic formation determines the scale of slip fault.
【作者單位】: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中國石化勝利石油管理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
【基金】:國家科技重大專項課題“準噶爾盆地碎屑巖層系大中型油氣田形成規(guī)律與勘探方向”(2011ZX05002-002) 中國石化科技重大攻關課題“哈山構造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P13020) 勝利油田分公司博士后科研課題“哈山構造帶形成演化及成因機制”(YKB1415)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5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林舸,趙重斌,張晏華,王岳軍,單業(yè)華;地質構造變形數(shù)值模擬研究的原理、方法及相關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5年05期
2 王海僑;鐘建華;;地質體構造變形的“宏微對應”規(guī)律探討[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4期
3 譚曉慧;宋傳中;查甫生;李加好;張妍;;數(shù)值模擬方法在構造變形研究中的應用[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12期
4 索書田;秦嶺群構造變形研究取得新的進展[J];地質科技情報;1986年04期
5 賈寶華;湖南雪峰隆起區(qū)構造變形研究[J];中國區(qū)域地質;1994年01期
6 劉文燦;李東旭;高德臻;;銅陵地區(qū)構造變形系統(tǒng)復合時序及復合效應分析[J];地質力學學報;1996年01期
7 張岳橋,楊農(nóng),馬寅生;太行山隆起南段新構造變形過程研究[J];地質力學學報;2003年04期
8 嚴城民,鄧仁宏;霞若地區(qū)構造變形序列[J];云南地質;2003年02期
9 張培震;天山及其前陸盆地的晚新生代構造變形[J];科學通報;2003年24期
10 宋春彥;何利;劉順;;龍門山南段飛來峰構造變形及形成演化[J];華南地質與礦產(chǎn);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林舸;王岳軍;郭峰;單業(yè)華;;大陸構造變形數(shù)值模擬研究的科學問題及其發(fā)展[A];青藏高原及鄰區(qū)地質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2 張德寶;梁繼濤;薄志宏;;武夷—云開構造帶北段構造變形及演化[A];中國地質科學院南京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51)[C];1991年
3 周榮軍;李勇;Alexander L. Densmore;Michael A.Ellis;;晚第四紀以來青藏高原東緣構造變形的新證據(jù)[A];中國地震學會第八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4 李建國;周永勝;宋瑞卿;王繩祖;;亞洲中東部大陸構造變形物理模擬的初步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六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6年
5 呂古賢;;不同構造變形帶中“靜水壓力”的差別[A];中國地質科學院文集(26)[C];1993年
6 陳科;林偉;王清晨;;揚子地塊東南緣多期構造變形及其油氣意義[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8學術論文匯編[C];2009年
7 呂古賢;;不同構造變形帶中“靜水壓力”的差別[A];地殼深部壓力狀態(tài)與地質作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8 王惠初;袁桂邦;;對遼南胡家—北瓦溝地區(qū)遼河群構造變形的新認識[A];中國地質科學院天津地質礦產(chǎn)研究所文集(26-27)[C];1992年
9 李元;段超;宋傳中;;安徽肥東西韋地區(qū)韌性剪切帶的構造變形[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10 雷顯權;陳運平;;GPS約束下天山現(xiàn)今構造變形的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葉;擠壓應力作用下的構造變形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7年
2 肖偉峰;天山造山帶中段古生代構造變形及其年代學[D];中國地質科學院;2013年
3 鄒?;楚雄盆地構造變形及其成礦作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4 孫桂華;新疆哈爾里克山古生代以來構造變形及構造演化[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7年
5 何玉林;青藏高原東緣主干斷裂活動性及其構造變形模式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6 呂寶鳳;川東南地區(qū)構造變形與下古生界油氣成藏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5年
7 陳文彬;河西走廊及鄰近地區(qū)最新構造變形基本特征及構造成因分析[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3年
8 唐方頭;華北地塊近期構造變形和強震活動特征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3年
9 王志才;青藏高原東北緣新生代以來的構造變形特征與時空演化:以隴西—武山地區(qū)為例[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4年
10 黎敦朋;青藏高原西北緣上新世—早更新世構造變形與高原隆升[D];中國地質科學院;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藝瓊;塔里木盆地玉北—塘北地區(qū)構造變形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2 滕學建;內蒙古狼山霍各其地區(qū)前中生代構造變形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3 劉奎;新疆西天山查崗諾爾鐵礦區(qū)構造變形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4 韓陽光;駕車穹隆構造特征、地層層序及其Pb,Zn,Ag,As,Sb豐度異常與賦存狀態(tài)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5 王勁鑄;西藏仲巴地區(qū)混雜巖帶的組成與構造變形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3年
6 邢翔;東秦嶺—大別造山帶北側構造變形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7 王宗亮;構造變形下復雜斷裂帶烴類運移檢測分析系統(tǒng)研究與設計[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8 劉穩(wěn)航;東秦嶺丹鳳地區(qū)丹鳳群構造變形和年代學研究對商丹構造帶演化的約束[D];西北大學;2015年
9 楊源禎;北秦嶺弧前沉積體構造變形及年代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10 胡勐乾;并行計算三維數(shù)值模擬在華北地區(qū)現(xiàn)今構造變形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10年
,本文編號:24346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434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