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部中新生代反轉構造及其記錄的大洋板塊俯沖過程
[Abstract]: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the eastern part of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western subsidence zones (including Northeast, North China and Middle and Lower Yangtze Basin groups) and eastern subsidence zones (including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 basin groups). The inversion structure in each basin is strong and weak from east to west and migrates from east to west, which reflects that the power of tectonic inversion comes from the east, and proves that the inversion structure is a subduction effect of paleo-Pacific or Pacific plate. However, the inversion stru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migration from the western subsidence zone to the eastern subsidence zone: the western subsidence zone is dominated by the compression inversion at the end of Mesozoic, while the eastern subsidence zone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Cenozoic inversion at the end of Oligocene and the end of Miocene. It can be seen that although under the same subduction plate action, the inversion time and migration law of the subduction plate are different, This may be related to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bduction plate and the subduction plate, which belong to the inversion structure.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ich inversion mechanism, the paleomagnetic belt, the latest plate reconstruction scheme and the K-Ar age of the Pacific seamounts are collected, and the kinematic behavior of the Pacific plate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enozoic is preliminarily determined.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rtheast, North and South China in Mesozoic and Cenozoic are also studied. In this paper,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early plate subduction of the Isenazaki plate, the delamination and reentry of the 160Ma plate and the thinning of the lithosphere are the basin-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western subsidence zone, and the westward velocity of the Isenazaki plate reaches its extreme value about 80 Ma. It is the reverse mechanism of Mesozoic in the western subsidence zone to cause the unified westward compressive stress to the east of China, and the subduction of the NW developed on the oceanic plate towards the broken zone.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intensity of this phase of inversion has been aggravated. The subduction of the Isenazaki plate about 60Ma and that of the Pacific plate started and retreated, which is the basin-forming mechanism of the eastern subsidence zone; in the middle and late Miocene, The subduction and compression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to the Eurasian plate leads to the stress field of the left spin and torsion in the eastern continent of China, which is the inversion mechanism of the Cenozoic tectonics in the eastern subsidence zone.
【作者單位】: 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功能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02185,41325009,U1606401) 山東省泰山學者特聘教授項目 鰲山卓越科學家計劃項目(2015ASTP-0S10) 國家實驗室項目(2016ASKJ 3)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6YFC0601002)
【分類號】:P5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建波;石愛國;景妍;;東北地塊群:構造演化與古大陸重建[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6年04期
2 皇甫鵬鵬;王岳軍;范蔚茗;李忠海;王喻鳴;周永智;;大洋平板俯沖的數值模擬再現:洋 陸匯聚速率影響[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6年03期
3 楊海斌;田小波;白志明;張中杰;;淺談中國大陸東緣中生代地質演化與泛太平洋板塊活動的關系[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6年03期
4 徐子英;孫珍;彭學超;;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反轉構造發(fā)育特征[J];新疆石油地質;2015年04期
5 張興洲;郭冶;曾振;付秋林;蒲建彬;;東北地區(qū)中—新生代盆地群形成演化的動力學背景[J];地學前緣;2015年03期
6 蔣玉波;龔建明;曹志敏;李剛;楊長清;楊傳勝;;東海陸架盆地南部及鄰區(qū)陸域中生界對比[J];海洋地質前沿;2013年10期
7 李楠;李巍然;龍海燕;;南黃海盆地北部坳陷正反轉構造[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3年03期
8 李三忠;余珊;趙淑娟;劉鑫;龔淑云;索艷慧;戴黎明;馬云;許立青;曹現志;王鵬程;孫文軍;楊朝;朱俊江;;東亞大陸邊緣的板塊重建與構造轉換[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3年03期
9 許文良;王楓;裴福萍;孟恩;唐杰;徐美君;王偉;;中國東北中生代構造體制與區(qū)域成礦背景:來自中生代火山巖組合時空變化的制約[J];巖石學報;2013年02期
10 程世秀;李三忠;索艷慧;劉鑫;余珊;戴黎明;馬云;趙淑娟;王霄飛;安慧婷;熊莉娟;薛友辰;;南海北部新生代盆地群構造特征及其成因[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2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楊承志;松遼盆地—大三江盆地晚白堊世構造反轉作用對比及其成因聯系[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2 宋鷹;松遼盆地裂后期構造反轉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3 王必金;江漢盆地構造演化與勘探方向[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院冬;車繼英;吳大天;許逢明;趙君;李士超;;小興安嶺西北部早——中侏羅世TTG花崗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構造意義[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7年04期
2 楊宏智;逄偉;張朋;趙巖;張森;寇林林;;吉林省長白臨江銅礦石英閃長玢巖鋯石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17年04期
3 杜岳丹;和鐘鏵;隋振民;譚皓元;任子慧;;大興安嶺中段索倫地區(qū)瑪尼吐組火山巖年代學、地球化學及其構造背景[J];世界地質;2017年02期
4 劉世偉;孫國勝;王清海;晉瑞香;何欣;劉承先;;大興安嶺北部斯木科地區(qū)晚侏羅世斑狀正長花崗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成因[J];世界地質;2017年02期
5 尚毅廣;孫豐月;姜和芳;王啟;尹悅;孟慶鵬;張志穎;;大興安嶺北段霍洛臺銅鉛鋅礦區(qū)花崗閃長巖的巖石成因:地球化學和鋯石U-Pb年代學制約[J];世界地質;2017年02期
6 劉大中;郝宇杰;楊群;趙書躍;任云生;;大興安嶺中北段古中公路鉬礦床形成時代與礦床成因[J];世界地質;2017年02期
7 祁鵬;王鵬;崔敏;蔡佳;;南黃海盆地北凹多幕正反轉構造特征及其動力學分析[J];現代地質;2017年03期
8 劉翼飛;江思宏;;興蒙造山帶及華北板塊北緣鉬礦化——進展、規(guī)律、問題與成因初探[J];礦床地質;2017年03期
9 叢堯;劉展;陸凱;孟祥君;張雪峰;;東海陸架盆地南部中生界的殘留厚度[J];海洋地質前沿;2017年05期
10 王碩;孫豐月;王冠;劉凱;李睿華;郭花利;;黑龍江河口林場錫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及礦床成因[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7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陳東旭;黑龍江東部中—新生代構造演化與低溫熱年代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6年
2 李雙慶;中國東北地區(qū)fi中生代典型盆地火山作用及沉積物源演化特征[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5年
3 楊承志;松遼盆地—大三江盆地晚白堊世構造反轉作用對比及其成因聯系[D];中國地質大學;2014年
4 聶春林;松遼盆地北部斷坳轉化時期層序地層與沉積體系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5 李忠平;鹽湖盆地相控砂體預測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13年
6 賈建亮;基于地球化學—地球物理的松遼盆地上白堊統(tǒng)油頁巖識別與資源評價[D];吉林大學;2012年
7 夏國清;柴達木盆地西南緣新生代構造隆升的沉積記錄[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8 姚紀明;中揚子區(qū)晚侏羅世至新近紀層序地層格架與盆地充填演化[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9年
9 劉瓊;江陵凹陷西南部油氣動態(tài)成藏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Jie Han;Jian-Bo Zhou;Bin Wang;Jia-Lin Cao;;The final collision of the CAOB:Constraint from the zircon U-Pb dating of the Linxi Formation,Inner Mongolia[J];Geoscience Frontiers;2015年02期
2 謝志遠;李元平;孫珍;孫龍濤;邱寧;楊建民;;白云凹陷斷裂活動與油氣成藏耦合關系的盆地模擬研究[J];熱帶海洋學報;2015年01期
3 Yangfan Deng;Zhongjie Zhang;Weiming Fan;Marta Pérez-Gussinyé;;Multitaper spectral method to estimate the elastic thickness of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intracontinental deformation[J];Geoscience Frontiers;2014年02期
4 LI ZhongHai;;A review on the numerical geodynamic modeling of continental subduction,collision and exhumation[J];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2014年01期
5 程銀行;劉永順;滕學建;楊俊泉;李艷鋒;彭麗娜;李影;劉洋;;內蒙古莫合爾圖中—晚侏羅世火山巖年代學、地球化學研究及其意義[J];地質學報;2013年07期
6 李三忠;余珊;趙淑娟;劉鑫;龔淑云;索艷慧;戴黎明;馬云;許立青;曹現志;王鵬程;孫文軍;楊朝;朱俊江;;東亞大陸邊緣的板塊重建與構造轉換[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3年03期
7 高福紅;王楓;許文良;楊揚;;小興安嶺“古元古代”東風山群的形成時代及其構造意義:鋯石U-Pb年代學證據[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3年02期
8 王建國;和鐘鏵;許文良;;大興安嶺南部鈉閃石流紋巖的巖石成因:年代學和地球化學證據[J];巖石學報;2013年03期
9 索艷慧;李三忠;劉鑫;戴黎明;許立青;王鵬程;趙淑娟;張丙坤;;中國東部NWW向活動斷裂帶構造特征:以張家口-蓬萊斷裂帶為例[J];巖石學報;2013年03期
10 權京玉;遲效國;張蕊;孫巍;范樂夫;胡兆初;;松嫩地塊東部新元古代東風山群碎屑鋯石LA-ICP-MS U-Pb年齡及其地質意義[J];地質通報;2013年Z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夏國清;柴達木盆地西南緣新生代構造隆升的沉積記錄[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2 宋鷹;松遼盆地裂后期構造反轉及其動力學背景分析[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3 張紹臣;海拉爾盆地構造特征研究[D];大慶石油學院;2009年
4 高春文;三江盆地綏濱坳陷晚中生代構造演化及盆地原型分析[D];浙江大學;2007年
5 何玉平;黑龍江省東部早白堊世沉積特征與原型盆地恢復[D];吉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試典;關于反轉構造的幾個問題——與蔡希泉、王同和先生商榷[J];新疆石油地質;2004年01期
2 周祖翼;反轉構造[J];地質科技情報;1994年01期
3 M.A.Cooper,王衛(wèi)賢;反轉構造討論紀要[J];地質地球化學;1995年06期
4 張功,成金利;論反轉構造[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7年04期
5 張玉明;張青林;王明君;楊木壯;;松遼盆地十屋斷陷反轉構造樣式及其油氣勘探意義[J];地球學報;2006年02期
6 胡望水;李瑞升;李濤;李宗賢;蔡少武;;正反轉構造動力學成因探討[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04期
7 李洪博;梅廉夫;;反轉構造研究進展及其盆山一體化研究思路[J];地質科技情報;2009年05期
8 寧飛;湯良杰;張鈺;何春波;朱傳玲;王鵬昊;陳群;;塔中隆起早古生代反轉構造及其石油地質意義[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0年01期
9 張明學;馮占勛;羅健;郭瑞軍;邱隆君;;明水-綏化地區(qū)反轉構造與油氣成藏關系[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1年01期
10 王本強;呂樂;王彭;周坤;劉志毅;;杏樹崗地區(qū)正向反轉構造與裂縫研究[J];石油化工應用;2013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桂寶玲;何登發(fā);;華北地區(qū)中新生代負反轉構造幾何學、運動學及勘探前景[A];中國地質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13石油天然氣、非常規(guī)能源勘探開發(fā)理論與技術分會場[C];2013年
2 孫珍;鐘志洪;周蒂;;反轉構造的物理模擬及其在東海構造動力學分析中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劉維亮;蔡周榮;梁正中;萬志峰;;松遼盆地北部深層斷陷沙河子組末期反轉構造及對天然氣成藏的影響[A];泛珠三角港澳臺地區(qū)地球物理研討平臺成立暨首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4 趙永強;郜建軍;;北部灣盆地潿西勘查區(qū)反轉構造及其油氣成藏意義[A];海洋地質、礦產資源與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侯旭波;濟陽坳陷構造反轉特征及其與疊合盆地演化關系[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王曉瑜;裂陷盆地正反轉構造成因機制及其控藏作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2 魏長柱;海塔盆地中部斷陷帶反轉構造及控藏規(guī)律[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3 王麗娜;東海玉泉構造帶及其鄰區(qū)的構造特征及演化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4 許長春;Bongor盆地反轉構造特征及其與油氣聚集關系[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5 姜文斌;東海西湖凹陷中央反轉構造帶成藏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2年
6 徐大光;明水—綏化地區(qū)地震質料綜合解釋與構造特征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2916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29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