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抬升剝蝕不均一性對砂巖型鈾礦的制約
本文選題:準噶爾盆地南緣 + 鏡質體反射率。 參考:《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7年05期
【摘要】:準噶爾盆地南緣與伊犁和吐哈典型產鈾盆地成礦地質背景相似,然而,至今未發(fā)現鈾礦床,F存鈾礦(化)點主要受控于構造形態(tài)和抬升剝蝕程度,本文主要通過恢復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抬升剝蝕量,探討構造抬升剝蝕不均一性對砂巖型鈾成礦的制約,指出有利構造保礦的適宜地段。采用鏡質體反射率(Ro)反演技術,結合目的層成巖作用研究,估算出四棵樹和硫磺溝地區(qū)剝蝕量分別為2880~3680 m和2400~3680 m,相對較小。分析抬升剝蝕不均一性的形成機制發(fā)現,兩個地區(qū)發(fā)育走滑斷層主導的傳遞帶致使抬升剝蝕量相對較小,主要表現為地層的逆沖縮量相對較小和發(fā)育不同的構造調節(jié)方式(盆山耦合方式)。四棵樹地區(qū)主要發(fā)育逆掩沖斷型盆山耦合方式,對后期鈾成礦不利;硫磺溝地區(qū)發(fā)育沖隆-掀斜型盆山耦合方式,對鈾成礦的保存較為有利。地表露頭和深部鉆孔均顯示硫磺溝地區(qū)存在層間氧化帶及其鈾礦體的可能,是尋找剝蝕殘留"古礦"的優(yōu)選地段。
[Abstract]:The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is similar to the typical uranium-producing basins in Yili and Tuha. However, no uranium deposits have been found so far. The existing uranium ore (mineralization) point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al morphology and the degree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By restoring the amount of tectonic uplift and denudation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Junggar Basin, the constraints of structural uplift and denudation heterogeneity on sandstone-type uranium mineralization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avorable structure is suitable for ore preservation. By using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inversion technique and combined with the diagenesis study of the target layer, the denudation amounts of four trees and sulfur trenches are estimated to be 2880 ~ 3680 m and 2400 ~ 3680 m respectively, which are relatively small. By analyz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inhomogeneity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amount of uplift and denudation is relatively small due to the transfer zone dominated by strike-slip faults in the two regions. The main features are the relatively small thrusting volume of strat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adjustment modes (basin-mountain coupling mode). The coupling mode of thrust basin and mountain is mainly developed in Sikeshu area, which is unfavorable to uranium mineralization in late stage, and the coupling mode of chong uplift and tilting basin and mountain is developed in sulfur ditch area, which is favorable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uranium mineralization. Both surface outcrop and deep borehole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interlayer oxidation zone and the possibility of uranium orebody in the Sulphulangou area, which is an optimal site for searching for "ancient ore" of denudation residue.
【作者單位】: 核工業(yè)北京地質研究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
【基金】:準噶爾盆地核能開發(fā)項目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15CB453004) 國防預研項目(3210402)聯合資助
【分類號】:P619.1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準噶爾盆地南緣勘探取得戰(zhàn)略性突破[J];石油鉆探技術;2000年04期
2 ;準噶爾盆地南緣成為西部勘探熱點[J];石油學報;2002年05期
3 ;準噶爾盆地南緣“城墻”礫巖[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08年01期
4 李溪濱;準噶爾盆地南緣西部獲重大突破的深遠意義[J];新疆石油地質;2000年06期
5 苗雨雁;古森林·地下火·古河流——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紅溝地區(qū)地質考察[J];大自然;2004年05期
6 李忠權,陳更生,張壽庭;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拉張伸展動力學環(huán)境的探討[J];高校地質學報;1998年01期
7 耿英英;劉章月;吳亞平;;準噶爾盆地南緣硫磺溝礦化帶含礦巖石學及后生蝕變特征研究[J];礦物學報;2013年S2期
8 王敏;;準噶爾盆地南緣氣測解釋方法探討[J];錄井技術;2000年04期
9 羅曉容,肖立新,李學義,張立強,曾治平,王兆明;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段異常壓力分布及影響因素[J];地球科學;2004年04期
10 方世虎,郭召杰,宋巖,吳朝東,張志誠,王美娜,范瑞東;準噶爾盆地南緣侏羅紀沉積相演化與盆地格局[J];古地理學報;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蔡春江;李學義;陳志剛;;準噶爾盆地南緣疊前深度偏移技術的應用[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2 孫自明;;準噶爾盆地南緣山前沖斷帶地質特征與勘探對策[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探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吳亞平;秦明寬;劉章月;耿英英;;準噶爾盆地南緣阿德崗礦點油氣還原與鈾成礦的關系初探[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4 耿英英;劉章月;何中波;吳亞平;郭強;;準噶爾盆地南緣硫磺溝古層間氧化帶鈾礦成礦條件分析[A];全國鈾礦大基地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C];2012年
5 劉樓軍;李學義;;準噶爾盆地南緣地震技術應用及石油地質特征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探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程金輝;周春梅;何承全;師天明;阿麗婭·阿木提;;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始新世溝鞭藻囊孢新屬種[A];全國微體古生物學分會第九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四次學術年會、全國化石藻類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7 查樹貴;聶漢林;龔小金;嚴建國;;準噶爾盆地南緣山前帶疊前成像技術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準噶爾盆地油氣勘探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方世虎;郭召杰;;準噶爾盆地南緣中新生代沉積物重礦物分析與盆山格局演化[A];中生代以來中國大陸板塊作用過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郝守玲;趙群;李智宏;錢菊華;張明;;新疆大龍口地區(qū)物理模型應用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記者 廖志敏 通訊員 袁鏡武;準噶爾盆地南緣成為西部勘探熱點[N];中國石油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莊錫進;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建模及油氣成藏條件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4年
2 喬曉英;準噶爾盆地南緣地下水環(huán)境演化及其可再生性研究[D];長安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潔;準噶爾盆地南緣和東緣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及沉積特征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龔清;準噶爾盆地南緣和東緣地區(qū)侏羅系沉積特征及構造背景[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3 肖紅吉;準噶爾盆地南緣和東緣二疊系高分辨層序地層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4 王天寶;準噶爾盆地南緣中生代正反轉構造與油氣成藏分析[D];南京大學;2013年
5 辜延容;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特征與油氣分布[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鄧功讀;新疆準噶爾盆地南緣構造與砂巖型鈾礦成礦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7 呂嶸;準噶爾盆地南緣陸內前陸盆地構造演化與油氣關系[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5年
8 高建平;準噶爾盆地南緣東段山前帶構造特征與油氣基本地質條件[D];西北大學;2008年
9 黨勝國;準噶爾盆地南緣山前帶構造—沉積演化與油氣聚集關系[D];西北大學;2007年
10 許海濤;準噶爾盆地南緣沖斷帶地震速度建場及變速成圖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04916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204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