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行為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模式
本文選題:末次冰期 + 河流階地; 參考:《現(xiàn)代地質》2017年02期
【摘要】:末次冰期是距離人類最近的一次冰期,氣候異常寒冷且存在高頻高幅波動,河流系統(tǒng)如何響應冰期氣候的變化值得關注與研究;诤恿飨到y(tǒng)對氣候變化的敏感響應,傳統(tǒng)的經典地貌理論認為河流下切在河流階地形成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河流的下切行為發(fā)生在間冰期或者冰期向間冰期的過渡階段,堆積行為發(fā)生于冰期,然而近年來最新的河流地貌研究成果表明,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較為普遍。首先對河流階地形成的傳統(tǒng)模式進行總結分析,認為單純的構造驅動模式存在不合理性,氣候也發(fā)揮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單一的氣候變化無法驅動多級且高差較大階地的形成,地殼抬升往往是必要因素;氣候變化是引發(fā)河流堆積-下切行為轉換形成河流階地的關鍵因素。其次通過前人的研究案例總結出末次冰期河流下切行為響應氣候變化的三種模式:(1)氣候的高度不穩(wěn)定性引發(fā)大規(guī)模的洪水事件驅動河流快速下切;(2)快速隆升區(qū)氣候高頻波動疊加構造抬升驅動河流下切;(3)沿海平原地區(qū)海平面大幅度下降驅動河流下切。這三種模式對于理解末次冰期河流系統(tǒng)對短尺度高頻氣候變化的響應以及對河流階地成因的判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Abstract]:The last glacial age is the closest ice age to human being. The climate is extremely cold and there are high frequency and high amplitude fluctuations. How the river system responds to the climate change of the glacial period deserves attention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sensitive response of river system to climat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lassical geomorphological theory holds that river undercut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river terraces. The undercutting behavior of rivers occurs in the interglacial or the transition from interglacial to interglacial, and the accumulation occurs in glacial period. However,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river landforms in recent years show that the last glacial river undercutting is more common. Firstly, the traditional model of river terrace formation is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simple tectonic driving model is irrational, and climate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the formation of multi-level and high-difference terraces, a single climate change can not drive the formation of multi-level and high-difference terraces. Crustal uplift is often a necessary factor, and climate change is a key factor in the formation of river terraces. Secondly, through previous research cases, three models of river down-cutting behavior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responding to climate change were summarized. (1) the high instability of climate caused large-scale flood events to drive the rapid down-cutting of rivers. 2) the rapid uplift of gas in the region. The high frequency fluctuating superimposed tectonic uplift drives the river to cut down. (3) the sea level in the coastal plain area drops sharply and drives the river to cut down. These three models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response of the last glacial fluvial system to short-scale high-frequency climate change and in judging the origin of river terraces.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
【基金】:內蒙古國土資源廳2014年地質遺跡保護專題“內蒙古巴彥淖爾狼山晚更新世(Qp3)以來構造運動及其環(huán)境效應研究”(BSZFCG2015-HW-00403)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工作項目“金沙江流域河谷區(qū)第四紀地質環(huán)境調查”(12120114001501)
【分類號】:P5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東興,吳桑云,郁彰;末次冰期以來黃河變遷[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3年02期
2 李從先,張桂甲;末次冰期時存在入海的長江嗎?[J];地理學報;1995年05期
3 劉錫清;末次冰期陸架古環(huán)境新說——《陸架沙漠化》一書評介[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1997年02期
4 葉瑋,董光榮,袁玉江,馬英杰;新疆伊犁地區(qū)末次冰期氣候的不穩(wěn)定性[J];科學通報;2000年06期
5 胡思輝,袁勝元;黃土高原西緣地區(qū)末次冰期氣候不穩(wěn)定事件[J];許昌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6 王運生;黃潤秋;段海澎;韋猛;;中國西部末次冰期一次強烈的侵蝕事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年01期
7 鄭妍;鄭洪波;王可;;末次冰期以來東海內陸架沉積反映的海平面變化[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9期
8 李保生,董光榮,祝一志,李森,任秀生,靳鶴齡,金炯,高尚玉;末次冰期以來塔里木盆地沙漠、黃土的沉積環(huán)境與演化[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命科學 地學);1993年06期
9 黃鎮(zhèn)國,,張偉強,蔡福祥,徐起浩;華南末次冰期盛期最低海面問題[J];地理學報;1995年05期
10 夏東興,劉振夏,吳桑云,崔金瑞;末次冰期黃河解體事件初探[J];海洋與湖沼;1996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黨皓文;翦知nc;成鑫榮;BASSINOT Franck;;西菲律賓海末次冰期以來的濁流沉積及其古環(huán)境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許江;汪衛(wèi)國;毛建利;;福建北部沿海層序地層記錄的末次冰期以來全球海平面變化[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徐建;KUHNT Wolfgang;HOLBOURN Ann;ANDERSEN Nils;;末次冰期以來西太平洋暖池地區(qū)表層海水溫度和氧同位素變化及其古氣候學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十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25屆學術年會——紀念中國古生物學會成立80周年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李徐生;楊達源;房迎山;;末次冰期鄱陽湖風成沙丘及其風塵衍生堆積序列[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5 李彥彥;王建;周曉華;白世彪;曹光杰;;流速斷面法在長江古流量估算中的應用[A];第七屆全國地理學研究生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2年
6 劉強;顧兆炎;劉嘉麒;呂厚遠;儲國強;;湛江湖光巖瑪珥湖沉積物有機碳同位素記錄的末次冰期以來植被演化與古氣候古環(huán)境變化的響應關系[A];2001年全國沉積學大會摘要論文集[C];2001年
7 黨心悅;楊歡;謝樹成;;末次冰期以來渭南黃土類脂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古氣候意義[A];中國古生物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張平中;Kathleen R.Johnson;陳發(fā)虎;B.Lynn Ingram;Hai Cheng;龐福順;;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帶石筍記錄的末次冰期亞洲季風變化[A];高分辨記錄與同位素技術在環(huán)境變化研究中的應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何瀟;李清;李廷勇;王建力;王昕亞;林玉石;張美良;;重慶地區(qū)末次冰期短尺度氣候變化的高分辨石筍記錄[A];全國第十一屆洞穴大會學術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中國文物報社總編輯 曹兵武;馬年說馬:懷念馬[N];光明日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葛倩;晚末次冰期以來南海古環(huán)境和古氣候記錄[D];中國地質大學;2010年
2 管清玉;末次冰期旋回氣候高度不穩(wěn)定性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3 鐘艷霞;末次冰期以來黃土高原西部地區(qū)環(huán)境變化的黃土有機地球化學記錄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4 陳安東;云南大理點蒼山末次冰期冰川地貌與冰磧物特征及其發(fā)育時代[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5 侯紅明;末次冰期以來南沙海區(qū)古環(huán)境演變研究[D];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任建武;青海天峻木里凍土區(qū)末次冰期以來的氣候變化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2 徐傳奇;贛北地區(qū)末次冰期粉塵沉積記錄的古氣候演化信息[D];江西師范大學;2016年
3 于濤;末次冰期北京西山黃土中高分辨率的植被演化過程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4 劉維明;川西高原黃土記錄的末次冰期氣候變化[D];蘭州大學;2008年
5 高志遠;四川螺髻山末次冰期與環(huán)境演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3年
6 許善洋;靖遠黃土記錄的末次冰期旋回氣候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09年
7 于英鵬;沙漠邊緣末次冰期旋回黃土記錄的地球化學特征及其環(huán)境意義[D];蘭州大學;2011年
8 賈玉芳;末次冰期以來鄱陽湖沙山沉積及其環(huán)境意義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類延斌;江河源區(qū)希門錯巖芯記錄的末次冰期以來的環(huán)境變化[D];蘭州大學;2006年
10 張賢芳;蘇北里下河地區(qū)末次冰期中晚期氣候與環(huán)境演變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19445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944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