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板塊運動對中國大陸巖石圈底部地幔對流速度場和水平剪切應力場的影響
本文選題:地幔對流 + 板塊運動; 參考:《地學前緣》2017年05期
【摘要】:筆者建立了基于地震層析成像的熱地幔對流模型,并分別計算了有、無地表板塊運動約束下的中國大陸巖石圈底部的地幔對流速度場和水平剪切應力場。結果表明,歐亞板塊運動速度對中國大陸地幔淺部的對流速度場影響較大,而對對流應力場的影響較小。在巖石圈底部(約100km深度),對流速度方向差異基本上達到了50%,幅度差異達到了80%以上,而地幔對流應力場的差異在方向上基本上小于10%、幅度上基本上小于20%。因此,如果僅研究巖石圈底部地幔對流應力場,則可以采用無板塊速度約束的熱對流模型。但如果要研究地幔淺部的對流狀態(tài)和格局,則需要考慮板塊運動速度。
[Abstract]:A thermal mantle convection model based on seismic tomography is established and the mantle convection velocity field and horizontal shear stress field at the bottom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al lithosphere without the constraints of the surface plate movement are calculated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locity of Eurasian plate move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onvective velocity field in the shallow mantle of the Chinese continent, but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 convective stress field. At the bottom of the lithosphere (about 100km depth), the difference of convection velocity direction is basically 50%, the amplitude difference is more than 80%, while the difference of mantle convection stress field is basically less than 10 0 in direction and 20% in amplitude. Therefore, if we only study the convection stress field in the mantle at the bottom of the lithosphere, a thermal convection model without plate velocity constraints can be used. However, if we want to study the convection state and pattern in shallow mantle, we need to consider the velocity of plate motion.
【作者單位】: 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觀測與地球物理成像重點實驗室;
【基金】:科學技術部和財政部地震行業(yè)科研專項“蘆山7.0級地震孕育發(fā)生機理及其影響研究”(201408014)
【分類號】:P54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石耀霖;地幔對流研究的一些新進展[J];地球科學進展;2001年04期
2 李蔭亭;地幔對流的數(shù)值實驗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1986年02期
3 王繩祖,李建國,張宗淳;地幔對流的實驗研究:非立柱狀幔柱和地幔渦旋[J];地震地質;2000年02期
4 F.Albaréde;R.D.vanderHilst;謝曉峰;;可以調和證據(jù)矛盾的新地幔對流模型[J];世界地震譯叢;2002年03期
5 池順良,駱鳴津;對“地幔對流”的幾點質疑[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03年02期
6 傅容珊,冷偉,常筱華;地幔對流與深部物質運移研究的新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年01期
7 劉麗軍;Michael Gurnis;;伴隨數(shù)據(jù)同化方法及其在地幔對流中的應用[J];地學前緣;2010年03期
8 劉漢授 ,蘇賢澤;亞洲的地幔對流構型及殼下應力場[J];地質地球化學;1979年10期
9 黃培華,傅容珊;中國巖石層底面地幔對流狀態(tài)的探討[J];地球物理學報;1983年01期
10 朱岳清,強祖基,馬麗;小尺度地幔對流、殼下應力場與華北地震[J];地震地質;198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懷;朱桂芝;;有限單元法研究全球地幔對流主要影響因素[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周瑤琪;許曉霞;李茹;;超大陸與地幔對流反轉數(shù)值模擬[A];中國古陸塊構造演化與超大陸旋回專題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0年
3 朱濤;馮銳;;三維變粘度地幔對流的理論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十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專集[C];2004年
4 白武明;陳祖安;黃曉葛;;小尺度地幔對流和大陸造山[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斯奇;石耀霖;;觀測約束下的三維全球地幔對流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6 劉敏;李力剛;;幾種全地幔對流的數(shù)學模型[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十五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楊安;黃金水;;相變對金星地幔對流影響的三維數(shù)值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8 張晨;張雙喜;高冰玉;;地幔對流與板塊俯沖的動力學過程模擬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七專題論文集[C];2013年
9 韓立杰;孫荀英;;三維球殼中地幔流動形式及其主要影響因素的探討[A];1995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10 傅容珊;王毅;黃建華;常筱華;;地幔粘滯結構對密度異常驅動地幔對流格局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劉潔;天山上地幔對流與造山運動數(shù)值模擬[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6年
2 楊亭;地幔底部熱化學異常體演化及其對地幔對流格局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3年
3 朱濤;全球地幔對流的數(shù)值模擬及其動力學意義[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4 朱濤;全球變粘度地幔對流與地表板塊運動[D];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楊;俯沖巖石圈形在D“層發(fā)生過鈣鈦礦相變的數(shù)值模擬[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2 王習武;殼幔耦合動力行為的數(shù)值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94413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944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