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性-超基性侵入巖中-大比例尺專題地質填圖實踐——以塔里木板塊東北部坡北巖體為例
本文選題:基性-超基性巖 + 專題地質填圖; 參考:《地質通報》2017年11期
【摘要】:目前,1∶5萬地質填圖規(guī)范中缺少對基性-超基性侵入巖填圖方法的系統(tǒng)總結。以塔里木東北部坡北基性-超基性巖體為例,開展專題地質填圖實踐,在巖體地質、地球物理、遙感和地球化學綜合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科學問題、地質填圖、礦床預測相結合的填圖方法。將坡北基性-超基性巖體作為一個巖漿序列,根據(jù)巖漿性質與含礦性特征劃分為2個巖漿亞序列,5個巖漿單元,分別對應不同的巖性組合。與巖漿亞序列相對應存在2類巖漿礦床,其中賦存銅鎳礦化的巖相主要為橄欖巖相,含磁鐵礦、鈦鐵礦的巖相主要與輝長巖、輝長蘇長巖、輝石巖相有關。從野外踏勘、實測剖面等多個角度探討了基性-超基性侵入巖1∶5萬專題地質填圖的方法,為此類工作提供了有益探索。
[Abstract]:At present, there is a lack of systematic summary of basic-ultrabasic intrusive rock mapping methods in the geological mapping code of 1: 50 000. Taking the basic-ultrabasic rock body on the northeast slope of Tarim as an example, the special geological mapping practice wa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investigation of rock mass geology, geophysics, remote sensing and geochemistry, the scientific problems and geological mapping were established. Mapping method combined with ore deposit prediction. The basic-ultrabasic rock body in north slope is regarded as a magmatic sequenc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gma and ore-bearing,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magmatic subsequences and five magmatic unit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lithologic assemblages. There are two types of magmatic deposits corresponding to the magmatic subseries, in which the copper-nickel mineralized lithofacies are mainly peridotite facies, magnetite bearing facies, and ilmenite lithofacies are mainly related to gabbro, pyroxenite and pyroxene fac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ethod of topic-geological mapping of the basic-ultrabasic intrusive roc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field exploration and measured profiles, which provides a useful exploration for this kind of work.
【作者單位】: 長安大學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西部礦產資源與地質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土資源部巖漿作用成礦與找礦重點實驗室;
【基金】: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侵入巖1∶5萬專題地質填圖試點及新方法填圖試點》(編號:DD20160123-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阿拉善地塊南緣北大山幔源巖漿成巖成礦機制研究》(批準號:41672064)
【分類號】:P588.12;P62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達;吳淦國;劉文燦;;美國大學地質填圖教育的特點與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8年06期
2 劉鳳山;胡道功;;歐美國家地質填圖的理念、管理與戰(zhàn)略[J];地質通報;2009年10期
3 趙衛(wèi)東;;地質填圖工作的幾點體會[J];科技創(chuàng)新與應用;2012年08期
4 張凡;;加拿大國家地質填圖計劃[J];國土資源情報;2012年05期
5 姜作勤;新一代地質填圖所面臨的挑戰(zhàn)[J];中國地質;1996年02期
6 ;國外地質填圖工作的發(fā)展趨勢[J];湖北地礦;1999年03期
7 吳良士;;地質填圖篇(1)[J];礦床地質;2014年01期
8 袁艷斌,吳沖龍,李偉忠;面向野外地質填圖的空間實體對象表達[J];地球科學;2001年02期
9 鄭貴洲,周順平;計算機輔助區(qū)域地質填圖[J];地礦測繪;2002年01期
10 杜國銀;區(qū)域地質填圖項目評價[J];資源·產業(yè);2002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達;;美國大學地質填圖教育的一些啟示[A];“中國區(qū)域地質調查歷史的回顧暨紀念丁文江先生誕辰12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2 ;開展現(xiàn)代地質填圖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與示范[A];2008年度中國地質科技新進展和地質找礦新成果資料匯編[C];2008年
3 張達;;美國大學地質填圖教育的一些啟示[A];地質學史論叢(5)[C];2009年
4 范正國;方延堯;喬春貴;宋正范;;物化遙方法在覆蓋廣布區(qū)1:25萬地質填圖中的應用[A];地球物理調查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5 李家熙;;我國典型地區(qū)氡地質填圖計劃——1998年度云南省個舊地區(qū)氡地質填圖[A];中國地質科學院“九五”科技成果匯編[C];2001年
6 劉菁華;曾紹發(fā);田鋼;;利用航空放射性能譜測量進行地質填圖的單元劃分[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2002——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張貴山;溫漢捷;胡瑞忠;裘俞卓;;閩東南基性巖脈形成的構造應力場地質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十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8 張貴山;溫漢捷;胡瑞忠;裘愉卓;楊光樹;樊海峰;于文修;;閩東南晚中生代基性巖脈元素地球化學特征[A];2004年全國巖石學與地球動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9 梁月明;張文斌;;航空γ能譜資料在地質填圖中的應用[A];地球物理調查與資源環(huán)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劉菁華;王祝文;田鋼;;伽馬能譜測量在淺覆蓋區(qū)地質填圖中的應用[A];200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本報駐河南記者站記者 周強;地質填圖亟待從“二維”走向“三維”[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2 陶雪琴;“我們一定會再來的”[N];中國礦業(yè)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鐘清;區(qū)域重力資料在地質填圖中的邊界定位問題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曉荔;攀西地區(qū)含礦基性—超基性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成礦作用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李浩然;攀西地區(qū)基性—超基性巖巖石地球化學特征及巖漿演化過程分析[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3 劉陽;大渡河金成礦帶基性—超基性脈巖形成時代及成因探討[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4 楊帥;數(shù)子地質填圖技術探討及其在戰(zhàn)備村幅區(qū)域地質調查中的應用[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5年
5 張迅;AMT在龍門山北段三堆地區(qū)地質填圖中的應用[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6 鄭翔;數(shù)字地質填圖建模技術方法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5年
7 寧洪濤;伽瑪能譜低能譜段地質填圖方法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6年
8 嚴楓;1:5萬數(shù)字地質填圖及某些問題的探討[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9 安源;遙感數(shù)字圖像處理技術在地質填圖中的應用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10 馮士信;區(qū)域地質填圖實習軟件中實測剖面圖生成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西北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88528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885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