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實時矢量剪切的三維地質(zhì)體模型序貫剖面可視分析方法
本文選題:三維地質(zhì)體模型 + 矢量剪切 ; 參考:《巖土力學》2017年05期
【摘要】:三維地質(zhì)模型是地質(zhì)結構、成分、構造和地質(zhì)數(shù)據(jù)在三維可視化空間的有效載體。而基于矢量剪切技術的地質(zhì)切片,可以直接從三維地質(zhì)體模型上快速提取縱橫交錯的虛擬地質(zhì)剖面,直觀地顯示地下某一位置的地層結構及地質(zhì)構造的空間形態(tài)。但孤立的地質(zhì)剖面不能很好地表征地質(zhì)結構、構造及地質(zhì)現(xiàn)象的空間連續(xù)變化。為此,提出了一種基于實時矢量剪切的三維地質(zhì)體模型的序貫剖面可視分析方法。運用基于多線程的實時矢量剪切技術,分別完成每個虛擬剖面的地質(zhì)結構、構造和屬性特征的布爾運算,生成具有空間拓撲結構和屬性特征的可視化地質(zhì)切片;依次生成整個地質(zhì)體模型的多組序貫剖面,最終實現(xiàn)對三維地質(zhì)模型的結構進行連續(xù)、動態(tài)顯示。通過定制界面進行掃描方向、線程、剖面幀數(shù)等參數(shù)的控制,具有很好的靈活性、可控性和自動化程度,實現(xiàn)了對三維地質(zhì)模型的實時、多角度序貫剖面的動態(tài)掃描,使得地質(zhì)空間可視化分析更加直觀、高效、靈活。
[Abstract]:3D geological model is an effective carrier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geological data in 3D visualization space. The section based on vector shear technology can be used to extract the vertical and intersected virtual geological sections directly from the 3D geological body model, which can directly display the stratigraphic structure and the spatial form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a certain position of the underground. But the isolated geological profile can not well represent the spatial continuous vari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structure and geological phenomena. For this reason, a method of sequential profile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real time vector shearing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real-time vector shearing technology based on multi-thread is used to complete the Boolean operations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structure and attribute features of each virtual section, respectively, and to generate the visual geological slices with spatial topological structure and attribute characteristics. Multiple sequential sections of the whole geological model are generated in turn,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3D geological model is displayed continuously and dynamically. By customizing the interface to control the parameters such as scanning direction, thread, section frame number and so on, it has good flexibility, controllability and automation, and realizes the dynamic scanning of 3D geological model in real time and multi-angle sequential section. The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geological space is more intuitive, efficient and flexible.
【作者單位】: 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計算機學院;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智能地學信息處理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南陽理工學院軟件學院;
【基金】:國家高技術研究發(fā)展計劃(863計劃)(No.2012AA1214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No.41172300) 武警黃金地質(zhì)研究所合作項目(WJHY2016-03)~~
【分類號】:P62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幸;黃臨平;劉艷陽;;三維地質(zhì)實體建模研究進展[J];科技廣場;2007年05期
2 凌毅平;程夏勝;;三維地質(zhì)可視化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能源技術與管理;2007年06期
3 張昌新;三維地質(zhì)圖的制作[J];鐵路航測;1994年03期
4 方海東,施斌,吳振君;潤揚長江公路大橋三維地質(zhì)分析[J];上海地質(zhì);2001年S1期
5 王李管;何昌盛;賈明濤;;三維地質(zhì)體實體建模技術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J];金屬礦山;2006年02期
6 侯衛(wèi)生;吳信才;劉修國;;基于線框單元體的三維閉合地質(zhì)塊體構建方法[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07年05期
7 王劍波;斯小君;華錫宏;胡根興;張國光;;杭州城市三維地質(zhì)結構特征介紹[J];浙江國土資源;2011年03期
8 沈妍;;石油勘探三維地質(zhì)構造建模技術研究[J];中國石油和化工標準與質(zhì)量;2014年08期
9 劉勁松,許云,烏達巴拉;用于油藏描述的三維地質(zhì)體剖分及體積計算方法[J];現(xiàn)代地質(zhì);1997年02期
10 宋仁波;王細元;王月香;李文慧;;基于GIS協(xié)同AutoCAD和Google SketchUp的三維地質(zhì)建模方法研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李超嶺;李豐丹;呂霞;劉暢;劉園園;;三維地質(zhì)圖建模與編制一體化技術方法[A];中國地質(zhì)學會201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S07第六屆全國地質(zhì)制圖與地理信息學術交流會分會場[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于德福 段金平;全球首個特大城市三維可視地質(zhì)信息系統(tǒng)問世[N];地質(zhì)勘查導報;2007年
2 段金平;北京智能化三維地質(zhì)信息系統(tǒng)問世[N];中國改革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竇濤 孫宇浩 段金平;締造“理想城市”[N];中國礦業(yè)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花衛(wèi)華;多約束下復雜地質(zhì)模型快速構建與定量分析[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0年
2 鄒偉;三維地質(zhì)勘查軟件核心技術研究與實現(xiàn)[D];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嵐;基于IDL的三維地質(zhì)勘查建模方法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5年
2 徐亞杏;城市三維地質(zhì)數(shù)據(jù)管理及建模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5年
3 李博;基于ActiViz.NET的三維地質(zhì)體可視化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xiàn)[D];云南大學;2013年
4 文學東;基于三棱柱的三維地質(zhì)體建模與可視化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05年
5 朱榮躍;礦山工程三維地質(zhì)可視化建模分析及應用[D];吉林大學;2014年
6 王靜;基于QuantyView和多源數(shù)據(jù)的滑坡體三維地質(zhì)建模技術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2013年
7 王紹剛;三維地質(zhì)體模型的建立與可視化系統(tǒng)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5年
8 王小勇;三維地層建模與可視化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1年
9 武百超;基于類三棱柱的三維地質(zhì)體建模與可視化系統(tǒng)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7年
10 張宏嘉;本溪—集安地區(qū)三維地質(zhì)結構重磁電綜合解釋[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8300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830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