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zhì)論文 >

俯沖帶深部碳循環(huán):問題與探討

發(fā)布時間:2018-03-20 04:19

  本文選題:深部碳循環(huán) 切入點:俯沖帶 出處:《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碳循環(huán)可以分為地球表層短周期的地表碳循環(huán)和地球內(nèi)部長周期的深部碳循環(huán)。地球的碳90%以上是賦存在固體地球內(nèi)部,因此深部碳循環(huán)研究對于探討地表碳循環(huán)過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較深入地探討了俯沖帶深部碳循環(huán)研究的現(xiàn)狀和問題。目前俯沖帶深部碳循環(huán)研究關鍵的科學問題包括:(1)俯沖帶變質(zhì)過程中含碳物質(zhì)相的轉(zhuǎn)變,(2)俯沖帶脫碳機制,(3)俯沖帶深部碳循環(huán)和地幔交代作用。俯沖帶變質(zhì)過程中含碳物質(zhì)相的轉(zhuǎn)變是深部碳循環(huán)研究的最基本問題,將是深部碳進一步研究的重點。俯沖帶脫碳機制主要包括純變質(zhì)反應脫碳、流體溶解脫碳(流體滲透作用)、熔融作用脫碳和氧化還原反應脫碳4個方面,這是目前深部碳循環(huán)研究的前沿領域。俯沖帶深部碳循環(huán)研究對于探討地幔不均一性以及地幔交代過程都具有重要研究意義。
[Abstract]:The carbon cycl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urface carbon cycle of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earth's surface and the deep carbon cycl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with a long period. More than 90% of the earth's carbon is located in the solid earth's interior. Therefore, the study of deep carbon cycl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surface carbon cyc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deep carbon cycle research in subduction zone are discussed in depth. The key science of deep carbon cycle research in subduction zone at present is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problems include: 1) the transformation of carbonaceous phase during metamorphism of the subduction zone and 2) the mechanism of decarbonization in the subduction zone, I. e) the deep carbon cycle and mantle metasomatism in the subduction zon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arbonaceous material phase during the metamorphism of the subduction zone is the most basic problem in the study of the deep carbon cycle. The mechanism of decarbonization in subduction zone mainly includes pure metamorphic reaction decarbonization, fluid solution decarbonization (fluid permeation, melting decarbonization and redox reaction decarbonization). The study of the deep carbon cycle in the subduction zon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mantle heterogeneity and mantle metasomatism.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2010400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項目(2015CB856105)
【分類號】:P5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政,邵喜彬;全球俯沖帶形態(tài)特征研究[J];東北地震研究;2004年03期

2 閔慧;任建業(yè);高金耀;左玉山;;南海北部古俯沖帶的位置及其對南海擴張的控制[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0年04期

3 臧紹先,吳忠良,寧杰遠;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下俯沖帶的應力狀態(tài)及其深部形變[J];地球物理學報;1992年05期

4 宋茂雙,,謝鴻森,徐有生;俯沖帶熱結(jié)構的影響因素及其研究意義[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1995年04期

5 臧紹先,寧杰遠;西太平洋俯沖帶的研究及其動力學意義[J];地球物理學報;1996年02期

6 鄧鶴鳴;蘇根利;李和平;代立東;孟憲武;;俯沖帶中水流體的化學性質(zhì)研究進展[J];礦物巖石地球化學通報;2006年02期

7 侯廣順;李英杰;;俯沖帶環(huán)境物質(zhì)運移的地球化學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14期

8 周留煜;;大洋板塊俯沖帶角度的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自然科學.醫(yī)學版);2012年01期

9 姜輝;鄧志輝;高祥林;陳梅花;楊竹轉(zhuǎn);;日本俯沖帶地震發(fā)生過程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7期

10 Evgenii Sharkov;Valentin Eroshenko;孟慶麗;;俯沖帶巖漿生成的熱力學和物理特征[J];世界地質(zhì);1993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斯奇;石耀霖;;喜馬拉雅俯沖帶溫度場二維有限差分法研究[A];慶祝中國力學學會成立50周年暨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7論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寧杰遠;臧紹先;;湯加和日本海俯沖帶深部形變和應力場特征的數(shù)值模擬[A];1999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3 臧紹先;寧杰遠;景志成;;西太平洋俯沖帶流變結(jié)構的研究[A];2000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六屆年會論文集[C];2000年

4 張克亮;魏東平;;基于速度邊界層的俯沖帶運動學熱結(jié)構[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5 劉建華;劉福田;胥頤;劉勁松;;西北太平洋俯沖帶的形貌特征及動力學狀態(tài)探討[A];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7年

6 石耀霖;葛社民;;巴巴多斯俯沖帶增生復合體的熱演化[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7 臧紹先;寧杰遠;徐飛;;俯沖帶深部運動狀態(tài)及應力場的數(shù)值模擬[A];1996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二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6年

8 陶仁彪;張立飛;;低溫俯沖帶還原性含碳流體中的無機碳氫化合物及其地質(zhì)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4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專輯[C];2013年

9 王曙光;寧杰遠;;地幔橄欖石非均勻成核率方程的修正及其對俯沖帶流變結(jié)構的影響[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10 寧杰遠;臧紹先;;日本海俯沖帶的熱結(jié)構及熱源的影響[A];1991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張斌;馬里亞納俯沖帶分段性及其成因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2 姜輝;俯沖帶斷層粘滑運動機制數(shù)值模擬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質(zhì)研究所;2012年

3 段永紅;中國東北西太平洋俯沖帶火山區(qū)地殼上地幔結(jié)構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4 尚繼宏;馬尼拉海溝中北段俯沖帶特征對比及區(qū)域構造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5 劉鑫;西北太平洋俯沖帶構造特征及其對弧前大地震成因的影響[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6 夏瓊霞;大陸俯沖帶變質(zhì)脫水與部分熔融:南大別低溫/超高壓變質(zhì)花崗巖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郝彥春;俯沖帶地震動特性及衰減規(guī)律初步研究[D];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2015年

2 毛偉;俯沖帶熱結(jié)構的動力學模型約束[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6年

3 徐永江;俯沖帶高壓—超高壓變質(zhì)作用中的元素活動性[D];西北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163747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63747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af881***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