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峽及周邊地應力分布規(guī)律與應力積累研究
本文選題:地質工程 切入點:渤海海峽 出處:《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7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為研究渤海海峽及周邊表層、淺表層地應力分布規(guī)律的異同及區(qū)域應力積累程度,以通道中軸線上布設的5個淺鉆水壓致裂數據為基礎,結合收集的周邊區(qū)域深鉆數據,建立了海峽處表層、周邊區(qū)域淺表層應力參數隨深度分布的離散點圖,計算出了各參數與深度的回歸公式,研究表明,Hσ和hσ兩個水平主應力與深度符合線性關系式,HK,hK,aK三個側壓系數與深度符合雙曲關系式,HhK,Hμ,mμ三個比值參數與深度的雙曲線關系不明顯,總體上更接近于線性分布。對比研究表層、淺層的回歸公式發(fā)現,兩者的水平主應力回歸公式差異顯著,側壓系數回歸公式差異較小,比值參數的回歸公式基本一致,揭示基于工程的表層應力測量數據也可以用于脆性地殼的應力積累與地震活動性分析中。分析區(qū)域能量積累狀況,提出對于mμ0.7的淺部逆斷點,需結合Hμ的值綜合確定其能量積累程度;測點的Hμ,mμ值綜合研究后認為渤海海峽19個表層測點及周邊86%的淺層測點處于中低水平的應力積累中,地殼穩(wěn)定性高;京津唐地區(qū)的部分測點應力積累水平較高,地殼穩(wěn)定性差,需要密切關注,但對跨海通道工程的影響不大。取得的認識對環(huán)渤海區(qū)的構造應力場、斷裂活動性研究及通道工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ground stress distribution law and the degree of regional stress accumulation in the Bohai Strait and its surrounding surface and shallow surface layer, based on the 5 shallow drilling hydraulic fracturing data arranged on the axis of the channel, the paper combines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deep drilling in the peripheral area. In this paper, the scattered plot of stress parameters with depth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the strait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is established, and the regression formulas between the parameters and the depth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yperbol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hree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s and the depth of the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and depth is not obvious, and the hyperbol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s and the depth of the HhKU H 渭 m 渭 is not obvious. Comparing the surface layer and shallow layer regression formula, we find tha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n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regression formula, the difference of lateral pressure coefficient regression formula is small, and the regression formula of ratio parameter is basically the same. It is revealed that the surface stress measurement data based on engineering can also be used in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seismic activity analysis of brittle crust. The energy accumulation in the region is analyzed, and the shallow inverse fracture point of m 渭 0.7 is proposed. The energy accumulation degree should be determined by combining the value of H 渭 with that of H 渭 m 渭,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19 surface measuring points in the Bohai Strait and 86% in the surrounding shallow layer are in the middle and low level of stress accumulation and the crustal stability is high after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H 渭 m 渭 value of the measuring point. In the Beijing-Tianjin-Tangshan area, the stress accumulation level is relatively high and the crustal stability is poor, which requires close attention, but it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 cross-sea passage engineering. The obtained knowledg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around the Bohai Sea. The study of fault activit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hannel engineering hav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地球科學學院;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海洋礦產資源評價與探測技術功能實驗室;
【基金】:大陸架科學鉆探項目(GZH201100202) 中國地質調查局項目(GZH201200504)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13CB429700)~~
【分類號】:P6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譚成軒;胡秋韻;張鵬;豐成君;秦向輝;;日本M_W9.0級大地震前后華北和東北地區(qū)現今構造應力作用調整過程與研究意義探討[J];地學前緣;2015年01期
2 張鵬;豐成君;孫煒峰;楊海雨;譚成軒;;金州斷裂帶北段深孔地應力測量及其活動性[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4年10期
3 李兵;郭啟良;王建新;胡秀宏;丁立豐;許俊閃;;蒙山斷裂地應力特征及其穩(wěn)定性分析[J];巖土力學;2014年S2期
4 秦向輝;張鵬;豐成君;孫煒鋒;譚成軒;陳群策;彭有如;;北京地區(qū)地應力測量與主要斷裂穩(wěn)定性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14年07期
5 王成虎;宋成科;郭啟良;張彥山;丁健民;;利用原地應力實測資料分析蘆山地震震前淺部地殼應力積累[J];地球物理學報;2014年01期
6 黃祿淵;楊樹新;崔效鋒;陳群策;姚瑞;;華北地區(qū)實測應力特征與斷層穩(wěn)定性分析[J];巖土力學;2013年S1期
7 王艷華;崔效鋒;胡幸平;謝富仁;;基于原地應力測量數據的中國大陸地殼上部應力狀態(tài)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2年09期
8 王成虎;張彥山;郭U_良;趙仕廣;;工程區(qū)地應力場的綜合分析法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1年10期
9 徐杰;周本剛;計鳳桔;高祥林;呂悅軍;王明明;陳國光;;渤海地區(qū)新構造格局[J];石油學報;2011年03期
10 王成虎;郭U_良;侯硯和;蘭曉雯;;地下水封油庫場址地應力場及工程穩(wěn)定性分析研究[J];巖土工程學報;2010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敏;基于聲波測井信息的地應力分析與裂縫預測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MENG Wen;GUO Changbao;ZHANG Yongshuang;DU Yuben;ZHANG Min;BAO Linhai;ZHANG Peng;;In 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in the Lhasa Terrane,Tibetan Plateau,China[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16年06期
2 安張輝;詹艷;陳小斌;姜峰;高悅;;滑動自相關方法在地電阻率觀測資料分析中的應用初探[J];地震地質;2016年04期
3 趙鐵虎;齊君;梅賽;高小惠;馮京;李攀峰;;渤海海峽跨海通道地質條件調查與分析[J];科技導報;2016年21期
4 王恩營;劉度;廉有軒;;豫西白坪滑動構造帶地應力數值模擬分析[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年06期
5 易桂喜;龍鋒;Amaury Vallage;Yann Klinger;梁明劍;王思維;;2013年蘆山地震序列震源機制與震源區(qū)構造變形特征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16年10期
6 王慶武;巨能攀;黃健;杜玲麗;張陳羊;;桑珠嶺特長隧道初始地應力場反演分析[J];科學技術與工程;2016年25期
7 牛樹銀;張福祥;陳超;王法崗;張建珍;孫愛群;馬寶軍;龐其清;牛平山;;河北陽原侯家窯斷層的幾何學與運動學及動力學[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16年03期
8 王冰潔;徐長貴;吳奎;張如才;鄭_g;宛良偉;;遼東灣坳陷LX油田淺層特稠油藏成藏過程及模式[J];現代地質;2016年03期
9 張美玲;牟立偉;藺建華;;地層主應力綜合計算方法及其在套損預測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6年03期
10 曹慧靜;崔效鋒;樊文杰;;依據斷層摩擦準則估算的地殼主應力量值關系式及其參數分析[J];地震地質;2016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宋金輝;什邡氣田蓬萊鎮(zhèn)組井壁穩(wěn)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2 唐穎娜;青西地區(qū)白堊系下溝組裂縫發(fā)育特征與描述[D];長江大學;2016年
3 王成龍;克深構造井壁穩(wěn)定性的力學分析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14年
4 王臣;伊朗某區(qū)塊地層三壓力剖面的建立及應用[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3年
5 王英;低滲透油田開發(fā)調整技術對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2年
6 吳彥君;三塘湖盆地牛圈湖油田儲層地應力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豐成君;張鵬;孫煒鋒;譚成軒;;北京昌平十三陵鉆孔地應力測量與實時監(jiān)測在斷層活動危險性分析中的應用探討[J];地球學報;2014年03期
2 FANG LiHua;WU JianPing;WANG WeiLai;Lü ZuoYong;WANG ChangZai;YANG Ting;CAI Yan;;Relocation of the mainshock and aftershock sequences of M_S7.0 Sichuan Lushan earthquake[J];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年Z2期
3 張鵬;秦向輝;豐成君;孫煒鋒;譚成軒;;郯廬斷裂帶山東段深孔地應力測量及其現今活動性分析[J];巖土力學;2013年08期
4 豐成君;陳群策;譚成軒;吳滿路;秦向輝;孟文;;龍門山斷裂帶東北段現今地應力環(huán)境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3年03期
5 殷海濤;甘衛(wèi)軍;黃蓓;肖根如;李杰;朱成林;;日本M9.0級巨震對山東地區(qū)地殼活動的影響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5期
6 曾佐勛;王杰;;蘆山地震:一個成功的中期預測案例[J];地學前緣;2013年03期
7 李德威;陳桂凡;陳繼樂;郝海健;;地震預測:從蘆山地震到大陸地震[J];地學前緣;2013年03期
8 王衛(wèi)民;郝金來;姚振興;;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地震震源破裂過程反演初步結果[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4期
9 石耀霖;張貝;張斯奇;張懷;;地震數值預報[J];物理;2013年04期
10 秦向輝;陳群策;譚成軒;安其美;吳滿路;豐成君;;龍門山斷裂帶西南段現今地應力狀態(tài)與地震危險性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3年S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陳超;邊臺油田潛山油藏天然裂縫預測方法研究[D];大慶石油大學;2006年
2 慈建發(fā);鉆前井壁力學穩(wěn)定性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5年
3 李毓;現今地應力場特征與評價——以川西坳陷中部侏羅系為例[D];成都理工大學;2004年
4 劉之的;碳酸鹽巖地層井壁穩(wěn)定性測井評價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學院;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崔篤信;胡亞軒;王文萍;朱桂芝;;海原斷裂帶庫侖應力積累[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2 Barun Prosad Pal;劉曉輝;丁旭初;陳彭年;;有限矩形斷層附近的應力積累[J];地震地質譯叢;1982年02期
3 萬永革;沈正康;曾躍華;盛書中;;青藏高原東北部的庫侖應力積累演化對大地震發(fā)生的影響[J];地震學報;2007年02期
4 余懷忠;程佳;萬永革;;加卸載響應比與震前應力積累模式研究[J];地震學報;2010年05期
5 吳晶;太齡雪;高原;石玉濤;焦明若;;遼寧岫巖M_S5.9地震前應力積累的討論[J];地震;2009年03期
6 榮代潞,賀玉亭,金銘,蔣續(xù)媛,高中強;震源區(qū)的斷層構造與震源應力積累過程關系的實驗研究[J];西北地震學報;1987年04期
7 馬勝利;繆阿麗;黃元敏;;應力擾動對斷層摩擦聲發(fā)射活動影響的實驗研究[J];西北地震學報;2011年01期
8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余懷忠;沈正康;尹祥礎;;震前應力積累模式與加卸載響應比臨界敏感性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余懷忠;程佳;萬永革;;震前應力積累與加卸載相應比預測效力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3 余懷忠;萬永革;尹祥礎;;大震發(fā)生前加卸載響應比變化與應力積累模式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許俊閃;;俯沖板塊區(qū)域應力積累的礦物流變學約束[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十專題論文集[C];2013年
5 鄭文卿;王慧玉;吳劍奇;王進寶;;地震動力學原理與方法簡介[A];1993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3年
,本文編號:157211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72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