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北瀘沽湖沉積記錄的晚全新世氣候環(huán)境變化及其全球聯(lián)系
本文關鍵詞: 晚全新世 印度夏季風 瀘沽湖 水文氣候 中世紀暖期 出處:《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2015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晚全新世特別是最近2000年的氣候變化對于理解全球氣候動力學機制非常重要;诖弥笜说臏囟戎亟ㄓ涗洷砻,最近2000年來北半球溫度在百年尺度上表現(xiàn)出大體一致的變化特征,包括中世紀暖期、小冰期和近代變暖時期等典型時期。相較于溫度變化的一致性,最近2000年典型時期全球水文氣候表現(xiàn)出顯著的區(qū)域差異。為了更好地理解區(qū)域水文差異及其驅動機制,需要更多的高分辨率、定年良好的覆蓋最近2000年的水文氣候重建記錄。亞洲夏季風帶來的降水變化對東亞和南亞大多數(shù)地區(qū)人民生活和社會經濟具有重要影響。因此,理解亞洲夏季風變化動力學機制以及預測未來亞洲季風區(qū)降水變化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十年來,學者對晚全新世亞洲夏季風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但是對最近2000年典型時期的亞洲夏季風水文氣候空間變化特征了解地仍然不完全。滇西北地區(qū)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夏季主要受印度季風影響,印度季風帶來的降水占該區(qū)年降水的80%以上。該區(qū)廣泛發(fā)育斷陷湖泊,近幾十年,學者主要利用湖泊沉積物對全新世氣候變化進行了很多研究,但是高分辨率、定年良好的晚全新世氣候重建記錄相對較少。瀘沽湖位于云南西北,因其水深、湖泊面積大、人類影響相對較弱,而成為古氣候和古環(huán)境研究的良好點位。本研究以滇西北-川西南交界湖泊瀘沽湖為研究對象。首先,綜合運用210Pb、137Cs、以及AMS 14C等多種定年手段,建立了瀘沽湖沉積巖芯可靠的年代學模型;其次,在可靠的年代學模型基礎上,采用多代用指標(包括粒度、TOC、C/N比、碳酸鹽、磁化率、燒失量等)研究方法,并結合代用指標的氣候環(huán)境意義解釋,重建了瀘沽湖流域最近2900年以來氣候環(huán)境變化歷史;再次,通過和滇西北地區(qū)其他湖泊記錄對比研究,獲得了滇西北地區(qū)最近2000以來氣候環(huán)境變化歷史;最后,通過開展大尺度水文氣候變化對比研究,獲得了最近2000年典型時期亞洲季風區(qū)水文氣候空間變化特征,并和大尺度氣候要素對比,初步確定了典型時期亞洲季風區(qū)水文氣候變化差異的原因。本論文獲得以下初步成果和結論:(1)通過綜合兩個137Cs和四個14C年代控制點,并對14C年代進行系統(tǒng)校正,建立了瀘沽湖沉積巖芯可靠的年代學模型,結果表明Lugu12-1-3沉積巖芯覆蓋最近2900年,分辨率約為23 yr/cm,可探討數(shù)十年到百年尺度上的氣候環(huán)境變化。(2)瀘沽湖沉積巖芯多代用指標研究結果表明,最近2900年以來瀘沽湖地區(qū)經歷了顯著的百年尺度干濕轉換,包括兩次顯著干旱時期,分別對應于750~1167 AD和1733 AD至今,以及兩次相對濕潤時期,分別對應于898BC~750 AD和1167~1733 AD。(3)瀘沽湖沉積巖芯磁化率、TOC等多代用指標清楚地記錄到最近100多年以來,瀘沽湖流域土壤侵蝕加劇,人類活動顯著加強。(4)通過和洱海沉積物代用記錄(包括花粉含量、Rb/Sr比、TOC、以及粒度等),以及程海歷史文獻、階地研究進行對比表明,最近2000年來滇西北地區(qū)氣候呈現(xiàn)出中世紀時期和最近100~200年暖干,小冰期時期冷濕的特征。(5)通過大尺度區(qū)域水文氣候對比研究表明,中世紀暖期和最近100~200年氣候干旱,小冰期相對濕潤的氣候特征在印度季風區(qū)大多數(shù)地方(包括中國南方、南海、中國西南、青藏高原南部和東南部、印度東北和喜馬拉雅山地區(qū)、阿曼南部、以及赤道東非地區(qū))得到體現(xiàn)。與此同時,東亞季風區(qū)最近2000年水文氣候記錄研究表明,中世紀暖期和最近100~200年東亞季風區(qū)很多地方(比如中國中北部、中國東北、以及日本中北部等)氣候相對濕潤,小冰期氣候干旱。(6)最近2000年來特別是典型時期,如中世紀暖期、小冰期和最近100~200年,亞洲季風區(qū)水文氣候表現(xiàn)出顯著的異步變化特征,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對應于熱帶印度洋-太平洋海溫變化及其引起的相關海氣耦合過程變化,以及赤道輻合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平均位置的南北移動。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地球環(huán)境研究所)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53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陽小成;滬沽湖的水生植被[J];重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1993年02期
2 黃榮輝,顧雷,徐予紅,張啟龍,吳尚森,曹杰;東亞夏季風爆發(fā)和北進的年際變化特征及其與熱帶西太平洋熱狀態(tài)的關系[J];大氣科學;2005年01期
3 于洋;張民;錢善勤;李大命;孔繁翔;;云貴高原湖泊水質現(xiàn)狀及演變[J];湖泊科學;2010年06期
4 沈吉,楊麗原,羊向東,R.Matsumoto,童國榜,朱育新,張振克,王蘇民;全新世以來云南洱海流域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的湖泊沉積記錄[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4年02期
5 周亞利;鹿化煜;J.A.Mason;苗曉東;J.B.Swinehart;R.J.Goble;;渾善達克沙地的光釋光年代序列與全新世氣候變化[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8年04期
6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1972年01期
7 蔡怡;李海;張人禾;;熱帶印度洋海溫異常與ENSO關系的進一步研究[J];氣象學報;2008年01期
8 王成林,鄒力;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年際變率及其與ENSO的相關性[J];熱帶氣象學報;2004年02期
9 周聰;金華;蔣曄;馮明章;;四川省瀘沽湖植被類型多樣性及其保護對策[J];四川林業(yè)科技;2010年01期
10 武健偉,魯瑞潔,趙廷寧;中世紀暖期的中國東部沙地[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4年01期
,本文編號:15498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549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