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若爾蓋泥炭地孢粉記錄的全新世以來植被和環(huán)境變化
本文關鍵詞: 孢粉 燒失量 植被變化 全新世 若爾蓋 青藏高原 出處:《蘭州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青藏高原東部受到亞洲夏季風的主要影響,形成發(fā)育高寒草甸、山地針葉林和溫帶草原植被的生態(tài)過渡帶,對氣候變化響應非常敏感。本文以青藏高原東部若爾蓋盆地南部紅原泥炭ZB10-C9巖芯(長668 cm)為研究對象,采用燒失量、巖性沉積特征和孢粉化石組合分析,利用17個AMS14C年代數(shù)據(jù)在Bacon模型建立的可靠年代序列下,重建了~11.4 ka BP以來青藏高原東北部若爾蓋盆地紅原泥炭周邊山地植被變化以及泥炭區(qū)域氣候變化歷史。獲得了以下主要認識:(1)鉆孔巖性和燒失量結果顯示:11.4-10.6 kaBP,沉積物巖性為粘土-泥炭,沉積環(huán)境從淺湖相沉積逐漸過渡為泥炭沉積;有機質含量很低,干密度較大,平均約0.6 g/cm3;距今10.6 ka以來,沉積環(huán)境為穩(wěn)定的泥炭沉積,有機質含量較高,干密度較低,碳沉積速率先增加后減小(平均約49.8 gC/m2/yr),明顯高于同時期北方大部分的泥炭沉積。其中,有機質含量在10.6-3.9 ka BP最高(約60-80%);指示泥炭分解程度和濕度的干密度在9.6-6.3kaBP最低,6.3kaBP后逐漸上升(平均約0.12g/cm3),指示了在9.6-6.3kaBP階段研究區(qū)氣候較為濕潤,6.3 kaBP以來逐漸變干。3.9 kaBP年以來,有機質含量、碳沉積速率指標均表現(xiàn)出較大波動,干密度波動增加,綜合表明此階段區(qū)域環(huán)境不穩(wěn)定且有變干趨勢。(2)鉆孔孢粉分析結果顯示:11.4-10.6 kaBP,以云杉(Picea)為主的木本花粉含量很高(約40%),指示研究區(qū)周圍山地的植被狀況,表明在較大的花粉源區(qū)內發(fā)育云杉林:;距今10.6 ka以來,典型的泥炭沉積環(huán)境下孢粉沉積源區(qū)縮小,孢粉組合反映了研究區(qū)的區(qū)域植被狀況。云杉花粉含量在早中全新世(9.6-3.9 kaBP)較高(5%-30%),6.3 kaBP達到峰值后逐漸下降。云杉花粉的含量變化指示了研究區(qū)的溫度變化,根據(jù)云杉花粉含量變化可以得出早中全新世研究區(qū)為森林-高山草甸生態(tài)區(qū),溫度較高,之后呈現(xiàn)下降趨勢。3.9 kaBP以來,孢粉組合中木本花粉減少,莎草科(Cyperaceae)花粉含量下降,蒿屬(Artemisia)等菊科花粉含量增加,指示了晚全新世高寒草甸的退化趨勢。綜合分析若爾蓋盆地ZB10-C9巖芯燒失量、巖性變化特征和孢粉組合指標數(shù)據(jù),結果表明:11.4-10.6 kaBP,研究區(qū)粘土-泥炭沉積中木本花粉含量很高,指示研究區(qū)周圍山地的植被狀況,表明在較大的花粉源區(qū)內發(fā)育云杉林;泥炭于9.6 kaBP穩(wěn)定發(fā)育。研究區(qū)早中全新世(9.6-3.9 kaBP)為溫暖濕潤氣候,處于亞洲夏季風最強盛階段和氣候適宜期。3.9 ka BP以來,研究區(qū)環(huán)境波動變干,高寒草甸呈現(xiàn)退化趨勢。這一研究結果與近年來我國南方石筍記錄的古季風歷史、北半球夏季太陽輻射變化和其他大尺度邊界條件(包括海表溫度和海平面)一致,可能指示了太陽輻射影響和控制了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qū)的氣候變化和生態(tài)演替。其中,中全新世之后的氣候冷干與太陽輻射下降和夏季風減弱有密切聯(lián)系。研究區(qū)晚全新世泥炭和植被的小幅高頻波動,指示了高寒植被過渡帶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對溫度、降水等氣候條件非常敏感。本研究中以云杉花粉為代表的木本植物變化曲線記錄了 8.2kaBP、5.5kaBP、4.2kaBP、2.8kaBP氣候冷事件,表明若爾蓋盆地植被對全新世氣候變化的快速響應。
[Abstract]: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Qinghai - Tibet Plateau ,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is stable .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s 10 . 6 - 3 . 9 ka BP , which is about 0 . 6 g / cm 3 .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s 10 . 6 - 3 . 9 ka BP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llen content in the area surrounding the Holocene ( 9.6 - 3.9 kaBP ) is high ( 5 % -30 % ) .
【學位授予單位】: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Q914;P53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洪杰;;全新世的中國犀類及其地理分布[J];動物學雜志;1993年06期
2 魏樂軍,鄭綿平,蔡克勤;西藏洞錯發(fā)現(xiàn)全新世第一次冷期的證據(jù)[J];地學前緣;2000年02期
3 趙景波,岳應利,黃春長,郝利民;西安地區(qū)全新世土壤的演變[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03期
4 陳銳;克里雅河流域全新世綠洲環(huán)境變遷[J];第四紀研究;2002年03期
5 付淑清,陳淑娥,魏明建,李英,李勇;天水謝家灣全新世環(huán)境變遷及人地關系演化[J];地球科學與環(huán)境學報;2004年02期
6 周群英;西安地區(qū)全新世環(huán)境變遷與土壤的形成演化[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7 張小詠,李永化,劉耕年,尹懷寧;遼西北地區(qū)全新世中期以來環(huán)境變遷[J];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2004年04期
8 李小強,趙宏麗,閆敏華,王升忠;東北三江平原全新世火演化及其與植被和氣候的關系[J];地理科學;2005年02期
9 李菁;袁源;;長江流域全新世古洪水研究進展[J];固原師專學報;2006年03期
10 史威;朱誠;王富葆;田曉四;;渝東峽江區(qū)全新世環(huán)境考古與環(huán)境變遷研究現(xiàn)狀[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發(fā)虎;安成邦;;西部全新世環(huán)境快速變化與西部開發(fā)[A];西部大開發(fā) 科教先行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中國科協(xié)2000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0年
2 甘枝茂;桑廣書;甘銳;岳大鵬;;全新世渭河西安段河道變遷與土壤侵蝕[A];地理教育與學科發(fā)展——中國地理學會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2年
3 何元慶;姚檀棟;沈永平;張忠林;龐洪喜;盧愛剛;;中國全新世氣候變化研究的回顧與討論[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4 龐獎勵;黃春長;;黃土地層記錄的關中地區(qū)全新世時期重要水文事件研究[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5 范淑賢;吉云平;;河南平原全新世古植被變遷[A];中國古生物學會微體學分會第十五次學術年會中國古生物學會化石藻類專業(yè)委員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4年
6 朱湘元;王長炎;張誠;黃長水;;福建長樂全新世磁性地層的研究[A];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論文摘要集(1985)[C];1989年
7 溫銳林;肖舉樂;常志剛;翟大有;周朗;許清海;李月從;S.Itoh;;全新世呼倫湖區(qū)植被和氣候變化的孢粉記錄[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屆(2010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下)[C];2011年
8 金章東;王蘇民;沈吉;;全新世單一湖泊流域化學風化及其對氣候事件的響應[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9 馬保起;李克;吳衛(wèi)民;盛小青;;大青山山前斷裂全新世古地震研究[A];中國地震學會第八次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0年
10 趙艷;于子成;陳發(fā)虎;劉秀菊;;青藏高原東北部克魯克湖區(qū)全新世湖水位與植被變化[A];中國孢粉學分會七屆一次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王紹武;全新世的氣候突變[N];中國氣象報;2007年
2 記者 陳惠玲;北部灣海洋環(huán)境海上聯(lián)合調查全面完成[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2年
3 楊睿;劉莉:中國北方全新世早期生計形態(tài)[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4 記者 柴海亮;中國人的“臉”在變小[N];人民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俊輝;中亞干旱區(qū)高山泥炭磁性特征變化機制與古環(huán)境[D];蘭州大學;2013年
2 張肖劍;全新世亞洲季風區(qū)與內陸區(qū)濕度變化位相關系及其驅動機制[D];蘭州大學;2016年
3 張彥;新疆阿爾泰山區(qū)全新世泥炭發(fā)育特征及區(qū)域環(huán)境演變[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東北地理與農業(yè)生態(tài)研究所);2016年
4 陶士臣;新疆東部湖泊沉積花粉記錄的全新世植被與環(huán)境[D];蘭州大學;2011年
5 查小春;汾渭盆地全新世古洪水和侵蝕沉積事件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孫惠玲;六盤山天池巖芯記錄與中晚全新世氣候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趙傳湖;全新世東亞地區(qū)氣候時空演變及古氣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學;2009年
8 楊前進;臨汾盆地全新世成壤環(huán)境演變及人類活動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瑜琴;涇河流域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及特大洪水水文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10 魏明建;全新世黑壚土中千年尺度的全球變化記錄[D];中國地質科學院;199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春艷;重慶金佛山地區(qū)全新世石筍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2 龍仙娥;基于小波分析的云南湖泊全新世沉積特征及信號記錄[D];云南師范大學;2015年
3 李偉;中晚全新世東亞季風演化歷史及其氣候事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4 趙丹丹;早全新世渾善達克沙地古湖泊演化與環(huán)境變遷[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年
5 譚艷;太湖西部平原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的鉆孔記錄[D];南京大學;2015年
6 呂曉楠;巴丹吉林沙漠全新世湖泊沉積物分析與環(huán)境重建[D];蘭州大學;2014年
7 徐軍強;北疆阿爾泰山地泥炭記錄的全新世大氣粉塵變化[D];蘭州大學;2014年
8 曹文紅;中晚全新世臺灣海峽西側物源演化及其對洋流的指示[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9 白雪莘;江蘇南通NT鉆孔全新世沉積物磁學特征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10 江俊;埃及北部Faiyum盆地全新世環(huán)境演變過程及其與尼羅河的聯(lián)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4976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49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