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流體系統(tǒng)與油氣成藏
本文關鍵詞: 川中地區(qū) 震旦系燈影組 寒武系龍王廟組 流體系統(tǒng) 壓力演化 油氣成藏 出處:《成都理工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四川盆地震旦系和寒武系油氣勘探活動起始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并一直是四川盆地“下組合”油氣勘探的重點,其油氣勘探經歷了50多年的勘探歷史,已發(fā)現(xiàn)了威遠氣田、安岳氣田、資陽氣藏以及安平店、龍女寺等含氣構造。四川盆地為典型的含油富氣疊合盆地,其發(fā)生過多期構造變動,古生界及以下地層經歷了復雜的成藏過程,多期成盆、成烴、成藏是其主要特征,而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作為川中地區(qū)古老層系也具備同樣的多期性特征。本論文以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區(qū)和川西南威遠-資陽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及寒武系龍王廟組儲層巖石學特征研究為基礎,通過儲層中流體包裹體激光拉曼和孔、洞、縫充填物鍶、碳、氧同位素分析,并據(jù)地層埋藏史及熱演化史,分別恢復了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地層流體壓力、流體系統(tǒng)、油氣充注及油氣成藏過程,建立了研究區(qū)震旦系和寒武系的油氣成藏模式,揭示了川中地區(qū)震旦系和寒武系油氣富集規(guī)律。論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川中高石梯-磨溪構造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儲層中不同礦物充填分別對應了第一期鹽水充注、第一期石油充注、第二期鹽水充注及第二期油氣充注及第三期天然氣充注的多期流體充注過程。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儲層孔洞縫中充填的礦物序列完整記錄了成藏流體的演化過程和充注序列。(2)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儲層孔、洞、縫中充填白云石、方解石及石英的Sr、C、O同位素測試分析結果表明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烴源巖生油窗期,震旦系燈影組儲層與下寒武統(tǒng)處于同一個連通且開放的流體系統(tǒng)之中,來自于西側綿陽-長寧拉張槽的富鍶含烴地層流體沿著震旦系與寒武系之間的古風化殼向東運移再經高石梯-磨溪構造西側 陡坎‖從震旦系燈影組跨層向上覆寒武系龍王廟組儲層進行由深及淺的側向運移。但生氣窗期以后,寒武系龍王廟組處于一個相對獨立且封閉的流體系統(tǒng)當中,即震旦系燈影組與寒武系龍王廟組分屬兩個獨立的流體系統(tǒng)并各自演化至今。(3)根據(jù)震旦系及寒武系儲層巖石樣品晚期孔、洞、縫中充填的白云石或石英中的氣烴包裹體激光拉曼光譜分析結果結合一系列地球化學方法,恢復了川中地區(qū)高石梯-磨溪構造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從烴源巖有機質未成熟階段、開始生油階段、油裂解氣大量生成階段、過成熟階段到現(xiàn)今的流體壓力演化過程,其中震旦系燈影組古流體壓力系數(shù)變化為1.0→1.1~1.2→1.2→1.2~1.3→1.0~1.1,表明震旦系燈影組作為區(qū)域巖溶孔洞型儲集層在地史過程中始終未出現(xiàn)過超高壓現(xiàn)象;寒武系龍王廟組古流體壓力系數(shù)演化為1.0→2.1~2.2→1.8~1.9→1.6~1.8→1.55~1.75,表明灘相寒武系龍王廟組地層壓力在地史過程中具有超高壓或超壓特征。(4)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構造及威遠-資陽地區(qū)震旦系和寒武系油氣成藏演化從古到今經歷了震旦系沉積后的地層抬升剝蝕階段;寒武系沉積期的綿陽-長寧拉張槽發(fā)育至消亡階段;三疊系沉積后古油藏形成階段;侏羅系沉積后的早期古氣藏形成階段;白堊系沉積后的古油藏全部轉化為氣藏階段以及現(xiàn)今的氣藏調整局部富集成藏的過程。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區(qū)上震旦統(tǒng)燈影組油氣藏主力烴源巖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加之上震旦統(tǒng)燈三段泥質烴源巖的生烴補充,油氣富集程度較高,并形成了“側生旁儲”型的烴源巖與儲集層組合,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烴源巖生成的油氣沿著震旦系與寒武系之間的古風化殼向構造高部位的震旦系燈影組儲層進行由深及淺的側向運移;下寒武統(tǒng)龍王廟組油氣藏以筇竹寺組泥質烴源巖為主要供烴源巖,由于縱向和橫向上具有“垂向近源”和“側向近灶”的特點,使得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區(qū)下寒武統(tǒng)龍王廟組氣藏具有充足的油氣供給。(5)根據(jù)現(xiàn)今地層實測壓力數(shù)據(jù)及巖性組合分析,川中高石梯-磨溪地區(qū)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氣藏存在有效的多級壓力和巖性封蓋系統(tǒng),其上覆的多級巖性加超壓地層形成了高石梯-磨溪地區(qū)震旦系和寒武系氣藏的直接和間接巖性加超壓的雙重封堵層。為此,形成了保留至今的震旦系燈影組和寒武系龍王廟組整裝大氣田。而威遠-資陽地區(qū)震旦系、寒武系上覆的多級巖性加超壓的雙重封蓋系統(tǒng)由于強烈的構造抬升剝蝕作用而被破壞導致失效,使得該地區(qū)僅形成了威遠震旦系燈影組殘留氣藏。(6)在構造上,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氣成藏主要受拉張槽構造區(qū)域和古隆起形成與演化過程的影響。拉張槽在形成前和形成后分別對燈影組優(yōu)質巖溶型孔洞儲層和龍王廟組高能顆粒灘儲層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另外拉張槽對優(yōu)質烴源巖發(fā)育控制作用明顯。樂山-龍女寺古隆起的形成及軸線的遷移導致古圈閉的破壞和新圈閉的出現(xiàn),從而控制著震旦系、寒武系油氣藏的演化和調整過程。而現(xiàn)今震旦系和寒武系油氣藏的保存與富集主要受上覆多級封蓋能力和古巖溶及灘相儲層發(fā)育程度的控制。多級壓力和巖性的雙重封蓋特性決定了油氣保存與成藏規(guī)模,主要形成了震旦系燈影組、寒武系龍王廟組巖性-構造氣藏,天然氣主要富集在拉張槽兩側具備多級壓力、巖性雙重封蓋的巖溶及灘相儲層發(fā)育區(qū)。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成都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P618.1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進高;張建勇;鄧紅嬰;陳婭娜;郝毅;李文正;谷明峰;羅憲嬰;;四川盆地震旦系燈影組巖相古地理與沉積模式[J];天然氣工業(yè);2017年01期
2 魏國齊;王志宏;李劍;楊威;謝增業(yè);;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烴源巖特征、資源潛力與勘探方向[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7年01期
3 劉樹根;孫瑋;李智武;鄧賓;鐘勇;宋金民;冉波;羅志立;韓克猷;姜磊;梁霄;;四川疊合盆地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分布特征及其構造主控因素[J];巖性油氣藏;2016年05期
4 李吉君;曹群;盧雙舫;王偉明;李文浩;顏鑫桐;史穎琳;陰建新;;四川盆地樂山-龍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氣成藏史[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6年01期
5 楊躍明;文龍;羅冰;王文之;山述嬌;;四川盆地樂山—龍女寺古隆起震旦系天然氣成藏特征[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6年02期
6 劉樹根;孫瑋;鐘勇;田艷紅;吳娟;王國芝;宋金民;鄧賓;冉波;李智武;;四川疊合盆地深層海相碳酸鹽巖油氣的形成和分布理論探討[J];中國石油勘探;2016年01期
7 武賽軍;魏國齊;楊威;謝武仁;曾富英;;四川盆地桐灣運動及其油氣地質意義[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6年01期
8 蔣裕強;陶艷忠;谷一凡;王玨博;強子同;江娜;林剛;蔣嬋;;四川盆地高石梯-磨溪地區(qū)燈影組熱液白云石化作用[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6年01期
9 魏國齊;謝增業(yè);宋家榮;楊威;王志宏;李劍;王東良;李志生;謝武仁;;四川盆地川中古隆起震旦系—寒武系天然氣特征及成因[J];石油勘探與開發(fā);2015年06期
10 田艷紅;劉樹根;趙異華;孫瑋;宋林珂;宋金民;梁鋒;尹柯惟;李俊良;王晨霞;吳娟;龍翼;李澤奇;;川中地區(qū)下寒武統(tǒng)龍王廟組優(yōu)質儲層形成機理[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吳娟;劉樹根;王國芝;田艷紅;趙異華;孫瑋;鐘勇;宋金民;龍翼;;川中高石梯-磨溪構造震旦系燈影組-寒武系龍王廟組油氣多期成藏和流體壓力演化[A];第八屆中國含油氣系統(tǒng)與油氣藏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5年
2 劉樹根;孫瑋;王國芝;李智武;宋金民;鄧賓;冉波;鐘勇;;四川疊合盆地海相油氣分布的三級三元聯(lián)控理論[A];第八屆中國含油氣系統(tǒng)與油氣藏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梁家駒;四川盆地川中—川西南地區(qū)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氣成藏差異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4年
2 袁海鋒;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油氣成藏機理[D];成都理工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冉;四川盆地下寒武統(tǒng)龍王廟組構造特征及與油氣成藏關系[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4881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488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