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地質論文 >

四川省攀西地區(qū)聚落點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

發(fā)布時間:2018-01-15 10:03

  本文關鍵詞:四川省攀西地區(qū)聚落點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 出處:《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6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泥石流 危險性評價 層次分析法 聚落點


【摘要】:基于聚落點的泥石流災害潛在危險性評價是實現(xiàn)泥石流災害準確預測、預報及災損估算的基礎。在GIS9.3軟件支持下,選取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氣象水文和人類活動4方面9個因子,利用層次分析法,對攀西地區(qū)泥石流災害影響因素及危險性進行評價,并利用實際泥石流點進行精度驗證。在對攀西地區(qū)人口數(shù)據進行空間化的基礎上,分析了聚落點泥石流災害的潛在危險性。結果表明,攀西地區(qū)極高和高危險區(qū)分布主要受斷層影響,而在中部和南部,河流對泥石流的影響遠大于斷層的影響,在西北部和東北部,斷層、坡度和高差3個因子對泥石流的影響均大于河流對泥石流的影響。攀西地區(qū)泥石流災害極高、高和中危險區(qū)評價結果中有84.10%的實際泥石流分布和72.48%的人口分布。泥石流災害極高危險區(qū)分布在研究區(qū)斷層附近,高危險區(qū)分布在極高危險區(qū)外圍,中危險區(qū)分布在距斷層較遠的地區(qū),低危險區(qū)分布在東、西部沒有斷層的地區(qū)。
[Abstract]:The potential hazard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 based on settlement point is the basis of accurate prediction, prediction and damage estimation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With the support of GIS9.3 software, geological structure, 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 are selected. Nine factors of meteorological, hydrological and human activiti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risk of debris flow disaster in Panxi area. Based on the spatial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ata in Panxi area, the potential hazard of debris flow in settlement site is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 of extremely high and high risk areas in Panxi area is mainly affected by faults, while in the middle and south, the influence of rivers on debris flow is much greater than that of faults, and in the northwest and northeast, faults. The influence of slope and height difference on debris flow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river. The debris flow disaster in Panxi area is very high. I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high and middle risk areas, 84.10% of the actual debris flow distribution and 72.48% of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extremely high risk areas of debris flow disasters are located near the faults in the study area. The high risk area is distributed in the periphery of the extremely high risk area, the middle danger area is located in the area far from the fault, the low risk area is located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part has no fault.
【作者單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地理與遙感學院;環(huán)境保護部南京環(huán)境科學研究所;94783部隊61分隊;
【基金】: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2014FY110800)
【分類號】:P642.23
【正文快照】: 泥石流是暴發(fā)突然、來勢兇猛、危害性非常大的一種山地自然災害[1],它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壞的雙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單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更嚴重。全球泥石流活動頻繁,每年大大小小的泥石流不下千起,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不計其數(shù)。進入21世紀,全球泥石流爆發(fā)頻率急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明濤;程尊蘭;王青;;“4·20”蘆山地震災區(qū)次生山地災害易發(fā)性評價[J];山地學報;2014年01期

2 涂國強;程尊蘭;劉建康;黃金輝;;強震后高烈度區(qū)泥石流危險性評價——以汶川地震區(qū)G213線映秀到徹底關段為例[J];山地學報;2013年04期

3 黃偉;唐川;劉洋;;基于灰色關聯(lián)度的冰川泥石流危險性評價因子分析[J];災害學;2013年02期

4 付奇;何政偉;薛東劍;;層次分析法在爐霍縣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中的應用[J];地理空間信息;2012年06期

5 劉海;陳華;;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未確知測度理論泥石流危險性評價[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12年08期

6 宋曉猛;孔凡哲;朱朝霞;;考慮降雨強度的匯流速度計算方法[J];水電能源科學;2010年08期

7 郭萬銘;焦金魚;;基于模糊綜合評判法分析的岷縣洮河流域單溝泥石流危險性評價[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10年02期

8 馬威;林建南;湯連生;廖化榮;;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區(qū)域泥石流防治決策模型[J];災害學;2009年02期

9 張暉;王曉峰;余正軍;;基于ArcGIS的坡面復雜度因子提取與分析——以黃土高原為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曹玲玲;張秋文;;基于SRTM的數(shù)字河網提取及其應用[J];人民長江;2007年08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魏楠;中國1:100萬數(shù)字地貌(黑河幅)地貌形態(tài)特征提取方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白淑英;于燁婷;莫婷;沈渭壽;史建橋;;四川省攀西地區(qū)聚落點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J];生態(tài)與農村環(huán)境學報;2016年03期

2 米琳迪;樊敏;周英;王青;;雅安蘆山4.20震后縣級單元生態(tài)系統(tǒng)風險評價[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6年04期

3 張穎穎;葛瑩;陳剛銳;艾斯卡爾·阿不力米提;;基于資源三號測繪衛(wèi)星DSM的復雜地形水系提取精度分析——以云南省高海拔山區(qū)為例[J];地理信息世界;2016年02期

4 高江波;侯文娟;趙東升;吳紹洪;;基于遙感數(shù)據的西藏高原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脆弱性評估[J];地理科學;2016年04期

5 劉興榮;;蘭州市城區(qū)泥石流危險性評價[J];西北地質;2016年01期

6 南希;嚴冬;李愛農;雷光斌;曹小敏;;岷江上游流域山地災害危險性分區(qū)[J];災害學;2015年04期

7 Xingzhang Chen;Hui Chen;Yong You;Jinfeng Liu;;Susceptibility assessment of debris flows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A case study in Subao river valley, China[J];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5年04期

8 王延濤;袁曉波;;豐沙鐵路某泥石流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鐵道勘察;2015年04期

9 黎艷;陳劍;許沖;李凌婧;姚鑫;;基于AHP的半干旱區(qū)泥石流易發(fā)性評價:以金沙江上游奔子欄—昌波河段為例[J];現(xiàn)代地質;2015年04期

10 趙尚民;何維燦;王莉;;DEM數(shù)據在黃土高原典型地貌區(qū)的誤差分布[J];測繪科學;2016年02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劉訓美;基于縣域尺度重慶市地表起伏度的計算及其與滑坡災害頻次的空間耦合關系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4年

2 劉鵬珍;基本地理市情監(jiān)測數(shù)據組織管理和應用系統(tǒng)開發(fā)[D];太原理工大學;2013年

3 陳維崧;基于地貌綜合方法的數(shù)字暈渲圖優(yōu)化技術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清華;唐川;常鳴;余斌;;汶川地震強震區(qū)映秀地區(qū)泥石流的危險性[J];山地學報;2012年05期

2 韓用順;李龍偉;朱穎彥;孔亞平;李志強;黃鵬;;汶川地震災區(qū)泥石流危險性評估——以都江堰—汶川公路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年01期

3 溫智虹;萬魯河;盛儉;;長白山火山泥石流分布影響因子權重分析[J];災害學;2012年01期

4 劉晶晶;唐川;程尊蘭;劉宇;;氣溫對西藏冰湖潰決事件的影響[J];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2011年04期

5 劉建康;程尊蘭;郭芬芬;徐偉;;藏東南典型冰湖潰決危險性分析[J];災害學;2011年02期

6 唐海;萬文;劉金海;;基于未確知測度理論的地下洞室?guī)r體質量評價[J];巖土力學;2011年04期

7 陽富強;吳超;李孜軍;;未確知測度模型在礦倉硫精礦自燃危險性評價中的應用[J];煤炭學報;2010年02期

8 程尊蘭;田金昌;張正波;強巴;;藏東南冰湖潰決泥石流形成的氣候因素與發(fā)展趨勢[J];地學前緣;2009年06期

9 陳俊華;慕長龍;朱志芳;;Excel在物元模型及層次分析法(AHP)中的應用[J];四川林業(yè)科技;2009年05期

10 鐵永波;唐川;;冰湖潰決評價體系研究進展[J];水科學進展;2009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愛利;基于1:100萬DEM的我國地形地貌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2 趙幫元;1:25萬比例尺DEM建立及地形信息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02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祝有根,周黔生;浙江省泥石流情況簡述[J];浙江水利科技;2002年01期

2 劉麗,王建中,王士革;四川省泥石流災害保險的風險分析與區(qū)劃[J];自然災害學報;2003年01期

3 李泳,姚壽福,胡凱衡,陳曉清,崔鵬;從蔣家溝泥石流陣流看泥石流堆積[J];山地學報;2003年06期

4 王首貴;泥石流成因和防治措施初探[J];海河水利;2003年06期

5 劉希林,蘇鵬程;四川省泥石流風險評價[J];災害學;2004年02期

6 陳曉清,李泳,崔鵬;滑坡轉化泥石流起動研究現(xiàn)狀[J];山地學報;2004年05期

7 趙源,劉希林;泥石流災害損失評價[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5年03期

8 李曉春;泥石流 危險的流動[J];森林與人類;2005年11期

9 倪化勇,劉希林;泥石流災害對社會影響的度量分析[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5年01期

10 毛以偉,諶偉,王玨,陳正洪,王仁喬,王麗;湖北省山洪(泥石流)災害氣象條件分析及其預報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5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毛以偉;王玨;諶偉;陳正洪;王仁喬;王麗;;湖北省山洪(泥石流)災害氣象條件分析及其預報研究[A];三峽庫區(qū)強降水誘發(fā)地質災害研究[C];2005年

2 張春山;;唐秦地區(qū)泥石流災害主要特征與預測[A];中國地質科學院562綜合大隊文集(13)[C];1998年

3 蔣運志;梁和生;秦艷芬;林政;;泥石流災害的防范及避險技巧[A];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 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屆城市氣象論壇——災害·環(huán)境·影響·應對[C];2013年

4 謝洪;鐘敦倫;矯震;張金山;;2008年汶川地震重災區(qū)的泥石流[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楊丙章;陳梅芬;;青海西寧市山前泥石流的形成條件[A];第五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文集[C];1996年

6 李翔;丘小春;葉科峰;;淺談全州泥石流災害中的應急測繪技術[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2分會場-測繪服務災害與應急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7 尚志海;劉希林;;泥石流災害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失評價方法探討[A];“中國視角的風險分析和危機反應”——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第四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8 王士革;;泥石流災害2001年災情總結與2002年災害趨勢初步預測及防治對策[A];中國科協(xié)2002年減輕自然災害研討會論文匯編之十[C];2002年

9 王猛;劉松敏;高桂芹;;誘發(fā)唐山地區(qū)泥石流發(fā)生的降雨形勢特征分析[A];中國氣象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10 任寶林;;扎蘭屯市東山泥石流災害治理工程經濟、社會效益淺析[A];資源·環(huán)境·循環(huán)經濟——中國地質礦產經濟學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伍曉陽邋王江;夢醒時分泥石流襲來:幸存者憶驚魂[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2 本報通訊員  時悅;“泥石流”讓工程遭受滅頂之災[N];中國建設報;2006年

3 童國慶;日本:開敞式攔截壩防御泥石流[N];中國水利報;2008年

4 劉為民;怒江州泥石流災害頻發(fā)[N];云南日報;2008年

5 記者 唐茹 特約記者 牛長玲 通訊員 李曉波;西安局成功排除寶成鐵路泥石流災害[N];人民鐵道;2009年

6 范士達 田野 陳靜;意大利泥石流頻發(fā)是天災也是人禍[N];中國社會報;2010年

7 袁長煥;泥石流還會繼續(xù)[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10年

8 張以誠;斷言泥石流無法預報“不科學”[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年

9 復旦大學保險系 許閑;泥石流保險的市場缺失[N];中國保險報;2010年

10 記者 畢子甲;岳陽泥石流:2米高巨石順流而下[N];新華每日電訊;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趙洪濤;甘肅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災害機制及防災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尚志海;泥石流災害綜合風險貨幣化評估及可接受風險研究[D];中山大學;2012年

3 鐵永波;強震區(qū)城鎮(zhèn)泥石流災害風險評價方法與體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9年

4 張同剛;無控制DEM匹配與差異探測及其在泥石流災害地區(qū)的應用[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5 馬強;吉林省泥石流災害易發(fā)性分析與評價[D];吉林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莫婷;基于流域的攀西地區(qū)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D];南京信息工程大學;2015年

2 張曦;泥石流、山體滑坡對云南省經濟影響分析[D];云南財經大學;2015年

3 任娟;基于無人機遙感與GIS技術的泥石流災害監(jiān)測[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4 杜超;延安市山洪泥石流災害風險評價及對策[D];長安大學;2012年

5 吳莉娟;涼山州強降雨型泥石流災害預報預警研究[D];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12年

6 胡浩鵬;北京市泥石流災害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及方法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07年

7 張迎春;鐵路泥石流災害風險評價與防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年

8 曹玉堯;區(qū)域泥石流災害危險性評價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9 汪茜;吉林省磐石市泥石流災害預測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姚杰;西藏地區(qū)國道318線泥石流災害分析與防治措施[D];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

,

本文編號:142785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42785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259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