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風化灰綠色及紅色泥巖物理力學性質(zhì)對比研究
本文關鍵詞:全風化灰綠色及紅色泥巖物理力學性質(zhì)對比研究 出處:《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16年1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巖石力學 灰綠色泥巖 紅色泥巖 可溶鹽分析 礦物成分 抗剪強度
【摘要】:灰綠色、紅色泥巖在干旱或半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富含黏土礦物,遇水后物理力學性質(zhì)發(fā)生顯著變化,對工程建設的安全有重要影響,對其物理力學特性開展研究在地質(zhì)災害防治和工程設計施工中都具有重要意義。不同泥巖具有不同的物理力學性質(zhì),為進一步研究其差異,對甘肅省天水秦州區(qū)西河鄉(xiāng)灰綠色泥巖以及天水花南村滑坡(310國道K1428+200段)滑帶處紅色泥巖進行了基本土工試驗、礦物成分分析、易溶鹽成分分析以及高含水率下的直接剪切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灰綠色泥巖級配更好,且含有較多的黏土礦物,而紅色泥巖則含有較多的石英及原生礦物,二者的黏土礦物都以伊利石為主,高嶺石次之,蒙脫石含量較少。2種泥巖遇水后都溶解出較多的Na~+,K~+,3HCO-以及少量的Ca~(2+),使土體顆粒水膜增厚,帶電分子間的引力減弱,黏結(jié)力降低,并使礦物更易遭受破壞,灰綠色泥巖溶于水后的易溶鹽總量相對較多。在高含水率情況下,2種泥巖的抗剪強度參數(shù)都隨含水率及干密度發(fā)生變化,灰綠色泥巖的抗剪性能明顯優(yōu)于紅色泥巖。當含水率達到25%時,紅色泥巖抗剪強度較綠色泥巖顯著降低,含水率超過30%后,二者都基本喪失抗剪能力。
【作者單位】: 蘭州大學西部災害與環(huán)境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蘭州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甘肅省科學院地質(zhì)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
【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973)項目(2014CB744701)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41362014)~~
【分類號】: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泥巖是陸相沉積為主的碎屑沉積巖層,通常與砂巖或泥質(zhì)砂巖呈互層狀產(chǎn)出。泥巖屬于軟巖,天然狀態(tài)下較完整,力學性質(zhì)良好,但具有透水性弱、親水性強、遇水易軟化、抗風化能力弱、易崩解等特征。而砂巖則相反,強度高,多屬于硬巖,呈現(xiàn)明顯的脆性變形特征。由于坡體的應力重分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士啟;;含植物根土的抗剪強度[J];工程質(zhì)量;2009年03期
2 蔡建;;原狀土的抗剪強度研究[J];巖土力學;2012年07期
3 陳立宏;;抗剪強度概率特性的相關與非相關回歸統(tǒng)計法[J];巖土工程學報;2013年08期
4 王甲春;許金鼓;夏丹丹;;固化軟土的抗剪強度測試與分析[J];低溫建筑技術;2011年01期
5 曹樹星;鮑安紅;劉力;胡秀芝;;植物根系對重慶紫色土抗剪強度的影響分析[J];農(nóng)機化研究;2012年09期
6 于月娥;程小勇;;花崗巖殘積粘性土加、卸荷抗剪強度分析[J];中國地質(zhì)災害與防治學報;2011年01期
7 胡其志;周一鵬;肖本林;肖衡林;;根土復合體的抗剪強度研究[J];湖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8 趙育樹;十字板實驗抗剪強度取值的探討[J];江蘇地質(zhì);1997年03期
9 陳云敏;林偉岸;詹良通;朱水元;孫雨清;;城市生活垃圾抗剪強度與填埋齡期關系的試驗研究[J];土木工程學報;2009年03期
10 趙兵;黃榮;;成都地區(qū)砂卵石的抗剪強度探討[J];價值工程;2011年1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勇;田湖南;孔令偉;郭愛國;;杭州地鐵儲氣砂土的抗剪強度特性試驗研究與預測分析[A];第二屆中國水利水電巖土力學與工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8年
2 孟靜;高彥斌;袁聚云;;上海地區(qū)重塑粘性土有效內(nèi)摩擦角試驗研究[A];第八屆全國工程地質(zhì)大會論文集[C];2008年
3 徐超;廖星樾;葉觀寶;;土-土工合成材料界面軟化特性的數(shù)值分析[A];第二屆全國環(huán)境巖土與土工合成材料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8年
4 張年學;李守定;李曉;;用巖塊抗剪強度估算抗壓與抗拉強度的方法[A];第三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9年
5 霍潤科;;巖體抗剪強度的灰色關聯(lián)分析[A];巖石力學理論與工程實踐[C];199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黃曉樂;草本植物根系對植被混凝土基材淺層抗剪強度的影響[D];三峽大學;2011年
2 許益?zhèn)?土壤抗剪強度測量裝置研制[D];中國計量學院;2015年
3 孫超;裂隙巖體抗剪強度特性研究[D];石家莊鐵道大學;2014年
4 張文毅;重塑黃土強度特性試驗研究[D];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32060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32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