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煤層氣富集規(guī)律及資源潛力新認識
本文關鍵詞:我國煤層氣富集規(guī)律及資源潛力新認識
更多相關文章: 煤層氣 富集規(guī)律 地質資源量 可采資源量
【摘要】:闡述了不同煤階煤層氣富集規(guī)律,總結了中高煤階沉積控藏、水動力控氣、斷裂控制的特征,并指出是否具有充足的氣源補給和良好的封蓋條件是低煤階富集的關鍵。在煤層氣地質資源量計算上雖然仍利用體積法,但隨著煤層氣勘探開發(fā)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詳實的資源評價參數(shù)大大增加了計算結果的準確性,同時豐富可采資源量的研究方法,進一步提高了其結果的可靠性。結合我國煤層氣資源分類分布結果,總結了我國煤層氣資源整體上"南北分區(qū)、東西分帶"的特征,即由東向西從相對富氣帶轉變?yōu)橄鄬ω殮鈳?由北向南從壓力類型區(qū)漸變?yōu)閼︻愋蛥^(qū),處于中間地帶的華北、鄂爾多斯等盆地容易形成富集高產(chǎn)區(qū)。
【作者單位】: 中國石油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廊坊分院;
【關鍵詞】: 煤層氣 富集規(guī)律 地質資源量 可采資源量
【基金】: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fā)項目“非常規(guī)油氣資源評價”課題(編號:2013E-050202)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中低煤階煤層氣成藏機制及資源有效性研究”(編號:2016ZX05041-001) 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公司重大專項“煤層氣資源潛力研究與甜點區(qū)評價”(編號:2013E-2201) 國土資源部油氣資源戰(zhàn)略研究中心項目“中國石油礦權區(qū)煤層氣地質及資源評價”(編號:1A14YQKYQ0125)聯(lián)合資助
【分類號】:P618.13
【正文快照】: 宏,等.我國煤層氣富集規(guī)律及資源潛力新認識[J].天然氣地球科學,2016,27(9):1659-1665.]0引言全國性煤層氣資源評價已開展10余次,目前國內外主要采用體積法、類比法進行煤層氣地質資源量和可采資源量的計算,由于地質認識和勘探開發(fā)工作的局限性帶來的評價范圍不同和計算參數(shù)差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陸武,孫茂遠,胡愛梅,潘軍;適合中國煤層氣藏特點的開發(fā)技術[J];石油學報;2002年04期
2 朱志敏;楊春;沈冰;崔洪慶;;煤層氣及煤層氣系統(tǒng)的概念和特征[J];新疆石油地質;2006年06期
3 才思斯;許浩;湯達禎;趙俊龍;彭己君;孟金落;于明杰;;水力封堵型煤層氣藏類型及地質意義[J];中國煤層氣;2011年02期
4 張文昭;煤層氣──我國未經(jīng)開發(fā)的能源[J];特種油氣藏;1996年03期
5 查爾斯 R·納爾遜,藍曉梅;煤層氣藏儲量分析方法的評價[J];中國煤層氣;1999年01期
6 王生維,段連秀,張明,陳鐘惠;煤層氣藏分析的參數(shù)與流程[J];地球科學;2000年06期
7 饒孟余,馮三利;煤、氣一體化開采煤層氣方法的探討[J];中國煤田地質;2002年01期
8 歐成華,李士倫,杜建芬,鄧奎;煤層氣吸附機理研究的發(fā)展與展望[J];西南石油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9 孫斌,王憲花,陳彩虹,張繼東;鄂爾多斯盆地大寧-吉縣地區(qū)煤層氣分布特征[J];天然氣工業(yè);2004年05期
10 麻翠杰,郭大浩,鄧英爾,黃潤秋,劉慈群;致密煤層氣運移的數(shù)值模擬[J];大慶石油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彥龍;;煤層氣參數(shù)測試及其意義[A];安全高效煤礦地質保障技術及應用——中國地質學會、中國煤炭學會煤田地質專業(yè)委員會、中國煤炭工業(yè)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水害防治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年會文集[C];2007年
2 劉炎昊;張苗;劉傳喜;;河南省煤層氣資源利用現(xiàn)狀及其前景評價[A];瓦斯地質研究進展2013[C];2013年
3 張文忠;周尚忠;孟尚志;趙軍;莫日和;;山西省柳林區(qū)塊水文地質條件及其對煤層氣富集成藏的影響[A];2011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潘一山;唐巨鵬;李成全;石強;;煤層氣滲流的核磁共振成像試驗研究[A];中國力學學會學術大會'2005論文摘要集(下)[C];2005年
5 趙靖舟;時保宏;;鄂爾多斯盆地煤層氣富集單元及其特征[A];鄂爾多斯盆地及鄰區(qū)中新生代演化動力學和其資源環(huán)境效應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6 陳振宏;王一兵;張亞蒲;王憲花;楊焦生;;煤層氣藏儲層研究的新方法[A];2008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孟艷軍;湯達禎;許浩;曲英杰;張文忠;劉一楠;;煤層氣解吸階段劃分理論的建立與應用[A];2013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8 李俊乾;劉大錳;姚艷斌;蔡益棟;張百忍;;鄭莊區(qū)塊煤層氣富集主控地質因素及開發(fā)前景分析[A];2011年煤層氣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9 趙孟軍;宋巖;蘇現(xiàn)波;柳少波;秦勝飛;洪峰;;煤層氣聚氣歷史研究及其地質意義[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10 何應付;楊正明;孫平;李安啟;;變形介質分形煤層氣藏壓力動態(tài)特征分析[A];煤層氣勘探開發(fā)理論與實踐[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張蔚語;煤層氣試井測試,,最合適方法的選擇[N];地質勘查導報;2006年
2 《中國煤炭報》記者 魏延昌 本報記者 涂建洲;點燃紅土地的希望之火[N];中煤地質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葛燕燕;煤系多層疊置含水系統(tǒng)及煤層氣合排水源判識[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5年
2 張成;準東地區(qū)低煤階煤層氣成藏條件與有利區(qū)預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年
3 王鳳林;礦區(qū)煤層氣綜合開采模式判識系統(tǒng)的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0年
4 楊新樂;低滲透煤層煤層氣注熱增產(chǎn)機理的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09年
5 馬東民;煤層氣吸附解吸機理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8年
6 方志明;混合氣體驅替煤層氣技術的機理及試驗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9年
7 白培中;西山煤田煤層氣成藏條件及多煤層段壓裂技術實驗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09年
8 周s
本文編號:11219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121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