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加查縣登木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宋熱組沉積特征分析及構造意義
本文關鍵詞:西藏加查縣登木地區(qū)上三疊統(tǒng)宋熱組沉積特征分析及構造意義
【摘要】:雅魯藏布江縫合帶是岡底斯地塊與喜馬拉雅地塊的結合部位。沿雅魯藏布江以南大面積出露了一套深海一半深海沉積地層。其中,在南北向羊八井一窮堆斷裂(或江孜一浪卡子)以東相應為一套大致屬晚三疊世的綠片巖相淺變質(zhì)巖系,稱“郎杰學群”。本文選取朗杰學群的宋熱組為研究對象,對其沉積特征分析研究。通過對宋熱組沉積組成分析研究,認為該組砂巖和泥巖互層為主,砂/泥巖比較高。沉積相研究認為宋熱組為濁積巖型斜坡扇,并進一步將其劃分為5個內(nèi)扇、13個中扇和9個外扇。通過古水流方向的研究認為,宋熱組古水流主水流方向單一,為南東170°~南西190°。并認為沉積物來自北部。通過重礦物組合分析可以看出,宋熱組是以含量較高的鋯石+金紅石+白鈦石組合為特征。宋熱組金紅石含量較高,反應有中高溫巖漿期后熱液作用的影響。其他礦物來看宋熱組黃鐵礦含量較高,說明有火山熱液活動的影響有少量的磁鐵礦,說明都有火山物質(zhì)的輸入。通過砂巖巖石地球化學數(shù)據(jù)分析,以及對其構造環(huán)境投圖分析,物源區(qū)投圖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宋熱組的砂巖成熟度都比較高,宋熱組的構造背景都是活動大陸邊緣。宋熱組構造特征分為早期和晚期,宋熱組早期構造變形較弱,不具透入性,也未改變原始沉積巖層序和沉積構造。晚期構造主要變現(xiàn)為褶皺變形以及逆沖疊瓦斷層。
【關鍵詞】:西藏加查 海底扇 古水流 地球化學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534.51;P542
【目錄】: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1章 前言9-14
- 1.1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9
- 1.2 研究現(xiàn)狀9-10
- 1.3 選題背景及選題意義10-11
- 1.4 研究內(nèi)容和研究方法11-12
- 1.4.1 主要研究內(nèi)容11-12
- 1.4.2 研究方法12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及認識12-14
- 1.5.1 完成工作量12
- 1.5.2 主要成果和認識12-14
- 第2章 區(qū)域地質(zhì)概況14-33
- 2.1 區(qū)域大地構造背景14-15
- 2.2 區(qū)域地層概況15-24
- 2.3 巖漿巖24-26
- 2.4 變質(zhì)作用與變質(zhì)巖26
- 2.4.1 區(qū)域變質(zhì)巖26
- 2.4.2 動力變質(zhì)巖26
- 2.5 區(qū)域構造概況26-33
- 2.5.1 構造單元(構造格架)26-27
- 2.5.2 各構造(地層)單元構造變形特點27-29
- 2.5.3 構造變形特征29-33
- 第3章 地層沉積特征及沉積相分析33-44
- 3.1 實測剖面描述33-36
- 3.2 巖石類型及特征36-39
- 3.2.1 砂巖36-38
- 3.2.2 泥巖38
- 3.2.3 礫巖38
- 3.2.4 輝綠巖38-39
- 3.3 沉積構造39-41
- 3.3.1 底模構造一底層面構造39
- 3.3.2 層理構造39-40
- 3.3.3 滑塌滑移構造40-41
- 3.4 巖相分析及相模式解釋41-44
- 3.4.1 巖相分析41-42
- 3.4.2 相模式解釋42-44
- 第4章 物源分析44-53
- 4.0 古流向分析44
- 4.1 數(shù)據(jù)來源和方法44-48
- 4.1.1 野外觀察點地層介紹44-45
- 4.1.2 室內(nèi)數(shù)據(jù)統(tǒng)計45-48
- 4.2 重礦物分析48-50
- 4.2.1 重礦物分析實驗方法48-49
- 4.2.2 重礦物對物源和沉積環(huán)境指示49-50
- 4.2.3 分析與結論50
- 4.3 砂巖的巖石學特征50-53
- 4.3.1 砂巖地球化學數(shù)據(jù)分析51
- 4.3.2 主量元素構造背景分析51-53
- 第5章 構造53-57
- 5.1 構造特征53-55
- 5.2 大地構造演化55-57
- 第6章 結論57-59
- 致謝59-60
- 參考文獻60-63
- 附錄6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承國,陳昌友,陳宏杰;無為縣西南部范家塘組沉積特征[J];安徽地質(zhì);2000年02期
2 房習春,李長林;金水四分場區(qū)煤系沉積特征及成因分析[J];煤炭技術;2000年03期
3 何滿潮,彭濤,,王瑛;軟巖沉積特征及其力學效應[J];水文地質(zhì)工程地質(zhì);1996年02期
4 曹敬濤;;雷家地區(qū)蓮花油層沉積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7年03期
5 楊勇;許曉宏;黃友華;;高升油田高246塊蓮花油層沉積特征研究[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8年19期
6 曹敬濤;;高升油田雷64塊蓮花油層沉積特征研究[J];石油天然氣學報;2008年02期
7 盧秋芽;江西吉泰盆地泰和坳陷白堊紀沉積特征[J];物探與化探;1991年05期
8 閻新興,成立人,鄭麗霞;套爾河口近海區(qū)沉積特征及泥沙來源分析[J];海洋通報;1991年03期
9 陳耀泰;;粵東啞鈴灣現(xiàn)代沉積特征及泥沙來源分析[J];熱帶地理;1992年02期
10 符文俠;魏成凱;焦亞寧;;遼東半島基巖海岸地貌與沉積特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群;王明炎;李銀彩;;云南某地含鹽系、鉀鹽層沉積特征及找鉀遠景初步研究(1968)[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礦床地質(zhì)研究所文集(18)[C];1986年
2 李志強;陳子q
本文編號:11216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12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