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東緣龍日壩斷裂帶南段晚第四紀活動及其構造意義
本文關鍵詞:青藏高原東緣龍日壩斷裂帶南段晚第四紀活動及其構造意義
更多相關文章: 龍日壩斷裂帶 南段 龍門山斷裂 青藏高原東緣 丹巴背斜
【摘要】:因缺少詳細的地質調查,關于龍日壩斷裂帶南段是否具有強烈的晚第四紀活動及其在青藏高原東緣應變分配中承擔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衛(wèi)星影像解譯和野外調查結果表明龍日壩斷裂帶南段僅東南支存在晚第四紀活動,全長約50km,總體以右旋走滑為主,兼有逆斷分量,全新世以來右旋平均走滑速率約為0.6mm/a,平均垂直滑動速率約為0.4mm/a。龍日壩斷裂帶南段活動強度較中段明顯偏弱,但具備發(fā)生M_W7級左右地震的能力,在距今約800年以來曾發(fā)生過地表破裂型事件。結合重定位地震結果來看,龍日壩斷裂帶西側和龍門山斷裂帶地震活躍,之間的丹巴地區(qū)可能主要表現(xiàn)為褶皺變形而地震活動微弱。青藏高原東緣之下的滑脫面自川西高原到四川盆地從約15km逐漸變深至20km左右,而又變淺,約為10km,這種滑脫面的深度變化可能是龍門山隆升和孕震的驅動機制。這項研究有助于川西地區(qū)的地震危險性評價和深入理解青藏高原東緣的應變分配和隆升機制。
【作者單位】: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地殼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中國地震局地質研究所;
【關鍵詞】: 龍日壩斷裂帶 南段 龍門山斷裂 青藏高原東緣 丹巴背斜
【基金】:地震行業(yè)專項(201408023) 國家自然基金項目(41102134、41572193)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yè)務專項(ZDJ2014-10)共同資助
【分類號】:P315.2
【正文快照】: 引言青藏高原周緣晚新生代構造變形機制一直是國際地學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其中青藏高原東緣作為高原周緣地形起伏最大的梯度帶,自2008年汶川8.0級地震發(fā)生之后,其變形機制成為剛性塊模型和連續(xù)變形兩種模式爭論的焦點。隨后提出的中下地殼流模式認為印度板塊向北推擠導致了幵性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房立華;吳建平;王未來;呂作勇;王長在;楊婷;蔡妍;;四川蘆山Ms7.0級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科學通報;2013年20期
2 杜方;聞學澤;張培震;王慶良;;2008年汶川8.0級地震前橫跨龍門山斷裂帶的震間形變[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11期
3 ;Active Faulting Pattern,Present-day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Block Kinematics in the East Tibetan Plateau[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9年04期
4 張培震;聞學澤;徐錫偉;甘衛(wèi)軍;王敏;沈正康;王慶良;黃媛;鄭勇;李小軍;張竹琪;馬勝利;冉勇康;劉啟元;丁志峰;吳建平;;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孕育和發(fā)生的多單元組合模式[J];科學通報;2009年07期
5 雷建設;趙大鵬;蘇金蓉;張光偉;李鳳;;龍門山斷裂帶地殼精細結構與汶川地震發(fā)震機理[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02期
6 王緒本;朱迎堂;趙錫奎;余年;李坤;高樹全;胡清龍;;青藏高原東緣龍門山逆沖構造深部電性結構特征[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02期
7 滕吉文;白登海;楊輝;閆雅芬;張洪雙;張永謙;阮小敏;;2008汶川M_s8.0地震發(fā)生的深層過程和動力學響應[J];地球物理學報;2008年05期
8 徐錫偉;聞學澤;陳桂華;于貴華;;巴顏喀拉地塊東部龍日壩斷裂帶的發(fā)現(xiàn)及其大地構造意義[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8年05期
9 Alexander L.DENSMORE;Michael A.ELLIS;;Active Tectonics of the Longmen Shan Region o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J];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2007年04期
10 潘保田,高紅山,李炳元,李吉均;青藏高原層狀地貌與高原隆升[J];第四紀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佳欣;洪啟宇;鄭需要;;龍門山斷裂帶中段深地震寬角反射/折射剖面研究[J];地震學報;2017年02期
2 岳彩亞;黨亞民;楊強;韓雪麗;;汶川8級大地震對川滇菱形區(qū)域內次級塊體的運動影響分析[J];測繪通報;2017年01期
3 王立鳳;趙國澤;陳小斌;湯吉;蔡軍濤;詹艷;韓冰;程遠志;趙凌強;肖騎彬;;蘆山M_S7.0地震余震期間大地電磁視電阻率變化[J];地震學報;2017年01期
4 張岳橋;李海龍;;青藏高原東部晚新生代重大構造事件與擠出造山構造體系[J];中國地質;2016年06期
5 岳彩亞;黨亞民;楊強;李超;;汶川地震前后川滇地區(qū)主要斷裂活動趨勢分析[J];測繪科學;2016年12期
6 郭懷軍;楊利榮;朱小輝;朱濤;岳樂平;吳鴻天;鄒寧;;祁連山地區(qū)河流階地與第四紀構造隆升[J];地質通報;2016年12期
7 李建軍;張軍龍;郭玉濤;;晚更新世以來若爾蓋盆地的地層劃分及構造-氣候意義[J];地震地質;2016年04期
8 吳微微;蘇金蓉;魏婭玲;吳朋;李俊;孫瑋;;四川地區(qū)介質衰減、場地響應與震級測定的討論[J];地震地質;2016年04期
9 李昌瓏;徐偉進;吳健;高孟潭;;使用新模型的巴顏喀拉塊體東部的概率地震危險性分析[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6年06期
10 何建軍;任俊杰;丁銳;徐錫偉;趙俊香;胡幸平;;青藏高原東緣龍日壩斷裂帶南段晚第四紀活動及其構造意義[J];震災防御技術;2016年04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杰;易桂喜;張致偉;官致君;阮祥;龍鋒;杜方;;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M7.0級地震介紹[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4期
2 張勇;許力生;陳運泰;;蘆山4.20地震破裂過程及其致災特征初步分析[J];地球物理學報;2013年04期
3 陶瑋;胡才博;萬永革;沈正康;王康;;鏟形逆沖斷層地震破裂動力學模型及其在汶川地震研究中的啟示[J];地球物理學報;2011年05期
4 房立華;吳建平;張?zhí)熘?黃靜;王長在;楊婷;;2011年云南盈江M_S5.8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J];地震學報;2011年02期
5 陳翰林;趙翠萍;修濟剛;陳章立;;龍灘水庫地震精定位及活動特征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08期
6 鄭秀芬;歐陽飚;張東寧;姚志祥;梁建宏;鄭潔;;“國家數字測震臺網數據備份中心”技術系統(tǒng)建設及其對汶川大地震研究的數據支撐[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05期
7 鄭勇;馬宏生;呂堅;倪四道;李迎春;韋生吉;;汶川地震強余震(M_s≥5.6)的震源機制解及其與發(fā)震構造的關系[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2009年04期
8 張培震;聞學澤;徐錫偉;甘衛(wèi)軍;王敏;沈正康;王慶良;黃媛;鄭勇;李小軍;張竹琪;馬勝利;冉勇康;劉啟元;丁志峰;吳建平;;2008年汶川8.0級特大地震孕育和發(fā)生的多單元組合模式[J];科學通報;2009年07期
9 劉樹文;楊愷;李秋根;王宗起;閆全人;;新元古代寶興雜巖的巖石成因及其對揚子西緣構造環(huán)境的制約[J];地學前緣;2009年02期
10 吳建平;黃媛;張?zhí)熘?明躍紅;房立華;;汶川M_s8.0級地震余震分布及周邊區(qū)域P波三維速度結構研究[J];地球物理學報;2009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學林;楊建美;王文敏;;青藏高原東緣常見40種禾本科植物種子大小變異研究[J];植物研究;2011年01期
2 文星躍;黃成敏;;青藏高原東緣黃土與環(huán)境變化研究進展[J];地球與環(huán)境;2011年02期
3 范桃園;孫玉軍;吳中海;;青藏高原東緣旋轉變形機制的數值模擬[J];地質通報;2014年04期
4 崔現(xiàn)亮;羅婭婷;畢廷菊;姜宏鐘;羅銀玲;;儲藏和萌發(fā)溫度對青藏高原東緣12種灌木種子萌發(fā)的影響[J];生態(tài)學雜志;2014年01期
5 劉琳;吳彥;孫庚;吳寧;張林;徐俊俊;;季節(jié)性雪被對青藏高原東緣高寒草甸2種優(yōu)勢植物碳、氮積累和分配的影響[J];植物研究;2011年04期
6 劉文;劉坤;張春輝;杜國禎;;種子萌發(fā)的積溫效應——以青藏高原東緣的12種菊科植物為例[J];植物生態(tài)學報;2011年07期
7 鞏紅冬;;青藏高原東緣十字花科藏藥植物資源調查[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0年06期
8 文星躍;唐亞;黃成敏;貢波索郎;;青藏高原東緣風成黃土的多源性——以九寨溝黃土為例[J];山地學報;2014年05期
9 呂志鵬;伍吉倉;孟國杰;喬學軍;徐克科;;青藏高原東緣地應變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2014年01期
10 王錄倉,石培基;青藏高原東緣民族區(qū)域城鎮(zhèn)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J];冰川凍土;2002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花茜;梁春濤;蘇金蓉;;青藏高原東緣及鄰區(qū)噪聲層析成像研究[A];2014年中國地球科學聯(lián)合學術年會——專題14:地下介質結構及其變化的地震面波、背景噪聲及尾波研究論文集[C];2014年
2 諶剛;嚴春杰;朱小燕;韓利雄;;青藏高原東緣石英砂表面結構特征分析[A];第十三屆全國電子顯微學會議論文集[C];2004年
3 李海豐;朱介壽;顧勤平;;青藏高原東緣及龍門山被動源地震剖面及臺陣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趙志中;喬彥松;王書兵;王燕;徐剛;李朝柱;傅建利;姚海濤;陳永生;宋立峰;王敏;李名則;蔣復初;;青藏高原東緣第四紀地質與環(huán)境調查的新進展[A];青藏高原地質過程與環(huán)境災害效應文集[C];2005年
5 孫長青;;青藏高原東緣地殼各向異性分析[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6 張樂天;金勝;魏文博;葉高峰;景建恩;董浩;張帆;謝成良;王輝;李波;;青藏高原東緣及四川盆地巖石圈電性結構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2013——第二專題論文集[C];2013年
7 孫長青;陳峗;高爾根;;青藏高原東緣強烈盆山相互作用區(qū)的地殼各向異性特征及其動力學意義探討[A];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屆(2011年度)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12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黃 寰;在高原深處放歌[N];中國教育報;2002年
2 黃寰;用青春歡唱地質之歌[N];科技日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齊威;青藏高原東緣種子大小的分布、變異和進化規(guī)律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陳學林;青藏高原東緣種子大小變異的進化生態(tài)學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3 范莉蘋;青藏高原東緣殼幔速度結構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李奇;青藏高原東緣植物群落構建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冰;基于GPS觀測的青藏高原東緣應力應變場研究[D];長安大學;2015年
2 蒲小劍;青藏高原東緣草甸區(qū)典型家庭牧場草畜平衡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6年
3 董周賓;韌性流變層變形機制:青藏高原東緣淺層地殼加厚的砂箱模擬[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4年
4 呂俊平;青藏高原東緣43種石竹目植物種子萌發(fā)特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高麗楠;青藏高原東緣高寒草甸優(yōu)勢植物光合作用日變化的比較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6 宋卓沁;青藏高原東緣典型河流地貌及其活動構造指示[D];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2014年
7 楊霞;青藏高原東緣地區(qū)植物有性傳播體大小變異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8 江曉濤;被動源地震觀測研究青藏高原東緣深部結構[D];成都理工大學;2013年
9 梁艷;青藏高原東緣龍膽屬植物繁殖分配對策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王晨陽;青藏高原東緣唇形科和十字花科植物種子萌發(fā)的特性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0729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1072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