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流控芯片技術篩選尿嘧啶核苷營養(yǎng)缺陷型米曲霉誘變菌株
發(fā)布時間:2021-07-24 19:28
米曲霉作為中國傳統釀造的重要菌株之一,生長快速且蛋白外分泌能力強,所以常用作外源蛋白表達的優(yōu)良宿主菌。而作為宿主菌的一個篩選標記來說,營養(yǎng)缺陷型標記基因更加高效和安全。而微流控技術可以快速產生一定尺寸和大小均一的液滴,可以很好地應用于細胞分析方面。大大減少了試劑的消耗和提高了篩選速度,我們利用微流控系統對pyrG缺陷株進行篩選,主要研究內容如下:我們搭建了微流控系統平臺,選擇流動聚焦型芯片產生液滴。研究不同的非離子表面活性劑對液滴穩(wěn)定性的影響。用顯微鏡觀察液滴粒徑隨時間的變化,通過液滴的液滴個數、歸一化平均粒徑、液滴粒徑標準差、液滴粒徑歸一化標準差隨時間的變化情況來判斷液滴的穩(wěn)定。當HLB值約為5.5時,表面活性劑體積分數為5%,液滴的穩(wěn)定性在短時間較好。長時間相比,我們選擇了 Abil EM90組成的油相能使液滴在10 h內保持穩(wěn)定,所以選用Abil EM90作為非離子表面活性劑。接著研究油水兩相流量(Q)比對液滴粒徑和分布關系。當Q油/Q水比例越大時,液滴在流道中的間距越來越大,并且液滴從無間隔排列直到呈現了一條直線狀分布。,隨著Q油/Q水的增大,液滴粒徑越來越小。當固定Q油/Q水...
【文章來源】:南昌大學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2注射泵生成液滴系統實物圖??Figure?2.2?The?physical?map?of?the?droplet?system?generated?by?the?syringe?pump??
?第二章液滴微流控體系的建立???2.3.2流動聚焦型芯片結構??(3)??A?B??圖2.3芯片實物圖和結構圖??Figure?2.3?Chip?physical?diagram?and?stmcture?diagram??圖2.3八為卩01\48芯片實物圖,8為卩01^5芯片結構圖(1)為芯片出口,(2)為水相??進口,C3)為油相進口。??我們使用的芯片流道深度為1〇〇?(?〇?,主流道寬度均為300?pm,油相和水相??交界處的寬度比主流道更小,力丨〇〇?Rm。在單細胞包埋時,更加有利于細胞依??次通過流道,更容易的生成單細胞分散液滴。芯片附著在玻璃上,材質為PDMS,??是一種表面疏水的材料,適合形成油包水液滴。??2.3.3系統穩(wěn)定性檢測??如圖2.4所示,該微流控系統生成的液滴圖像和液滴粒徑概率分布圖。配制??邛如80?2.22§和吐溫80?0.28§作為油相,設置程序〇油=0.22?1111711,〇水=0.026??mL/h。從2.4?A看,生成的液滴均一性較好。從液滴粒徑概率分布圖(圖2.4?B)??來看,液滴的平均粒徑為96.69叫,生成的液滴直徑集中在9〇叫1-100叫1,粒??徑分布范圍在85?^111-105?(im。液滴粒社的波動范圍較小,因此該系統生成的液??13??
?第二章液滴微流控體系的建立???滴均一性良好。??aj??I.??0.0?■???I?1?I?1??1?■?|???1??50?60?70?SO?90?100?110?120?130??bar=200pm?粒徑(Mra)??A?B??圖2.4液滴圖像和液滴粒徑概率分布圖(l〇xl〇)??Figure?2.4?Droplet?image?and?probability?distribution?of?droplet?size?(l〇xl〇)??圖2.4?A為液滴圖片,B為液滴粒徑概率分布圖。??不同的流量產生液滴在芯片流道中的分布情況如圖2.5所示。從圖2.SA-D??來看,四種流量下液滴在流道中的分布無較大波動。在同一條件下,產生的液滴??粒徑大小基本一樣,并且,四種流量下的液滴之間的間距基本一致,無融合現象,??說明該系統生成的液滴具有很好的均一性和穩(wěn)定性。綜上,從而說明該微流控系??統在液滴生成中穩(wěn)定性較好。??14??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以吡啶硫胺素抗性基因為選擇標記的紅曲菌原生質體轉化研究[J]. 崔華,李燕萍.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2(23)
[2]基于基因組改組的米曲霉滬釀3.042多親株PEG介導融合育種[J]. 潘力,梁燕嫦,苗小康,胡杰. 中國釀造. 2008(23)
[3]米曲霉孢子原生質體復合誘變及高活力蛋白酶菌株選育[J]. 胡杰,潘力,羅立新,王斌,盧錦桃.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07(05)
[4]復合涂層的不粘和耐磨性能研究[J]. 賀敬宏,耿剛強. 西安科技大學學報. 2005(03)
[5]聚四氟乙烯用作耐高壓潤滑材料[J]. 塑料工業(yè). 1974(01)
博士論文
[1]橙色紅曲菌中基于pyrG標記的同源轉化系統的建立[D]. 王伯華.南昌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微孔膜制備及性能研究[D]. 黃衡.天津工業(yè)大學 2019
[2]液滴微流控用于單細胞包裹和數字化PCR[D]. 李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6
[3]低能法制備油包水納米乳液及其性能研究[D]. 潘紅.山東大學 2014
[4]高產酸性蛋白酶的醬油發(fā)酵米曲霉的選育[D]. 司曉光.天津科技大學 2014
[5]醬油工業(yè)菌株米曲霉3.951自克隆系統的構建[D]. 季艷偉.南昌大學 2012
[6]微流體系統中的玻璃微管道工藝及其流動特性研究[D]. 黃孫峰.南京理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301283
【文章來源】:南昌大學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6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2.2注射泵生成液滴系統實物圖??Figure?2.2?The?physical?map?of?the?droplet?system?generated?by?the?syringe?pump??
?第二章液滴微流控體系的建立???2.3.2流動聚焦型芯片結構??(3)??A?B??圖2.3芯片實物圖和結構圖??Figure?2.3?Chip?physical?diagram?and?stmcture?diagram??圖2.3八為卩01\48芯片實物圖,8為卩01^5芯片結構圖(1)為芯片出口,(2)為水相??進口,C3)為油相進口。??我們使用的芯片流道深度為1〇〇?(?〇?,主流道寬度均為300?pm,油相和水相??交界處的寬度比主流道更小,力丨〇〇?Rm。在單細胞包埋時,更加有利于細胞依??次通過流道,更容易的生成單細胞分散液滴。芯片附著在玻璃上,材質為PDMS,??是一種表面疏水的材料,適合形成油包水液滴。??2.3.3系統穩(wěn)定性檢測??如圖2.4所示,該微流控系統生成的液滴圖像和液滴粒徑概率分布圖。配制??邛如80?2.22§和吐溫80?0.28§作為油相,設置程序〇油=0.22?1111711,〇水=0.026??mL/h。從2.4?A看,生成的液滴均一性較好。從液滴粒徑概率分布圖(圖2.4?B)??來看,液滴的平均粒徑為96.69叫,生成的液滴直徑集中在9〇叫1-100叫1,粒??徑分布范圍在85?^111-105?(im。液滴粒社的波動范圍較小,因此該系統生成的液??13??
?第二章液滴微流控體系的建立???滴均一性良好。??aj??I.??0.0?■???I?1?I?1??1?■?|???1??50?60?70?SO?90?100?110?120?130??bar=200pm?粒徑(Mra)??A?B??圖2.4液滴圖像和液滴粒徑概率分布圖(l〇xl〇)??Figure?2.4?Droplet?image?and?probability?distribution?of?droplet?size?(l〇xl〇)??圖2.4?A為液滴圖片,B為液滴粒徑概率分布圖。??不同的流量產生液滴在芯片流道中的分布情況如圖2.5所示。從圖2.SA-D??來看,四種流量下液滴在流道中的分布無較大波動。在同一條件下,產生的液滴??粒徑大小基本一樣,并且,四種流量下的液滴之間的間距基本一致,無融合現象,??說明該系統生成的液滴具有很好的均一性和穩(wěn)定性。綜上,從而說明該微流控系??統在液滴生成中穩(wěn)定性較好。??14??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以吡啶硫胺素抗性基因為選擇標記的紅曲菌原生質體轉化研究[J]. 崔華,李燕萍. 安徽農業(yè)科學. 2012(23)
[2]基于基因組改組的米曲霉滬釀3.042多親株PEG介導融合育種[J]. 潘力,梁燕嫦,苗小康,胡杰. 中國釀造. 2008(23)
[3]米曲霉孢子原生質體復合誘變及高活力蛋白酶菌株選育[J]. 胡杰,潘力,羅立新,王斌,盧錦桃. 食品工業(yè)科技. 2007(05)
[4]復合涂層的不粘和耐磨性能研究[J]. 賀敬宏,耿剛強. 西安科技大學學報. 2005(03)
[5]聚四氟乙烯用作耐高壓潤滑材料[J]. 塑料工業(yè). 1974(01)
博士論文
[1]橙色紅曲菌中基于pyrG標記的同源轉化系統的建立[D]. 王伯華.南昌大學 2010
碩士論文
[1]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微孔膜制備及性能研究[D]. 黃衡.天津工業(yè)大學 2019
[2]液滴微流控用于單細胞包裹和數字化PCR[D]. 李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6
[3]低能法制備油包水納米乳液及其性能研究[D]. 潘紅.山東大學 2014
[4]高產酸性蛋白酶的醬油發(fā)酵米曲霉的選育[D]. 司曉光.天津科技大學 2014
[5]醬油工業(yè)菌株米曲霉3.951自克隆系統的構建[D]. 季艷偉.南昌大學 2012
[6]微流體系統中的玻璃微管道工藝及其流動特性研究[D]. 黃孫峰.南京理工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3012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3301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