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常見的3D聲場重建方法的對比研究
本文選題:波場合成 + Ambisonics。 參考:《上海音樂學院》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3D聲場重建技術(shù)廣泛應(yīng)用于商業(yè)、舞臺和裝置。與傳統(tǒng)的立體聲系統(tǒng)相比,3D聲場重建系統(tǒng)并不只重建觀眾前面的聲音,而是試圖重建360°方向的聲場,甚至可以還原垂直方向的聲音。傳統(tǒng)Surround pan、波場合成技術(shù)和Ambisonics技術(shù)是當代舞臺及裝置作品中比較常用的三種3D聲場重建技術(shù)。IOSONO是使用了波場合成技術(shù)的系統(tǒng)中比較常用的一種。ICST Ambisonic技術(shù)是使用了 Ambisonics算法的比較常用的針對Max/MSP和C-Sound的拓展。本文主要采用實驗的方法,使用特定的音箱陣列,從聽覺的角度分析對比IOSONO、ICST Ambisonic和傳統(tǒng)Surround Pan各自的特點,分析并討論三種技術(shù)在現(xiàn)實應(yīng)用中的意義。
[Abstract]:3D acoustic field re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commerce, stage and device.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tereo system, the 3D sound field reconstruction system not only reconstructs the sound in front of the audience, but also attempts to reconstruct the sound field in 360 擄direction, and can even restore the vertical sound. Traditional Surround pan. wave field synthesis technology and Ambisonics technology are three kinds of 3D sound field reconstruction techniques commonly used in contemporary stage and installation works. IOSONO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ICST Ambisonic technology in the system using wave field synthesis technology. Ambisonics algorithm is commonly used for Max/MSP and C-Sound extension. In this paper, the experimental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OSONO-ICST Ambisonic and traditional Surround Pa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earing,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ree techniqu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is analyzed and discussed.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N64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6條
1 蓋秉政;論電磁波場的自相似解[J];電子科學學刊;1991年04期
2 楊惠根;張貴付;李煥矩;;復合介質(zhì)中波場的互相關(guān)函數(shù)[J];電波科學學報;1991年03期
3 ;第四章 地波場強和傳播時延的計算[J];陜西天文臺臺刊;1986年02期
4 耿友林;潘威炎;溫芳茹;;分段均勻光滑地面上低頻地波場的衰減因子[J];電波科學學報;1993年03期
5 ;波場快速計算和彈性波成像理論及算法的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1996年03期
6 ;[J];;年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偉;王尚旭;;基于保角變換的角形裂紋波場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郭軍;陶果;;井下偏心聲源波場的三維有限差分模擬[A];中國地球物理.2003——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3 畢玉英;楊寶俊;;二維粘滯介質(zhì)全波場正演[A];1994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4年
4 郭全仕;;井間矢量波場顯示和偏振處理[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5 劉洪;袁江華;陳景波;首皓;李幼銘;;大步長波場深度延拓的理論[A];中國科學院地質(zhì)與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張美根;李小凡;楊曉春;;有限元全波場彈性參數(shù)反演[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2002——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2年
7 李佩;余德平;;波場數(shù)值模擬的并行算法[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王童奎;李信富;李小凡;;譜元法數(shù)值模擬彈性波場[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程久龍;于師建;王玉和;;覆巖變形破壞彈性波場特征實驗研究[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朱亞平;王勇;董淵;楊慧珠;;適應(yīng)波場傳播特征的小波基優(yōu)化設(shè)計[A];1999年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年刊——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高麗輝;與大山較量的勘探勁旅[N];中國石油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凌;小波束域波場的分解、傳播及在地震偏移成像中的應(yīng)用[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年
2 楊思通;礦井巷道地震超前探測三維全波場數(shù)值模擬與探測方法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1年
3 魏建新;正交各向異性介質(zhì)波場特性的物理模擬研究[D];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3年
4 鄧帥奇;全空間彈性波場數(shù)值模擬與逆時偏移成像方法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2年
5 譚塵青;多源地震混合采集波場高保真分離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6 魯光銀;隧道地質(zhì)災(zāi)害反射波法探測數(shù)值模擬及圍巖F-AHP分級研究[D];中南大學;2009年
7 郭原草;復雜工程結(jié)構(gòu)損傷探測的疊加偏移理論及方法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8 李娜;正交各向異性介質(zhì)正演模擬方法及波場特征分析[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4年
9 覃天;共反射面疊加及其波場屬性在地震資料處理中的應(yīng)用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7年
10 高永新;地震電磁場—基于動電效應(yīng)的波場模擬[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長江;TTI介質(zhì)旋轉(zhuǎn)交錯網(wǎng)格波場數(shù)值模擬及波場分離[D];長安大學;2015年
2 汪文強;成都地鐵盾構(gòu)滯后沉降的探地雷達波場數(shù)值模擬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3 湯政;高速鐵路線下結(jié)構(gòu)病害全波場無損檢測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4 呂文正;高精度地震波場數(shù)值模擬方法及其應(yīng)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5年
5 章陽;復雜介質(zhì)粘彈性波數(shù)值模擬技術(shù)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5年
6 張邦;三維復雜介質(zhì)彈性波場有限差分數(shù)值模擬方法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7 王旭;二維超聲物理模擬波場快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年
8 李傳璽;三種常見的3D聲場重建方法的對比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7年
9 岳玉波;2.5維簡單介質(zhì)聲波射線波場計算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10 許沖;非均勻介質(zhì)地震波散射波場傳播特征及正演模擬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792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87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