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納譜法研究有機半導體的界面陷阱自由能,前置因子和陷阱態(tài)密度
本文關鍵詞:導納譜法研究有機半導體的界面陷阱自由能,前置因子和陷阱態(tài)密度
更多相關文章: 導納譜 遷移率 界面陷阱自由能 場依賴因子 陷阱態(tài)
【摘要】:導納譜法是在不同邊界條件下,根據(jù)空間電荷限制電流理論,推導并建立的描述有機半導體傳輸機制的理論模型。本文用導納譜法來研究結(jié)構(gòu)相似的有機半導體厚度依賴的載流子遷移率、場依賴因子、陷阱態(tài)等內(nèi)容。對導納譜法的理論模型、場依賴因子、陷阱態(tài)的理論模型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最后通過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器件實驗完善這些理論模型。主要的內(nèi)容如下:(1)闡述導納譜學的方法、原理等,介紹了常用的載流子傳輸機制、遷移率模型,總結(jié)了無陷阱時單載流子導納模型、載流子以指數(shù)形式分布下的單載流子導納模型、遷移率與載流子濃度有關時的導納模型、分析界面態(tài)下的導納模型,并將其應用在遷移率、定域態(tài)、負電容方面。(2)制備兩種有機半導體器件ITO/NPB(50nm-800nm)/Al,ITO/TPD(50nm-800nm)/Al,阻抗譜儀測量阻抗信息,并運用粒子群算法獲得兩種有機材料的載流子遷移率與厚度之間的聯(lián)系。數(shù)據(jù)結(jié)果顯示,電荷載流子遷移率與厚度有關。有機半導體層厚度增加時,遷移率也增加,到達600nm時,遷移率趨于穩(wěn)定值。通過AFM、XRD實驗結(jié)果排除了薄膜表面形貌、結(jié)晶對遷移率的影響。從熱力學角度提出了界面陷阱自由能來解釋厚度依賴的載流子遷移率。(3)影響遷移率的因素成分有很多,如載流子濃度、施加的電場強度、實驗室溫度、氣壓、有機材料的分子取向和純度等。場依賴因子、零電場遷移率是經(jīng)驗方程Poole-Frenkel(P-F)的重要參數(shù)。詳細描述場依賴因子的研究現(xiàn)狀,對Poole-Frenkel方程的兩個物理參數(shù)進行研究探討,研究其與厚度依賴的遷移率的內(nèi)在聯(lián)系。(4)詳細推導陷阱態(tài)導納模型,并用導納譜法研究本課題組新合成的有機半導體高效藍光材料Ph TPFOR和DPh DPFOR。通過電容-電壓曲線的擬合和Mott-Schottky公式的推導,分析得到了兩種材料的陷阱態(tài)濃度。用導納譜法研究結(jié)構(gòu)類似的有機半導體材料的陷阱態(tài)濃度,為影響器件效率、壽命等的研究提供更簡單、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導納譜 遷移率 界面陷阱自由能 場依賴因子 陷阱態(tài)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郵電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N304.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緒論8-16
- 1.1 引言8-9
- 1.2 有機半導體電荷載流子物理傳輸機制9-14
- 1.3 有機半導體的電荷載流子遷移率模型14
- 1.4 本課題的研究內(nèi)容、創(chuàng)新點及意義14-16
- 第二章 相關背景知識介紹16-27
- 2.1 導納譜原理16-17
- 2.2 導納譜物理模型17-20
- 2.2.1 單載流子無陷阱傳輸?shù)膶Ъ{模型18
- 2.2.2 單載流子且陷阱以指數(shù)分布的導納物理模型18-19
- 2.2.3 載流子濃度下的理論導納模型19
- 2.2.4 考慮存在界面態(tài)時的導納模型19-20
- 2.3 導納譜的具體應用20-25
- 2.3.1 確定有機材料電荷載流子的遷移率大小20-23
- 2.3.2 有機半導體材料的定域態(tài)分布23-25
- 2.3.3 有機半導體的負電容現(xiàn)象25
- 2.4 其他應用25-27
- 第三章 導納譜法研究有機半導體厚度依賴的遷移率27-36
- 3.1 引言27-28
- 3.2 理論模型28-30
- 3.2.1 實驗原料與儀器29
- 3.2.2 實驗步驟29-30
- 3.3 結(jié)果與討論30-35
- 3.4 本章小結(jié)35-36
- 第四章 場依賴因子的研究36-42
- 4.1 引言36-37
- 4.2 研究現(xiàn)狀37-40
- 4.3 實驗部分40-41
- 4.4 本章小結(jié)41-42
- 第五章 導納譜法研究新材料的陷阱態(tài)42-51
- 5.1 引言42-43
- 5.2 陷阱態(tài)導納模型理論推導43-48
- 5.2.1 陷阱態(tài)的占據(jù)與對結(jié)導納的貢獻43-44
- 5.2.2 陷阱對結(jié)的有效性44-46
- 5.2.3 結(jié)中陷阱對電容的貢獻46-48
- 5.3 實驗部分48-49
- 5.4 結(jié)果與討論49-50
- 5.5 本章小結(jié)50-51
- 第六章 總結(jié)與展望51-52
- 參考文獻52-58
- 附錄1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撰寫的論文58-59
- 附錄2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申請的專利59-60
- 附錄3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參加的科研項目60-61
- 致謝6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有機半導體:無限的可能[J];現(xiàn)代制造;2005年24期
2 姬榮斌;唐利斌;張筱丹;;有機半導體探測器材料的研究展望[J];紅外技術;2006年01期
3 ;科學家鮑哲南成功研發(fā)有機半導體[J];電子工業(yè)專用設備;2011年12期
4 鄭冬冬;;科學家鮑哲南成功研發(fā)有機半導體[J];半導體信息;2012年01期
5 ;關于有機半導體導電機理的探討[J];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1年03期
6 袁仁寬,沈今楷,孔凡;有機半導體研究進展[J];固體電子學研究與進展;2003年01期
7 楊正龍,陳紅征,汪茫;共升華可控摻雜有機半導體薄膜材料的研究進展[J];功能材料;2004年03期
8 蔣鑫元;;有關有機半導體器件的電學性能研究與探討[J];硅谷;2008年08期
9 盧利平;;日開發(fā)出高性能液晶性有機半導體[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2期
10 汪潤生;孟衛(wèi)民;彭應全;馬朝柱;李榮華;謝宏偉;王穎;趙明;袁建挺;;有機半導體的物理摻雜理論[J];物理學報;2009年1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湯勤;繆謙;;從氮雜并五苯探索有機半導體的結(jié)構(gòu)性能關系[A];全國第八屆有機固體電子過程暨華人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2 李樂樂;孫浩;房晨婕;嚴純?nèi)A;;有機半導體的分等級自組裝及光學裁剪[A];中國化學會第26屆學術年會無機與配位化學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3 武慶賀;李杰;喬小蘭;王世濤;李洪祥;;噻吩醌式有機半導體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6分會:π-共軛材料[C];2014年
4 劉冉冉;解令海;李杰偉;王兢;高玲;黃維;;基于1,8-二溴咔唑的非線性π共軛有機半導體的合成及光電性質(zhì)[A];全國第八屆有機固體電子過程暨華人有機光電功能材料學術討論會摘要集[C];2010年
5 許歡;曾維靜;馬崇博;陽峰;劉珂;張浩力;;新型雙極性有機半導體分子的設計與合成[A];中國化學會第七屆有機化學學術會議圖文摘要集[C];2011年
6 馮煜東;張福甲;;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真空鍍膜技術[A];TFC'05全國薄膜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7 田良飛;Holger Frauenrath;;基于多肽的有機半導體納米線的研究[A];2013年全國高分子學術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主題E:分子組裝與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8 馮煜東;張福甲;;有機半導體器件的真空鍍膜技術[A];全國薄膜技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史建武;李亞波;賈明;徐莉;王華;;基于并三噻吩衍生物的有機半導體[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5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10 李立強;Klaus Muellen;遲力峰;;超薄有機半導體微米帶的可控生長與應用[A];中國化學會第29屆學術年會摘要集——第17分會:光電功能器件[C];201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有機半導體產(chǎn)業(yè)取得長足發(fā)展[N];人民郵電;2008年
2 本報記者 王云立;有機半導體:為碳電子時代繪美景[N];中國化工報;2014年
3 本報記者 吳苡婷;有機半導體世界里修煉“魔法”[N];上?萍紙;2013年
4 瑞豐;有機電子應用前景光明[N];民營經(jīng)濟報;2008年
5 劉霞;大分子碳結(jié)構(gòu)有機半導體問世[N];科技日報;2011年
6 劉霞;有機半導體激子擴散距離可達8微米[N];科技日報;2010年
7 記者 張曄;南工大有機半導體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N];科技日報;2014年
8 山東 曹殿偉 編譯;塑料基底晶體管[N];電子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f ;有機分子在金屬單晶表面的吸附結(jié)構(gòu)和電子性質(zhì)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2 李浩源;無定形小分子有機半導體的載流子傳輸特性研究[D];清華大學;2015年
3 范聰成;高性能有機半導體單晶及其異質(zhì)結(jié)制備及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5年
4 李先杰;有機半導體的光增益和電荷傳輸性質(zhì)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趙劍鋒;氫鍵功能化有機半導體的合成及其超分子自組裝[D];南京郵電大學;2011年
6 袁忠義;傒酰亞胺和萘酰亞胺類有機半導體的設計、合成及性質(zhì)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7 于海萍;有機半導體界面穩(wěn)定性及光電耦合對界面浸潤性的調(diào)控[D];西北大學;2015年
8 李諾;有機半導體器件電容性質(zhì)的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艾娜;基于溶液處理的有機半導體器件及其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10 李東倉;并三苯有機場效應晶體管的研制[D];蘭州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超;有機半導體器件的光電性質(zhì)和磁場效應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2 王勤思;基于三蝶烯和卟啉的剛性共軛化合物的合成和性質(zhì)[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3 劉爽;溶液法生長大面積有機半導體單晶及其柔性場效應晶體管[D];浙江大學;2016年
4 陳秋松;基于Rubrene分子的有機發(fā)光器件中的磁效應研究[D];西南大學;2016年
5 殷俊;噻吩及氮雜芳環(huán)半導體材料的結(jié)構(gòu)及載流子遷移率的理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6年
6 宋怡靜;噴墨打印制備有機場效應晶體管及其性能的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6年
7 翟文娟;導納譜法研究有機半導體的界面陷阱自由能,前置因子和陷阱態(tài)密度[D];南京郵電大學;2016年
8 許紅波;有機半導體電荷輸運的數(shù)值模擬計算[D];中南大學;2013年
9 趙寶奎;有機半導體—金屬界面劑量增強效應的模擬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路飛平;有機半導體薄膜器件中的電荷輸運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112079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12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