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駕駛仿真的駕駛員追尾避撞行為特性及不同預警方式功效研究
【學位單位】:北京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U463.6;U492.8
【部分圖文】:
2.1駕駛員追尾避撞過程描述??當前車減速時,主車中駕駛員往往需要對當前車輛的運行狀態(tài)進行判斷后做??出制動反應。通過對以往駕駛員避撞數據進行分析總結后發(fā)現如圖2-1所示規(guī)律。??其中/=0時刻為前車減速開始時刻,其中紅線為主車減速度變化情況,藍線為前車??減速后兩車間車頭間距變化情況。通常在前車減速后,駕駛員不會立即對前車的??減速做出反應,而是需要一段反應時間,此后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減速度不斷??增大,直至達到最大,當駕駛員認為潛在危險可以解除時,緩慢釋放制動踏板??[124?51。在這個過程中,兩車的車頭間距不斷減小,為整個避撞過程中的最小??車頭間距。此后,隨著主車減速度的不斷增大,最小車頭間距開始緩慢增大。若??兩車車頭間距最小時(記為/)_)仍大于零(記為認),則不會發(fā)生追尾事故。在??這個過程中
在駕駛員視野內不斷增大,這對駕駛員本身是一種強烈的暗示可能發(fā)生追尾事故??的信號。??Lee?對前車減速時的不斷增大的現象進行了描述,如圖2-2所示,其中W??為前車車寬,^為二者之間距離,0為前車在駕駛員視網膜上成像大小。當二者間??距離較遠時,較;反之,距離較近時,較大。???+??圖2-2前車在駕駛員眼睛上大小變化情況??Figure?2-2?Image?of?the?lead?vehicle?on?driver^?eye??該現象可以通過公式表達為:??d?=?2arctan(W/2d)?(2-8)??其中,前車在駕駛員視野內成像大小隨時間的變化記為可以表示為:??—?=?G?=?-WVj{d2^iA)?(2-9)??其中,為兩車的相對速度。??而前車減速時駕駛員所處情況的緊急程度可以用視覺信息相關變量進行表??示,如6,f?=4/0,v/r等。其中廠1為成像角度變化率和成像大小的比值,該??變量相當于TTC的倒數,是1/TTC的視覺表達形式。v/z■中v為主車的運行速度。??19??
)方法來對不同的感知特點的差異進行判斷_。2AFC驗心理學家Gustav?Fechner提出,該方法主要用來衡量人選擇習慣做出選擇,或者檢測被試的反應時間。在該種擇,但只有其中的一個中含有目標刺激,即正確選擇。供給被試不同的知覺線索而強制使得被試最終選擇這個方法最出名的實驗為隨機點運動任務。在這項任務中,被將會向左還是向右移動。在該項實驗中,會有一些箭頭,知覺線索告訴被試這些隨機出現的點將會出現在左邊還們接受到某種特定的刺激,在感知該種刺激并最后做出ft-DifftisionModel?(DDM)來描述。一般情況下,當某種單位內都會在該種刺激上提取某種線索,這種刺激本身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腦將這些線索和噪聲項不斷累積,大腦根據這些線索做出某種決定,此時累積過程結束。制定過程[152]。該模型被廣泛應用于反應時間的研究中f153原理示意圖。??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張洪賓;孫小端;賀玉龍;;公交站和出口組合影響的交通流生存分析[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01期
2 環(huán)梅;楊小寶;賈斌;;基于生存分析方法的非機動車闖紅燈行為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3年08期
3 宋曉琳;馮廣剛;楊濟匡;;汽車主動避撞系統(tǒng)的發(fā)展現狀及趨勢[J];汽車工程;2008年04期
4 張紅;成波;師進剛;馮瑞嘉;;汽車追尾預警系統(tǒng)人機信息界面設計[J];拖拉機與農用運輸車;2008年02期
5 王江鋒;高峰;王建;;一種新型車輛智能避撞預警模型設計[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7年11期
6 王躍建,侯德藻,李克強,連小珉;基于ITS的汽車主動避撞性關鍵技術研究(一)[J];汽車技術;2003年03期
7 王榮本,李斌,儲江偉,紀壽文;公路上基于車載單目機器視覺的前方車距測量方法的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1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梁軍;基于Multi-Agent和駕駛行為的汽車追尾預警系統(tǒng)關鍵理論與技術研究[D];江蘇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周堅衛(wèi);汽車防追尾預警系統(tǒng)的研究與開發(fā)[D];重慶交通大學;2018年
2 潘振軍;基于單目視頻的車輛測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7年
3 趙大偉;基于ZigBee的高速公路車輛防追尾預警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6年
4 侯曉乾;基于視覺的汽車前方碰撞預警系統(tǒng)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5 張譯芳;高等級公路行車安全距離及防追尾碰撞預警系統(tǒng)的研究[D];長安大學;2016年
6 王曉安;汽車跟車預警仿真及評價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5313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853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