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使用者需求分析的生活性街道城市設計策略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9-11-18 17:02
【摘要】:現(xiàn)代城市街道設計體現(xiàn)著其“車本位”的價值觀及其人文關懷的缺失。傳統(tǒng)城市街道生活因此嚴重退化,城市街道活力因此喪失。雖然我國城市建設工作已普遍意識到擺脫單純倚靠機動車交通的街道設計方法是一條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提高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徑,開始尋找人性化的設計方法。但目前國內對于城市街道設計方面的理論和研究多局限于交通工程措施的改造方面,終究還是僅僅將街道作為城市人流、車流的流通路徑看待,并未將其作為承載城市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間而謹慎處理。作為城市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街道對城市品質的提升、經濟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改善和市民健康的促進影響深遠。因此街道設計亟待與城市設計結合,從街道的使用者需求出發(fā),研究生活性街道的城市設計策略,從街道入手改善城市公共生活。本文對生活性街道設計策略的研究旨在解決人對街道的需求與城市街道現(xiàn)狀之間的鴻溝,探索如何通過街道的城市設計滿足人對街道的需求以實現(xiàn)人性化的街道設計。全文包括5個正式章節(jié):第1章為緒論,包括研究意義、相關概念的解析、國內外相關理論綜述以及本文研究方法與思路。第2章為街道設計思潮演變綜述及其演變動因分析。總結在不同的城市發(fā)展階段,占主導地位的不同需求,及其所導致的核心交通方式的改變。得出結論——新的設計思潮會隨著占主導地位的使用者需求的改變而產生。隨著時間推移和城市的發(fā)展,主導需求呈現(xiàn)由滿足交通功能向提升城市活力、追求藝術審美的方向演變的趨勢。第3章為生活性街道設計使用者需求模型構建。在第2章結論——社會需求的改變是街道設計思潮演變的重要動因——基礎上,通過對幾個當代典型城市生活性街道設計共性內容的總結,以及對街道使用者的需求調查,進一步研究街道設計的需求,得出結論:社會需求可以分為安全、通行、舒適、活動、場所、審美、生態(tài)和認同8種主要類型,并可劃分為交通、活力和審美3個具有遞進關系的需求層級,構成本章所述“街道設計使用者需求模型”。第4章為街道使用者需求分析下的城市設計策略提出。結合生活性街道設計的社會需求,通過街道調研和資料研究的方式,對滿足以上使用者需求的街道設計策略做出研究,提出生活性街道滿足交通功能需求、滿足城市活力需求、滿足藝術審美需求的3個方面城市設計策略。第5章為街道設計策略在實踐中的應用方法例證。結合三亞灣路具體現(xiàn)狀條件特征和面臨的問題,將上述關于生活性街道城市設計策略的普遍性結論應用于具有個體特殊性的具體街道改造案例。文章最后對本文的結論進行了歸納,并指出創(chuàng)新點、局限性以及需要繼續(xù)研究的部分。
【圖文】:
馬斯洛的人類需求模型
用戶-需求差距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建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U984.113;U412.37
【圖文】:
馬斯洛的人類需求模型
用戶-需求差距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建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U984.113;U412.3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榕;;生活性街道的要素空間特征及規(guī)劃設計方法[J];城市問題;2015年12期
2 Michael R.Gallagher;王紫瑜;;追求精細化的街道設計——《倫敦街道設計導則》解讀[J];城市交通;2015年04期
3 Auttapone Karndacharuk;Douglas J.Wilson;Roger Dunn;魏賀;劉斌;;城市環(huán)境中共享(街道街道)空間概念演變綜述[J];城市交通;2015年03期
4 劉冰;顏淋麗;張涵雙;王志瑋;何兆陽;;關于重構城市道路分類體系的探討[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4年05期
5 李雯;王吉勇;;大數(shù)據在智慧街道設計中的全流程應用[J];規(guī)劃師;2014年08期
6 童明;;城市肌理如何激發(fā)城市活力[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14年03期
7 施,
本文編號:25626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562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