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合材料防撞護舷結(jié)構(gòu)設(shè)計與應(yīng)用
[Abstract]:Taking the composite collision fend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hip bridge collision with different bow shapes are studi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the bridge collision fender structure. Firstly,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collision fender is improved by comparing the results of collision test and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 and then D type and L type anti-collision fender are designed. The collision characteristics of 1000 t wedge-shaped bow ship with 3000t spherical nose bow ship and two kinds of structural anti-collision fenders are simulated on the platform of ANSYS/LS-DYNA software. The time-domain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collision force, deformation energy and depth of collision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two types of fender structure to different bow shapes, it is found that D fender has better protection effect on wedge-shaped bow ship, while it has no effect on bulbous bow ship. The L-type fender has better energy dissipation effect on both shapes of bow ship. It protects bridges and ships. Considering the influence of many factors in practical engineering, the most reasonable structure type of collision fender is selected after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t present, L-type anti-collision fender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protection engineering of pier of HongKong-Zhuhai-Macao Bridge, which effectively solves the damage risk caused by collision of ship and bridge, and provides important guidance for the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 anti-collision fender.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航空航天與力學學院;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工學部;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103200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1075303)
【分類號】:U443.26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我國全智能汽車自動防撞器世界領(lǐng)先[J];安全與健康;2002年19期
2 賀樂廳;孫利生;翟羽健;;高速公路中毫米波雷達防撞技術(shù)的研究[J];輕型汽車技術(shù);2003年02期
3 陳國虞;張政權(quán);;“柔性耗能防撞”項目技術(shù)的沿革[J];城市道橋與防洪;2008年05期
4 姜金輝;金允龍;潘溜溜;梁文娟;;橋梁防撞研究技術(shù)與方法[J];上海船舶運輸科學研究所學報;2008年01期
5 張少為;;近十年國內(nèi)橋梁防撞研究述評[J];河南科技;2012年05期
6 柴慧理;;高速公路防撞隔離墻快速清洗裝置及其使用工藝[J];交通世界(運輸.車輛);2011年05期
7 趙樹超;;淺析橋梁防撞技術(shù)[J];才智;2012年26期
8 楊渡軍;;橋梁的防撞保護系統(tǒng)及其設(shè)計[J];國外公路;1984年05期
9 范彬,晏俊,王林;橋梁防撞結(jié)構(gòu)數(shù)值模擬分析[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王平;方海;張強;;橋梁復合材料防撞方案研究[J];世界橋梁;201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7條
1 楊連軍;劉芳;;鐵跨公立交橋涵限高防撞方式探索[A];高速重載與普通鐵路橋隧運營管理與檢測修理技術(shù)論文集(上冊)[C];2010年
2 陳國虞;張澄;王禮立;黃德進;張忠偉;陸宗林;;橋墩柔性防撞問題研究的進展[A];第十七屆全國橋梁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6年
3 鄧青兒;;跨海大橋通航孔主墩防撞設(shè)計探討[A];第十八屆全國橋梁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陳國虞;;橋墩防撞問題研究的進展[A];中國公路學會橋梁和結(jié)構(gòu)工程分會2005年全國橋梁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5年
5 譚之抗;;廣東幾座特大公路橋主墩防撞設(shè)計介紹[A];全國橋梁結(jié)構(gòu)學術(shù)大會論文集(上冊)[C];1992年
6 陳國虞;張澄;倪步友;王禮立;黃德進;張忠偉;;怎樣實現(xiàn)橋墩柔性防撞[A];第十六屆全國橋梁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上冊)[C];2004年
7 馮玉濤;曹正洲;鐘蕓;黃明慶;馬奎;;大跨徑公軌兩用斜拉橋防撞理念及設(shè)計[A];2012年全國橋梁技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杜愛萍邋通訊員 楊宗保;各地橋梁防撞能力自、排查工作逐漸深入[N];中國交通報;2007年
2 記者 鄭佳欣 通訊員 陳佳南;大橋“防撞衣” 識打“太極拳”[N];南方日報;2007年
3 鄒斌 朱代煉 徐丹;國內(nèi)首家橋梁防撞裝備研究中心成立[N];中國建設(shè)報;2010年
4 本報記者 李鵬;跨海大橋:能否防撞是大問題[N];北京科技報;2010年
5 岳通;穿上柔性吸能“防撞衣”[N];中國安全生產(chǎn)報;2007年
6 特約記者 望作信邋通訊員 林仁哲;宜萬大橋穿上長江首件浮式多級“防撞衣”[N];中國水運報;2008年
7 何屹;新型智能交通系統(tǒng)可防撞車[N];科技日報;2011年
8 周穎;科技護佑大橋防撞于未然[N];中國交通報;2007年
9 張明 趙樂樂 唐文竹;橋梁防撞保護研究[N];常州日報;2011年
10 張韶軍;各路專家把脈橋梁防撞技術(shù)[N];中國交通報;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召兵;航道等級提升后橋梁船撞風險分析及防撞措施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5年
2 戴哲倫;面向高速公路事故現(xiàn)場二次防撞的雷達算法研究[D];中國科學院大學(工程管理與信息技術(shù)學院);2016年
3 郭杰鋒;高樁基礎(chǔ)防撞試驗及防撞設(shè)計新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4 張峰;跨海大橋橋墩防撞技術(shù)[D];同濟大學;2007年
5 曲世琨;基于運營安全的高速公路人行天橋中墩防撞綜合措施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0年
6 李榮威;聚氨酯—鋼夾層結(jié)構(gòu)在橋墩防撞中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7 姚丁茂;大客車防撞預(yù)警系統(tǒng)仿真平臺的開發(fā)研究[D];長安大學;2014年
8 羅勤;基于序列圖像處理的橋墩防撞預(yù)警系統(tǒng)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2002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200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