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視閾下的橋梁審美風格探析
本文選題:橋梁 + 審美風格; 參考:《公路》2015年12期
【摘要】:從歷史的視角來梳理橋梁的審美風格,從原始文明時期審美意識的萌芽,到農(nóng)業(yè)文明時期的自然本真美,再到工業(yè)文明時期的功能理性美,分別對各個歷史時期橋梁的美學規(guī)律和藝術(shù)特征進行總結(jié)歸納,以期為當代橋梁的審美趨勢提供一些積極的啟示。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to sort out the aesthetic style of the bridge, from the germination of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in the primitive civilization period to the natural beauty of the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period, and then to the functional rationality beauty of the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perio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esthetic law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ridges in each historical perio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positive enlightenment for the aesthetic trend of contemporary bridges.
【作者單位】: 重慶交通大學;
【分類號】:U442.5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蔚;;天地元聲:詩的原初生命形態(tài)[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2期
2 雍和明;詞典與詞典編纂中的美學原則[J];辭書研究;1997年01期
3 劉瑛;;內(nèi)蒙古區(qū)域巖畫圖騰觀念的藝術(shù)闡釋[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11年08期
4 李慧文;;標志性元素在景觀環(huán)境陶藝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13年19期
5 王進;;臺灣少數(shù)民族詩歌與彝族詩歌的宗教意象比較[J];當代文壇;2014年03期
6 緱英杰;莫言小說動植物崇拜原型分析[J];河南紡織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7 葉舒憲;;狼圖騰,還是熊圖騰——關(guān)于中華祖先圖騰的辨析與反思[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栗明;;透過《額爾古納河右岸》評熊圖騰[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9 劉丹;;漢畫像中羊形象的審美研究[J];開封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10 陳元貴;;論納西族民間文學中的審美意識[J];內(nèi)江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殷曉蕾;生生為藝[D];南京藝術(shù)學院;2002年
2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shù)美學精神研究[D];東南大學;2001年
3 陳元貴;儀式與審美尺度問題[D];復(fù)旦大學;2006年
4 李哲;生態(tài)城市美學的理論建構(gòu)與應(yīng)用性前景研究[D];天津大學;2005年
5 田歡;維吾爾族視覺藝術(shù)的族群性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7年
6 張常勇;商周青銅藝術(shù)身份認同功能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8年
7 鄭素華;審美教育行為特征的人類學探析[D];復(fù)旦大學;2008年
8 陳正勇;自然、神性與美[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盧f ;兩漢“人虎母題”圖像研究[D];西安美術(shù)學院;2012年
10 蔣宇;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景觀美學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韋惠文;麼文化視野下的壯族民間生育禮俗[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2 楊曉媛;快速原型技術(shù)在彩雕黑陶產(chǎn)品開發(fā)中的應(yīng)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3 余從剛;柱式藝術(shù)中生命意識的表達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4 唐紹鈞;東巴文字解構(gòu)設(shè)計研究及其在現(xiàn)代平面設(shè)計中的應(yīng)用[D];昆明理工大學;2009年
5 孫興愛;《詩經(jīng)·邶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常玲玲;《詩經(jīng)·商頌》與商、周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閔吟;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狼題材小說發(fā)展綜述[D];暨南大學;2011年
8 馬可靠;侗族風雨橋建筑藝術(shù)[D];廣西民族大學;2011年
9 張程碑;虛擬藝術(shù)的本質(zhì)研究[D];東華大學;2012年
10 趙華;城市生態(tài)美學與城市建設(shè)[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盧學英,劉保禾;淺談毛澤東詩詞的審美風格[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4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包曉華;;試論蒙古族文化對元雜劇審美風格的影響[A];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學60年學術(shù)研討會會議手冊[C];2009年
2 李永東;;論外省作家筆下的成都形象[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北京大學 姚樹軍;論攝影散文的審美風格[N];文藝報;2002年
2 溫奉橋;狂歡與隱晦[N];中華讀書報;2014年
3 孫一丁;飽滿深邃的憂患情思[N];人民日報;2008年
4 周宇寧;個性家飾店 進貨學問大[N];中國經(jīng)營報;2006年
5 翁亮子;個性家飾主攻主婦陣線[N];中國經(jīng)營報;2006年
6 吳文科;為文化娛樂三辯[N];人民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英華;悲愴與卓絕:朱蘇進軍旅小說審美風格論[D];揚州大學;2009年
2 鄧慧;論1990年代以來的“大學敘事”[D];福建師范大學;2014年
3 邵威;東方審美觀下的中國汽車款式趨向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585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aoluqiaoliang/2058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