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移動觀測的小型AUV“玄武-1”的設計和制作
本文關鍵詞:面向移動觀測的小型AUV“玄武-1”的設計和制作
更多相關文章: 移動觀測 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 模塊化設計 數(shù)學模型
【摘要】:認識海洋、開發(fā)海洋是現(xiàn)今國際上的熱點話題。為了獲取海洋數(shù)據(jù),需要強有力的技術保障。衛(wèi)星遙感、科考船、浮標、水下機器人、海底觀測網(wǎng)絡等技術手段都在海底探測活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中,海底觀測網(wǎng)絡是一種日趨成熟的,能夠實現(xiàn)全天候觀測的固定平臺;自主水下航行器是一種重要的移動式大范圍觀測設備。二者的結合能充分發(fā)揮兩者優(yōu)勢,不僅實現(xiàn)了固定式觀測網(wǎng)向移動式的延伸,而且提高了自主水下航行器的水下持續(xù)作業(yè)時間和數(shù)據(jù)傳輸效率。本論文詳細論述了“玄武-1”號自主水下航行器的設計制作流程和技術細節(jié)。這是一種面向移動觀測的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以浙江大學海底觀測網(wǎng)絡為基礎,在海底觀測網(wǎng)絡末端節(jié)點設置對接基站,通過和該基站的對接實現(xiàn)無線電能傳輸和數(shù)據(jù)交換。為了達到面向移動觀測的自主水下航行器的設計要求,本論文主要進行“玄武-1”的原型機設計和測試,提出了一種小型化、模塊化、可對接、開架式的AUV原型。本論文主要任務包括“玄武-1”的整體功能設計、結構和外形設計、系統(tǒng)硬件設計、數(shù)學模型建立、系統(tǒng)總成和測試;谝陨瞎ぷ骰A,本設計為無線充電技術的實現(xiàn)、組合導航定位系統(tǒng)的測試以及水下聲吶試驗提供了可靠的載體。
【關鍵詞】:移動觀測 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 模塊化設計 數(shù)學模型
【學位授予單位】:浙江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U674.941
【目錄】:
- 致謝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緒論10-19
- 1.1 項目研究背景10
- 1.2 水下航行器概述10-12
- 1.3 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AUV)及其對接系統(tǒng)的研究現(xiàn)狀12-16
- 1.3.1 國外小型AUV及其對接系統(tǒng)的研究現(xiàn)狀12-15
- 1.3.2 國內(nèi)小型AUV及其對接系統(tǒng)的研究現(xiàn)狀15-16
- 1.4 本論文的研究意義及研究目標16-19
- 1.4.1 本論文的研究意義16-17
- 1.4.2 本論文的研究內(nèi)容17-19
- 2 可對接式小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系統(tǒng)的總體結構設計19-35
- 2.1 系統(tǒng)總體設計流程和主體功能設計19-21
- 2.1.1 航行器的總體設計流程19-20
- 2.1.2 航行器的任務需求和性能指標20-21
- 2.2 整體布局和框架的設計21-24
- 2.2.1 整體布局的設計和分析21-23
- 2.2.2 框架和導流罩的設計23-24
- 2.3 推進器的布局分析和設計24-26
- 2.4 水密艙的設計和分析26-28
- 2.4.1 水密艙的內(nèi)部設備支架和殼體設計26-28
- 2.4.2 水密艙的端蓋及其密封結構設計28
- 2.5 重心與浮心的分析和計算28-32
- 2.5.1 重心(質(zhì)心)的計算29-30
- 2.5.2 浮心的計算30-31
- 2.5.3 浮力材料的設計和計算31-32
- 2.6 整體水動影響分析32-33
- 2.7 對接基站(DOCK)的需求分析和功能設計33-34
- 2.8 本章小結34-35
- 3 基于ARM處理器的控制系統(tǒng)設計35-50
- 3.1 控制系統(tǒng)的整體硬件結構設計36-37
- 3.2 主控芯片和開發(fā)板37-38
- 3.2.1 ARM芯片的介紹37
- 3.2.2 mini2440開發(fā)板的介紹37-38
- 3.3 電機控制和驅動系統(tǒng)38-43
- 3.3.1 無刷直流電機簡介38-39
- 3.3.2 無刷直流電機驅動器的原理39-40
- 3.3.3 無刷直流電機驅動器的選型40-43
- 3.4 導航系統(tǒng)的設計43-46
- 3.4.1 設計思路及系統(tǒng)框圖43-44
- 3.4.2 AHRS的工作原理44-45
- 3.4.3 GPS模塊工作原理45-46
- 3.4.4 深度計的使用46
- 3.5 溫濕度檢測模塊46-47
- 3.6 攝像頭的接入47-48
- 3.7 電源及轉換電路48-49
- 3.8 本章小結49-50
- 4 “玄武-1”的數(shù)學模型的建立50-64
- 4.1 坐標系和坐標轉換50-53
- 4.1.1 坐標系的建立50-51
- 4.1.2 不同坐標系之間的參數(shù)轉換51-53
- 4.2 AUV的運動表達式53-57
- 4.2.1 水平面運動53-54
- 4.2.2 垂直面運動54-55
- 4.2.3 合力作用下的空間運動55-57
- 4.3 AUV的動力學模型57-63
- 4.3.1 AUV的水動力分析57-59
- 4.3.2 AUV受到的浮力和重力59-60
- 4.3.3 AUV的空間運動方程60-63
- 4.4 本章小結63-64
- 5 性能分析與試驗64-71
- 5.1 “玄武-1”的性能仿真64-67
- 5.1.1 流體性能仿真64
- 5.1.2 水密艙的耐壓分析和仿真64-65
- 5.1.3 關鍵器件的散熱分析和仿真65-67
- 5.2 運動仿真67-70
- 5.2.1 水動力系數(shù)的獲得67-69
- 5.2.2 本體的運動仿真69-70
- 5.3 模塊調(diào)試和試驗70-71
- 6 總結與展望71-73
- 6.1 總結71-72
- 6.2 展望72-73
- 參考文獻73-78
- 作者簡歷7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亞龍;張彩珍;;基于SOPC與嵌入式以太網(wǎng)的溫濕度監(jiān)測系統(tǒng)[J];電子科技;2015年04期
2 程明;張淦;花為;;定子永磁型無刷電機系統(tǒng)及其關鍵技術綜述[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4年29期
3 任亮;白國柱;周經(jīng)美;程鑫;;基于MEMS的車輛姿態(tài)感知系統(tǒng)[J];計算機系統(tǒng)應用;2014年08期
4 何希盈;蔡祥;;藍鰭水下機器人公司及其Bluefin系列AUV[J];水雷戰(zhàn)與艦船防護;2014年03期
5 譚民;王碩;;機器人技術研究進展[J];自動化學報;2013年07期
6 羊云石;顧海東;;AUV水下對接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J];聲學與電子工程;2013年02期
7 劉爽;劉傳菊;;基于ARM平臺的播放器MPlayer的移植[J];計算機與數(shù)字工程;2012年06期
8 梁建宏;田偉程;王田苗;;基于ARM與低成本MEMS器件的AHRS設計[J];單片機與嵌入式系統(tǒng)應用;2012年05期
9 宋廣鋼;李文鋒;宋威;;基于ARM9微處理器的移動機器人控制系統(tǒng)設計[J];微計算機信息;2010年35期
10 趙濤;劉明雍;周良榮;;自主水下航行器的研究現(xiàn)狀與挑戰(zhàn)[J];火力與指揮控制;2010年06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陳加勝;錨桿支護巷道隨掘鉆探一體化研究[D];安徽理工大學;2012年
2 杜兵;著陸式AUV動力學行為與控制策略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3 李志強;無刷直流電機無位置傳感器控制及四開關逆變器控制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袁昌斌;多推進器AUV的分布式并行運動控制[D];中國海洋大學;2013年
2 盧正華;基于超短基線的水下自主航行器回收導航策略的研究與仿真[D];浙江大學;2013年
3 馬曉峰;基于旋轉調(diào)制技術的微小型水下機器人導航技術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4 王保剛;基于虛擬樣機技術的自治水下機器人仿真系統(tǒng)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5 韓盈盈;自主式水下機器人的分布式運動控制系統(tǒng)算法與實現(xiàn)[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丁祥;永磁無刷直流電機直接轉矩控制系統(tǒng)的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7 高霓;熱液探測水下機器人的路徑規(guī)劃及仿真[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9年
8 張小波;淺水輕型AUV原理樣機初步設計與實驗[D];中國海洋大學;2007年
9 白瑩;可著陸水下自航行器外形設計與優(yōu)化[D];天津大學;2007年
10 陳洲;基于低成本傳感器的無刷直流電機控制策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82405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chuanbolw/824053.html